APP下载

融汇中西智慧 铸就音乐传奇

2024-04-29黄河张徐

当代音乐 2024年1期

黄河 张徐

[摘 要] 本文解析了钢琴艺术家张朝教授的六个板块的作品集,包括:土风集、古风集、自然集、日记集、改编集和儿童集,并通过张朝先生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履历,阐释他在创作中所坚持的“四化”原则和方法:消化、转化、净化、造化。解读其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文化融合、借鉴、升华的追求之路。

[关键词] 作曲家张朝;古风集;土风集;自然集;儿童集

[中图分类号] J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 1-0001-03

张朝,享誉国内外的作曲家、音乐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朔特出版社签约的作曲家。张朝先生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的入选者,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奖,如“金钟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还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在“多彩中华”世界巡回演出团中担任音乐总监,演出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是首位作品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及澳洲地区钢琴考级采用的中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得到国内外专业机构的认可,还被澳大利亚ABC广播电台誉为“无与伦比的现代作品”。

张朝先生发表过很多重要论著,他的文章深入探讨音乐审美、创新思考以及对经典作品的精致想象,反映了他在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刻见解,他的多部专著及CD专辑在国内外发行。他的音乐作品广泛涉及钢琴、民族器乐、交响乐、音乐剧、舞剧、歌曲等多个领域,其作品在国内外舞台上备受推崇。其重要作品包括:弦乐四重奏《图腾》,钢琴曲《皮黄》《滇南山谣三首》《中国之梦》《努玛阿美》《自然一号》,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琴动山河》,管弦乐《山之舞三首》《云南色彩五幅》,合唱交响曲《甦生颂》,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七彩之和》,民族管弦乐《干将莫邪幻想曲》,二胡协奏曲《太阳祭》,柳琴协奏曲《青铜乐舞》,阮协奏曲《日月歌》,琵琶协奏曲《天地歌》,第一扬琴协奏曲《盘古》,第二扬琴协奏曲《和》,合唱《春天来了》,四幕抒情歌剧《芥子园》,三幕传奇歌剧《小河淌水》(与父亲张难合作),舞剧《草原记忆》,音乐剧《我的乌兰牧骑》,大型森林舞台剧《边城》,唱片《神话-山海经上古传说》等。影视音乐包括:《狃花女》《宝莲灯》《东方朔》《凤求凰》《四十九日祭》等。

张朝先生在音乐领域的拥有传奇地位,以其非凡才华和不懈努力,深刻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及其他类型音乐作品的创作。他的坚持和勤勉创作孕育出多样风格和深邃意境的钢琴和器乐经典曲目。依据作品的背景和艺术意图,张朝先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土风集、古风集、自然集、日记集、改编集和儿童集,每个板块每个系列都是他音乐审美和创作理念的体现,反映了他在探索和表达中国音乐文化精神中的深刻理解。张朝先生的音乐创作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其根源深植于对民族音乐的持久热爱和深入理解。他的作品板块之一,“土风集”,充分体现了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此板块素材多源自云南红河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红河境内的哈尼族、彝族等民族群体,以其纯真率直,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为张朝提供了多彩绚丽的音乐色彩。 这种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源自张朝先生本人在云南地区深厚地积累。张朝先生的父母在云南哀牢山区中生活了三十多年,张朝先生也在那里度过了十四年的儿童时光,深受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熏陶,这段独特的经历让张朝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土风集”中,张朝巧妙地结合了自身的审美观点吸收了学习的成果,创作出既具有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野性活力又带有现代音乐性格的作品。张朝先生指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源于对原创性和个性的深刻追求。张朝先生说:“我特别感谢少数民族音乐给予我的启迪。在少数民族地区,我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在我的回忆中充满了那里的音乐。特别是在越偏远、越艰苦的地方,我发现那里的音乐越有震撼力。因此,我吸收的这些民族音乐大多来源于最偏远的地方。在我父母那个年代,有的偏远地区连一口锅都没有,生活条件就像是回到了完全的古代,睡在最为简单的草席上。那些地方的民族音乐则更多地接近精神世界。”这些音乐不仅仅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和寄托。

