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的措施运用
2024-04-29尹慧芝
尹慧芝
森林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育苗技术作为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森林面临着各种病虫害威胁,这些害虫和病原体的破坏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和应用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是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林业育苗技术要点
1、选择优质种子
选择优质种子是林业育苗技术的首要步骤,它直接决定了苗木后期的生长潜力和生态功能。优质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较强的抗逆性和良好的遗传品质。在种子选择过程中,首先要从种源上入手,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种源,以确保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适应气候和土壤条件。其次,要关注种子的品质和健康状况,剔除病虫害或生理障碍的种子,避免引入疾病和虫害。在采集种子时,要确保种子成熟度,避免过早采集导致种子发育不完全或过度腐烂。同时,要注意采集种子的多样性,以增加种子的遗传变异性,提高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此外,优质种子的萌发率高,可以降低种子的用量,节约资源,并提高育苗的成功率。在林业生产中,选择优质种子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培育出高产、高品质的经济林木,为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在林业育苗过程中,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经过科学、细致的种子筛选和采集工作,确保种子的优质性和健康状况,才能培育出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苗木,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经济林的高产高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需不断加强对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
2、合理的播种时间
合理的播种时间是林业育苗技术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苗木的生长和发育进程。在选择合理的播种时间时,需要综合考虑目标树种的生长特性、生态需求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首先,了解目标树种的生长特性是选择播种时间的基础。不同树种对气温、光照、湿度等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因此需要针对性地确定最适宜的播种时间。例如,早春是许多针叶树种和一些落叶阔叶树种的适宜播种时间,因为这时气温回升,土壤开始解冻,为苗木的生长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而一些耐寒的树种则适合在秋季播种,以利用秋冬季节的低温和潮湿条件,促进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其次,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播种时间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此外,还要注意防止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避免遭受冻害或干旱等不利影响。最后,要结合育苗的具体目的和管理措施来确定播种时间。如果育苗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造林,那么播种时间应该与林业生产计划相协调,确保苗木的生长周期与林区的造林时机相符。此外,在确定播种时间时,还需考虑后续的育苗管理措施,如灌溉、施肥、除草等,以保证苗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照顾和保护。
3、科学的育苗介质
科学的育苗介质是林业育苗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苗木的生长质量和健康状态。育苗介质不仅是苗木根系的生长基质,还承担着为苗木提供水分、氧气和养分的重要功能。因此,选择适宜的育苗介质对培育高质量的苗木至关重要。首先,科学的育苗介质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苗木的根系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育苗介质必须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以保证根系能够充分吸收氧气,避免根部缺氧而导致苗木生长不良。其次,育苗介质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苗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因此育苗介质必须有较强的保水能力,能够在适当时候释放水分供给苗木使用,同时又能够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防止苗木遭受水涝危害。另外,育苗介质应具备较好的肥力。适量的养分对苗木的生长至关重要,育苗介质中应含有适当的有机质和矿质元素,为苗木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同时,育苗介质中的养分应稳定、缓释,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苗木生长过旺或根部烧伤等问题。最后,科学的育苗介质还需要考虑其抗病虫害的能力。有些育苗介质可能含有病原体或虫卵等,因此在选择育苗介质时,要避免引入病虫害,或者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苗木免受病虫害侵害。
4、合理施肥与定期管理
合理施肥和定期管理是林业育苗技术中的重要环节,这两个方面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增强苗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从而为森林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林的高产高效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合理施肥对苗木的生长至关重要。施肥是为苗木提供养分,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措施。在进行施肥时,应根据苗木的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早期生长阶段的苗木对氮肥需求较大,而在后期,磷、钾等元素的供应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要注意肥料的缓释性,避免过量施肥引起根系烧伤等问题。合理施肥可以促进苗木的根系发育和生长,增强苗木的免疫力和抗逆性。其次,定期管理是育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定期管理包括除草、松土、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除草是为了减少杂草对苗木的竞争,确保苗木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松土有利于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修剪可以塑造苗木的良好树形,培养良好的冠层结构,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有效遏制病虫害的传播。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1、林业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
①林木真菌病害
例如白粉病、褐根病、锈病等,这些病害常常导致叶片、树干或根部出现病斑、溃烂等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物质,通常是孢子或菌丝。受感染的树叶逐渐变黄,最终可能落叶。这会减少光合作用,影响树木生长和健康。褐根病是一种常见的根部病害,由真菌引起。受感染的根部会出现褐色或黑色溃烂,并逐渐凋萎。这会导致树木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影响其正常生长。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在叶片上形成橙色、红色或棕色的锈粉。受感染的叶片可能出现明显的病斑,导致光合作用受阻,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②细菌性病害
如炭疽病等,这类病害多以溃疡、溃烂、脓疮等形式出现。炭疽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在树木的叶片、果实、茎干等部位形成圆形的溃烂斑。受感染的部位通常呈黑色,类似煤炭灰烬,因此得名。炭疽病会削弱树木的免疫系统,使其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害,影响林木的健康和生产力。
③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通常由病毒引起,它们可以通过真菌、细菌或昆虫传播。病毒会干扰树木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各种症状,如黄化、叶片变形、病斑等。病毒性病害往往难以治愈,对于受感染的树木进行隔离和防止传播是管理的主要措施。
④飞虫类
