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小麦“白穗”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策略有效实施
2024-04-29蔡炼明
蔡炼明
江苏省邳州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国大蒜之乡,耕地面积为150.4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80万亩左右,小麦作为邳州市一种主要农作物,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比例非常大。由于科学种植水平的提高,产量连年增加,加上粮食价格上调,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对小麦生产管理重视。但近年来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以及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地区小麦病虫害呈加重发生趋势,在生长后期小麦田间形成“白穗”现象,从而严重降低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农户反映强烈。本文通过分析形成原因及如何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小麦“白穗”造成的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田间深入调查后综合判断,小麦“白穗”现象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一、病害
在白穗出现田块有部分是以整株死亡,部分茎基部发现病变。拔出后可以看到造成小麦白穗现象的病害有很多种,主要有小麦根腐病、小麦茎基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等。
1、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菌可以在当地越冬,一般潜伏在种子内和植株病残体内,播种前如果不注意拌种,加上农户都有在同一地块有连作的习惯,因此导致土壤中存在大量病菌,连年积累极易造成危害。春季小麦返青时气温波动较大,经常有寒流引起倒春寒,麦苗容易受冻害从而造成麦苗抗逆能力降低,形成弱苗,易诱发根腐病。在生长后期发病,发病植株很容易就被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白穗”。感染病害的小麦籽粒表皮上会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小麦籽粒内部会出现褐色形成“黑胚粒”。根腐病往往和纹枯病、叶枯病等交织发生,易防难治,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2、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返青后,有些田块会零星或成片儿出现干尖、黄叶甚至死苗现象,叶鞘变褐色,严重时根部变褐腐烂,很多农户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甚至怀疑是不是除草剂药害或浇返青水时的追的肥料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茎基腐病引起的。小麦生长后期,受害麦田多出现零星的单株麦子死亡的白穗现象,直接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3、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芽期受害的胚芽鞘变褐,严重的会烂芽基枯死,苗期受害的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病部向内发展延至茎秆,小麦生长中后期,病斑联合,呈云纹状,如麦株间湿度高,病斑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造成大量枯孕(白)穗而颗粒无收。
4、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主要对穗部造成危害,发病时穗部会产生红色霉层和形成枯白穗,从而出现苗枯、茎基腐、秆腐、穗腐,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80%-90%,且感病病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不可取食,给人畜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小麦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后,形成枯白穗,小穗发病后会出现枯白不结实,或结实籽粒发白、秕瘦,使小麦失去使用价值。
5、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毁灭性病害。病菌主要靠土壤传播。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分蘖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在抽穗灌浆期症状最明显,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特有的早枯白穗,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呈现出黑脚白穗,传播蔓延速度快,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二、地下害虫危害
造成小麦田间出现白穗的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的危害,如金针虫、蛴螬,金针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发芽的种子和根茎,并且侵入到小麦的地下茎内,不断向四周蚕食,影响它的水分和养分的运输,造成枯白穗;蛴螬主要是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小麦的逐步枯死,田间出现枯白穗。
三、特殊天气及人为因素影响
环境胁迫造成小麦出现白穗、死穗的非侵染性因素,主要有气候原因(如低温冻害、后期“干热风”)、干旱、药害、农事活动等。
1、低温冻害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寒冷季节,如果气温过低,会导致植株受到冻害影响,因部分品种播种早、播量大导致年前生长过旺,遭遇低温天气时会出现分蘖及生长点冻死,使穗粒生长发育不全,导致籽粒无法形成,形成空穗现象,最后在成熟时造成大片白穗现象。特别是春季倒春寒低温冻害对小麦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2、 干热风
小麦生长后期,也就是5月中下旬,小麦陆续进入乳熟期,如遇到高温低湿型天气,温度达到35-38℃,而空气湿度可以锐降到30%-35%甚至更低,就容易发生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危害,有些年份会出现雨后热枯型,小麦的营养器官和麦穗会快速失水青枯,麦芒炸开,籽粒干瘪,形成枯白穗,严重时会造成小麦早熟枯死、产量锐减,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性因素。
3、药害
小麦田在化学除草时,使用劣质除草剂或除草剂使用较晚,或者盲目加大除草剂的使用剂量,导致小麦不抽穗或小穗不育早死,还有在使用灭生性除草剂的过程中,因为药液发生漂移或渗漏,导致麦株被误伤,也会在田间形成白穗。
4、 农事活动
一些农事活动使小麦茎秆造成机械损伤和人为损伤,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人工打药在田间从事农事活动中压伤麦苗,使植株无法正常输送营养和吸收营养,也会使小麦形成“白穗”。 没有科学的施药方法,农药喷施中用水量较少,个别农户使用电动喷雾器及机动弥雾机时亩用水量没有用到20 kg,农户舍得花钱买药但舍不得出力,药液配比过程中没有进行二次稀释,药液出现沉淀现象,以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好,也是造成“白穗”原因之一。
此外,小麦上其他的一些病虫草害对小麦的生长也有极大的影响,降低了小麦的抗逆能力,间接使小麦容易感染“白穗”。
四、综合防治措施
虽然部分管理水平低的田块“白穗”现象较普遍,但仍在可防可控范围内。对于引起小麦“白穗”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优选抗病品种。在秋季播种前,选择适宜本土种植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在纹枯病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选择徐麦33、淮麦33等纹枯病发病相对较轻品种。
(2)轮作换茬。小麦全蚀病、根腐病及茎基腐病的发病田块,有条件的应采用轮作换茬,可改种油菜或大蒜等非禾本科作物,切断菌源连续积累途径,降低土壤中菌源的存活量,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根据当年气温及农时确定播种时间,结合地力科学用种,要坚持适期迟播、精量播种,如播种量过大,就会导致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植株细弱,抗病性和抗寒性较差,田间就会不通风,进而导致麦穗小,容易倒伏,遇到降雨天气就会产生各种病害。
