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2024-04-29韩晓丽
韩晓丽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为充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随之而来的新要求,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中。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高度契合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能够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助力。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管理。本文首先从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定义与特征入手对其进行概述,其次阐述加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管理的价值,最后总结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
一、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
第一,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能够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资源、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合作组织作为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能够客观反映出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资源的整合,技术的推广与信息的共享也将更加顺畅。农村合作组织在运营中获取资金,然后利用资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建设,能够起到促进集体发展,缓解农民贫困的作用。第二,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建设提供助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将推动我国农业向着产业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而现今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带动了农民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新农民的培养。而股份制的引入为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合理量化提供了便利,也通过分红进一步地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三,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导致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难以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也限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型。但加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管理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对生产要素与多方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概述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共同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微观农业经济基础的优化与调整,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产品。农村合作组织不仅有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共有特征,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自愿性、民主性、互助性与共享性特征。自愿性指的是农民可以凭借个人意志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不能也没有权力阻拦。因此,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有着数量庞大的参与者。民主性指的是农业合作组织内部实行民主平等的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互助性指的是成员为了谋求共同的利益目标,自发互助,共同解决问题,渡过困境。共享性指的是农村合作组织能够为成员提供实时的、共享的信息服务。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最根本的追求,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想法与权利,同时集合农民群体的农业资源与劳动力。一方面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也转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而服务。
三、新型农村产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保障
法律是农村合作组织建立与经营管理的基础与保障,然而现阶段有关部门却并未围绕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建立专门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缺乏更有针对性规定。而法律机制的缺失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在职能划分、组织形式、活动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设置,无法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2、经营体制尚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合作组织都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统一管理,主要原因就是组织涉及范围广,包括诸多的经营项目。且随着农民参与积极性的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项目数量与人员规模也在提升,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但目前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部门的职责划分与岗位设置还存在问题,无法实现独立的高效管理。
3、缺乏必要资金支持
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对系统性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与社会捐赠,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合作组织的运营管理需求,导致工作事务难以正常推行,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融资,但受到诸多现实因素限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4、农村合作组织人才匮乏
现阶段大部分的农村合作组织都将精力集中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导致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等都缺乏深入认识,导致组织的运营管理与生产实践脱离,尤其是财务与金融方面,人才缺失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在加入农村合作组织后,难以避免的要承担农业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按经验办事的方法,很容易出现管理纰漏,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方面提升当地农民的素质,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小农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与福利待遇的引导,提升管理者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
四、完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有效方法
1、完善相关制度
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对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进行规范与引导,并为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在相关法律法规中首先需要明确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法律地位,确保一切法规的制定都基于农村合作组织群体参与者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为提升法律法规的系统性与针对性,还可以围绕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建立、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与突出问题制定独立法,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与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有力的支持。法律法规的制定还需要围绕现阶段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规定其成立条件、组织建设、管理模式,并配合相应的监督手段与惩处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不同参股人员的责任进行划分,确定其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确保稳定运行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地方相关部门还应当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当地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管理政策进行配合,一方面将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涵盖农机购买、设备维修、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运营环节,弥补其在细节方面的约束力;另一方面确保新型农村产业体系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以农民的实际利益为核心,凸显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公益性。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对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管理过程的监督,不仅要对法人类型、界定方式与主体地位进行规定,还应当将监督权分配给不同成员,避免出现以股权决定话语权的现象,让全体成员都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表自身的见解,并发挥监督与反馈的作用,构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采用一人一票的集体表决方式。相关部门除了要完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以外,还需要重视宣传,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引导作用不能仅仅通过事后的惩处来发挥,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产生对法律的基本了解,自发地运用法律约束自身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法律知识宣传队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法律宣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解法律与最新政策的要求,以此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使其在运营管理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要求。
2、健全新型农村产业体制
为加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管理,除了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农村合作组织还应当从内部入手,健全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首先,新型农村产业体系应当优化自身的组织架构,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更新。管理者应当梳理工作内容,将原本模糊与重合的职能作出划分,科学设置部门并明确职责范畴,将工作按照内容与目的划分到相对应的部门,通过各部门工作的高效落实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运行效率。农村合作组织尤其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确保资金在投资项目中的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如此,管理者还应当细化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避免岗位之间出现冲突,同时优化工作流程,促进岗位间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提升经济活动的落实效率,同时加强内部的控制与监督。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应当加强对会费的管理,创新会费管理模式。会费是农村合作组织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用于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如何科学设置会费是农村合作组织必须思考的问题,会费过少则会影响组织的运转状态,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而如果会费过高,势必会打消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原本的固定会费转化为比例制度,具体比例随着农村合作组织整体收益情况而调整,但最低也要保持组织的正常运转。此外,当整体收益较好,会费收入高时,管理者可以将会费用于成员福利待遇的提升,并明确作出账目记录。最后,农村合作组织应当健全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第一应当提升评价系统的针对性,在农村合作组织共同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成员所属部门与岗位的不同设施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以科学评价成员的工作状态与成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第二,在评价过程中要进行多维度评价,不能只关注工作成果,还应当关注工作中的细节,正式成员的贡献,激发其工作热情。
3、创新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服务思路
服务是农村合作组织的核心职能之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导致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与功能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因此农村合作组织想要加强管理,就需要创新农村合作组织服务思路。当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深度应用,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农村合作组织也可以利用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挥其在资源获取与信息共享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整合组织内外的多方资源,推动农村合作组织运用管理模式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信息收集、储存与处理方面的优势,基于实际数据对区域内农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市场上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指导农村合作组织的农业生产,加快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避免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导致资金与资源的浪费。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农村合作组织还可以将传统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体系对接,开拓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4、拓展多元融资渠道
资金的短缺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合作组织管理的优化与发展。因此,想要加强其管理,不仅要提升对资金的利用效率,更需要“开源”,拓展多元融资渠道。首先,相关部门应当为农村信用融资提供保障,制定可行的担保制度,并在财政政策方面提供支持,让农村居民直观感受到融资的好处,以实际利益驱动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其中。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开发出多样化的抵押担保模式,利用自身的社会威信,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公司参与到融资服务中,共同建立稳定可信的抵押担保平台。与此同时,担保物的范围也应当随着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变化,将农机、土地使用权等纳入到担保物的范围,促进资金的流动,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后,应当拓宽融资渠道,成立专项基金并完善税收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与金融产品的创新吸引资金与资源的流入,同时也需要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的信用评级,为融资服务提供数据依据。
5、构建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农村合作组织中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成员的实践支持。因此,想要加强管理,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与服务思路的转变,更需要关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首先,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农村合作组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归纳组织管理加强所提出的人才需求,与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进行精准对接。第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要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同时引进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的发展方向,拓展其发展空间。通过待遇与福利政策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农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人才的引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还应当创新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将必需的基础农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实地教学的基本模式,同时提升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科技的了解与应用能力,实现专业人才与实践人才的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产业体系有着自愿性、民主性、互助性、共享性的特征。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能够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资源、信息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建设提供助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但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中还存在缺乏法律机制的保障、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必要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组织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组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农村合作组织服务思路,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为新型农村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112535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头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