例如松毛虫、尺蠖等,它们会食用树叶,导致树木萎黄、枯死。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飞虫,它们会食用树木的叶片。大规模松毛虫虫害可能导致林木叶片被大量蚀食,严重时可能导致树木萎黄和枯死。这会影响森林的生态平衡和林木的更新。尺蠖是另一种飞虫类害虫,它们也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尺蠖虫害可使树木叶片遭受严重的蚀食,导致树木逐渐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⑤蛀虫类
例如蠹虫、象甲等,它们以木材为食,导致木材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使林木倒木。蠹虫是一类以木材为食的害虫,它们侵入树木的干、枝、根等部位,以木材为食。蠹虫的活动会导致木材内部出现通道和蛀洞,严重时可能削弱树木的结构强度,甚至导致林木倒木。象甲是另一类常见的蛀虫,它们也以木材为食。象甲活动会导致木材质量下降,影响木材的商业价值,同时也减弱了林木的抵抗力。
⑥吸食类
如蚜虫、介壳虫等,这类害虫吸食树木的汁液,导致叶片萎黄、生长受阻。蚜虫是常见的吸食类害虫,它们吸食树木的汁液。大量的蚜虫虫害会导致树木叶片黄化、卷曲,影响光合作用和树木的生长。介壳虫也是吸食类害虫的一种,它们通过吸食树木的汁液来获取营养。受害树木可能表现为叶片逐渐萎黄和生长受阻的症状。
2、常见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①早期预防为主
开展病虫害监测工作是早期预防的基础。通过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征兆,如病斑、卵鞘、虫蛀等,可以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和传播。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防虫网、挂黄板、悬挂诱虫剂等,可以在病虫害滋生初期对其进行有效防治,降低病虫害暴发的风险。加强林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促进森林植被的健康,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的早期监测和预警,不断创新防治技术,加强培训和推广,增强林业从业人员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早期预防为主的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防治成本,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实践中,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早期预防工作的实施,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②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剂和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以达到减少害虫危害、保护森林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相比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不会产生药害、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势,因此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生物防治的核心是引入和利用天敌或天然病原体来控制害虫种群。天敌可以是昆虫、蜘蛛、蜻蜓等食肉动物,也可以是寄生性的昆虫或真菌,它们在自然界中与害虫保持一种天敌-害虫的平衡关系。引入适合的天敌到受害虫滋生的地区,使天敌和害虫之间形成一个自然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为了实现生物防治,首先需要对目标害虫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详细了解,以便找到适合的天敌或病原体。其次,要进行生物防治前的评估和试验,确定引入天敌或病原体的适宜性和安全性。随后,进行天敌或病原体的选育和扩繁,确保引入数量充足。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释放,使其与目标害虫形成相互作用。生物防治不仅可以针对单一的害虫种类进行防治,还可以通过引入多种天敌,形成复合生物防治措施,从而增加防治效果。此外,生物防治还能够长期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③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和消灭害虫,从而减少害虫对森林健康的威胁。化学防治因其快速、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迅速降低害虫种群数量,避免害虫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化学防治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农药,并在适宜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喷洒或施用。农药可以是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根据不同的害虫类型和防治目标选择相应的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害虫的神经、内分泌或呼吸系统,导致害虫死亡或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在化学防治中,要充分考虑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施用方式,以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同时,要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产品,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常见的害虫,可以采用预防性喷药,提前防范,避免害虫暴发。对于有害虫发生的地区,可以采用局部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过度和滥用化学农药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减弱防治效果。同时,农药的长期累积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使用,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方案,保持防治的持续有效性。
④加强林区管理
加强林区管理是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关键措施。林区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森林保护、林木培育、生态修复、防火防灾等,其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加强森林保护是林区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问题,避免它们蔓延和造成严重后果。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防火带、巡护路线、防火设施等,提高火灾预防和扑灭能力,降低火灾发生和蔓延的风险。其次,林木培育是加强林区管理的重要方面。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育苗技术,选择优质种子,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合理施肥、定期修剪、除草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健壮的苗木和良好的树冠结构,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生态修复也是加强林区管理的重点之一。针对林地退化、土壤侵蚀、水源涵养等问题,开展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例如,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加强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此外,加强对林区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规划,制定详细的林业生产计划和保护规划,确保林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林业经营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森林资源。
总而言之,综合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点,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中,科学手段的应用至关重要。选择优质种子、合理施肥、科学育苗介质以及早期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是实现林木健康生长、森林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同时,生物防治的环保特点和化学防治的高效快捷性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林区管理和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是为未来森林资源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结合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应用,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715200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