在民族音乐的丰富泉源中,张朝先生对创新的不懈探求成为了其艺术实践的核心。在深入探讨作品板块之一“土风集”音乐创作的核心时,张朝先生阐述了“四化”原则:消化、转化、净化、造化。这一理念体现了他对音乐创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方法论。首先,消化是指深入理解和内化民族音乐的过程,它要求创作者不仅仅是表面地借鉴民族音乐,而是要深入其精神和文化内涵。随后的转化和进化则涉及将内化的元素转换为创新的表达,使之成为创作者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最后,造化是指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张朝先生强调,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一种深度的创新和个性化表达。张朝先生说:“我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消化、转化、净化、造化。这是一个全面的过程,确保我的创作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欣赏,而是能够深入到音乐的核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只有这样,我创作的民族音乐才不会仅仅是表皮的,而是饱含深意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张朝先生作品板块之二是“古风集”,是一个将文化、哲学和艺术完美融合的杰出典范。这一板块中的艺术作品深深扎根于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诗、乐、画中,涵盖了从古曲到戏曲等众多剧种汉族的音乐元素。张朝先生在探索“古风集”时,经历了从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切热爱到发现汉族音乐伟大的转变。尽管他长期沉醉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神性和精神性,但是逐渐的,尤其是在接触古琴音乐后,他开始深刻理解汉族音乐的深层价值和美学。在深入研究古琴曲的过程中,张朝先生对五声音阶的理解越发深刻,古人将五声音阶——Do、Re、Mi、Sol、La视为最“正派”的音响,即这些音阶反映了一种追求道德和秩序的精神追求。张朝先生说“我是通过古琴真正地理解了五声音阶是怎么一回事。我逐渐理解了古人为什么要把那两个变化音去掉,最正统的五声音阶,我是在古琴音乐中读懂的。古琴的音乐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反向推导,个人和父母是‘三;把个人去掉,家里的父母就是所谓‘二,那么‘一是什么?‘一就是父母之前的东西,就是爱。他们两个有了爱,或者说是让他们在一起的爱,然后产生了父母,父母产生了个人,个人睁开双眼,于是‘万物就这么产生了。那么‘一之前是什么?‘一之前就是‘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博爱。”此处,他还说“我认为中国人的‘道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排他性的文化,这让我对中国的古文化不由自主地充满敬仰。在我内心深处我是自信的。有人说,你需要找到中国的自信才能从事音乐创作。今天,我们要创作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如果我没有从内心深处找到自信,我的作品就无法创作出来,即使创作出来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所幸,我能创作大量中国音乐作品,这与我找到了我的文化根源、创作的根,找到了那个能量点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种自信不是凭空的口号,它是必须实际拥有的。面对强大的西方音乐影响,我有时感到我们的作曲家找到自己的创作空间是相当困难的。但为什么我能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声音呢?这是因为我找到了我们真正的能量来源,丰富的古乐和民族音乐,用这股能量来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虽然困难,充满挑战,但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创作出了一些有质量的作品。”

张朝先生的音乐作品,板块之三是“自然集”,与“古风集”有异曲同工之妙,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界的深思与感悟,艺术地反映了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张朝先生说:“我感觉我需要将自己视作一面镜子,要把自我擦得亮亮的。擦得越亮,看到的现实就越清晰,越真实。自己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挖掘自己,没有藏匿任何杂质地折射出来的现实才是最真实的。”在云南这个自然景观丰富的地方,他从宁静的山川和多变的季节中吸取灵感,并将自然的朴素、谦卑与广阔之感融入他的音乐之中。他的音乐不仅捕捉到生活中美丽的瞬间,也成为了他与自然沟通的桥梁。通过音乐,他探索了空间、色彩和气息,并试图捕捉自然界的平静与超越。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只是灵感之源,更是他哲学思考和生命观的核心。张朝视自然为最佳的导师,他通过赏月、观花等方式,深刻体验到大自然的恩典和馈赠,并认识到自然界的多样性与创造力。这种深刻的自然感悟与敬畏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使得每一部作品都宛如一幅精美的自然画卷,引领听众进入一个更深远、更广阔的精神领域。张朝在《冰雪的冥想》和《烈焰的音诗》等作品中展现了空灵的空间感和丰富的音色变化。这些探索不仅拓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加深了音乐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鸣的联系。

作品板块之四是“日记集”,张朝先生表示,这是一段用音乐记录日常生活的独特艺术实践。在这些作品中,深入地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并利用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从而使逝去的时光复活。“有时候,我会认为音乐日记是我最好的音乐,因为它是我当下最本真的流露,最真实的心里话。日记是我自己的感受,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用笔记录日记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语言的极限才是音乐的起点。我坚信音乐日记一定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能够表述的那部分,它是我精神世界每天的感悟,实际上是给我自己的抚慰,是我的‘冥想。”

此板块的作品《日记四首》等,通过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接近当代青年人的语言,同时诉说着更加个人和独立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情感记录,更是张朝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深刻体悟。张朝强调音乐在表达精神世界中的独特角色。“日记集”板块中这种独特的记录形式提供了一种冥想和自我抚慰的手段,帮助他深入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细腻性。因此,他将这些作品也称为“冥想集”,其中每一个音符都是对生活的深情呼应,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写,使他的创作成为连接个人与音乐、内心与外界的桥梁。

作品板块之五的“改编集”不仅是对经典歌曲和声乐曲的重新诠释,而且是一种对文化和音乐精神的深刻致敬。在这一板块中,张朝精选了《春天的故事》《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等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改编,旨在将这些余音绕梁的旋律转化为钢琴音乐作品,从而得到新的艺术生命和意义升华。他坚持在改编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涵,而且要有所拓展,努力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巧妙融合,使得这些改编作品如《“二小”叙事曲》和《献给父母的两首歌》既不失去个性,同时又增添了情感和神韵。通过“改编集“,张朝先生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是对传统音乐和人类共同情感的致敬。他的这一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化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张朝先生说“《‘二小叙事曲》是我珍视的作品。关于‘二小这个人物,曾经有一段争议,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为激发抗日热情,经由李劫夫先生创作的歌曲。然而,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这个故事确有其事。据传,曾有一位老人是由二小在战时救助的孤儿。当时,二小带领其他孤儿放牛时遇到了日军。二小挺身而出,单独负难,确确实实地保护了很多人。这位老人后来在王二小牺牲的那片森林里做了一辈子的护林员,无偿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一故事甚至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因此,我开始思考,中国明明有这样的英雄,为何曾经有一些人,会不相信一个孩子能有这么高尚的行为?所以受到那首歌的一句歌词启发——二小的英雄故事在风中流传,这些不能被忽视,我因此改编了首钢琴曲,并融入了风的元素,使我们的音乐最后也如风一般,继续传唱他的故事。可能我们当代的许多人,甚至是孩子们都遗忘了二小的英雄事迹,但是,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继续让这种英雄精神在风中流传,激励每一个听众和我自己。”

张朝作品的板块之六是“儿童集”,不仅体现了他对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创作能力,也展示了他将个人情绪和思想。这些作品,不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澳洲钢琴考级选为指定曲目,也形成了与中国琴童的深度情感交融。这些作品的演绎过程不仅是情绪传输和思想外化的过程,更是沉浸式的美妙体验,集中体现了钢琴演奏的博大魅力。《中国旋律》(也同属于“改编集”模块)等作品集的推出,不仅改编了二十首不同地区的经典民歌,融入了地域个性和西方神韵,也在全球发行,广受好评。张朝先生强调,作曲家在创作时要深入挖掘和提炼精华,以确保儿童作品的童真、童趣和童心,同时在形式上保持简洁,确保作品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作品,为儿童塑造一个心灵纯净的世界。他的作品如《小河》《儿童新疆组曲》和《儿童西藏组曲》等,不仅是音乐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递,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全面接触并平衡本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从而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滋养其成长。

张朝先生谈到:“舒曼曾经说过:‘音乐不仅是用来听的,更是用来触摸的。 我的音乐教育背景是在父亲所在的红河歌舞团,位于红河州,一个彝族自治州。那里整天充盈着民族音乐,我每天至少听12小时的音乐。然而,由于钢琴稀缺,我练琴的时间每天最多只有2小时。我所在的乐团全团只有3台钢琴,分别属于舞队、歌队和乐队。通常只有在他们下班之后,我才能有机会练习。我的2个小时触摸西方音乐与我12小时聆听民族音乐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触摸的是那些国外大师们从民族音乐中提炼并升华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和声和复调,有时甚至被写成小奏鸣曲形式。这种音乐不仅仅是民歌小调,它代表了音乐的全貌,因为旋律只是音乐的一部分。我触摸到的是完美的和声、复调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作品。我希望中国的作品也能通过孩子们的触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所触摸的这2小时的影响力深远超过了12小时的聆听。在触摸的过程中,还涉及肌肉记忆,你需要记住每个动作。因此,对孩子来说,触摸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真正触摸到我们的民族音乐,他们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母语。我后来开始反思,重新触摸民歌,通过改编和演奏,加深了我对这些民族音乐的理解,重新建立了我的母语思维。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我的音乐母语可能会是西洋化的。我认为找回并深化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是建立自己音乐母语的关键。”

张朝先生的坦率和热情和充满洞见的艺术探索使他的音乐既是他情感的倾泻,也是他艺术追求的表达。尽管已创作出许多广受欢迎的作品,张朝先生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平和的态度,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坚守梦想、不断追求的音乐教育者。随着甲辰龙年的临近,我们充满期待地看向张朝先生未来的创作,期盼他继续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创新作出更多贡献。最后用张徐口占的一首《张朝赞》衷心祝愿张朝先生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中国音乐能够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融古烁今汇中西,铸就音乐新传奇。琴声悠扬东风起,朝宗归海擎大旗。

注:本文引用张朝的表述均由笔者对其访问的录音材料整理。

参考文献:

[1] 李名强,杨韵琳.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3.

[2]徐莉.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初探[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 张凯.钢琴的“东方魂”——当代作曲家张朝访谈记[J].钢琴艺术, 2018 (06): 4-12.

[4] 石丹.当代音乐语言探索的“攀登者”——从张朝《自然一号》对音色音响的建构谈起[J].人民音乐, 2020 (09): 14-17.

[5] 南盼盼.张朝钢琴独奏作品艺术特征与演奏研究[D].延安大学,2023.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