(4)合理施肥。要运筹施肥,提高苗情质量,促进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苗期生长过旺、过嫩,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5)控制菌源。如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减少秸秆还田频次和还田数量。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但是大量秸秆直接还田易造成田间土壤中病菌积累,也为一部分病虫害提供了传播的温床,因此秸秆的合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通过推广秸秆腐熟剂可有效促进秸秆腐熟。在当前严格禁烧的状况下,还可使用深耕、秸秆离田等措施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减少病虫发生概率,降低病虫残存基数,减轻防治压力。
(6)提高整地质量。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翻(深旋)整地,不仅可控制菌源,还可将散落于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翻埋于土壤深层,使杂草种子无法萌发出苗,减少麦田杂草发生基数。
2、化学防治
(1)药剂包衣(拌种)
通过包衣拌种措施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及地下地上害虫危害。实现一播全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年后蚜虫发生。
①预防病害
在播种前采用药剂包衣,通过化学药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针对小麦常见病害采取种子包衣,降低侵染发病率。防治小麦纹枯病可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ml,加水200ml拌种或包衣10kg麦种;或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ml兑水180ml包衣10kg麦种;也可选用30%醚菌酯悬浮种衣剂5ml兑水150ml包衣10kg麦种,晾干后播种。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可选用10%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40ml兑水110ml包衣10kg麦种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60ml兑水150ml包衣10kg麦种,阴干后播种。小麦根腐病发生区,可选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ml兑水180ml,拌麦种10kg。小麦茎基腐病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50ml或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ml包衣10 kg麦种。
②预防地下害虫
可选用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0ml兑水120ml包衣10kg麦种,阴干后播种或40%辛硫磷乳油20ml兑水1000ml拌种10kg麦种,避光堆闷2-3小时播种。
③种(土)传病害与地下害虫混发区防治
可选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ml兑水180ml包衣10kg麦种,或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ml兑水160ml包衣10kg麦种,也可选用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50g或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60g兑水150ml包衣10kg麦种。或选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或包衣,如选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ml加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ml兑水180ml拌种或包衣10kg麦种。
(2)拌种注意事项
①拌种时要严格掌握药剂用量,不能任意增减,以免降低药效或发生药害。
②药剂拌种时当天拌当天播种完。
③拌种后的种子不可食用和作饲料,以防人畜中毒。
④病害和虫害混发区,可选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同时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
⑤农药废弃包装物要注意回收,播种完后要洗净手脸。
(3)药剂防治
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科学防治,根据各种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及生物药剂进行绿色防治。
①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可选择6%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加助剂激健乳油进行减药增效,在保证药剂防效的同时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②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可单独喷施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ml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g,对于发病较重田块,可结合播种期药剂拌种及农业措施防治效果更好,还可有效提高产量。
③小麦纹枯病。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田间郁闭度增加,病情加重。在3月中上旬针对小麦纹枯病开展适期防治,每亩可用2.5%井·枯草300-400ml,或12.5%氟环唑悬浮剂30-60ml,兑水50-60kg喷雾防治;施药时要对准小麦基部喷匀喷透,以确保药效。
④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针对赤霉病防治要坚持“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要点,小麦赤霉病防治最佳时期是小麦初花期(扬花株率5%-10%),一旦错过防治效果将明显下降,加上现有的药剂大多为保护剂。因此在小麦初花期,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确保一次用药全覆盖,坚持雨前抢打雨后补喷。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剂,慎用易刺激毒素产生的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⑤小麦全蚀病。 一旦发生难以用化学药剂控制为害,采取以农业控制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控制侵染源,避免从病区引种,病地麦粒不留种。推广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磷肥、适期晚播等措施,配合药剂包衣(拌种)可以提高小麦出苗率,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3、化学除草
小麦田杂草种类多、密度高、危害重,与小麦争肥争光争水,小麦生长受到抑制,对病虫的抗逆能力大大下降,容易感染上“白穗”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的高产、优质构成威胁。因此重点推广土壤封闭除草技术,封闭除草不仅在用药时间上可争取主动,而且封闭除草药剂成本低、杂草无抗性,可提高抗性杂草的防除效果,减轻后期除草压力。
(1)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封闭
立足冬前争取主动,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培育壮苗压草,壮苗抗病虫,重点推广土壤封闭除草技术。在小麦播后苗前,使用异丙隆、吡氟酰草胺、丙草胺等土壤封闭除草剂,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多花黑麦草、看麦娘发生严重的麦田,可用砜吡草唑进行土壤封闭。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以每亩用水量30-40 kg为宜。
(2)小麦齐苗期“封杀”
结合使用具有封杀双重作用的除草剂,如氟噻·吡酰·呋、吡酰·异丙隆、异隆·丙氯吡、二磺甲碘隆、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进行“封杀”一次性除草,既可防除未出土的杂草,也能控制刚出苗的杂草,省工省药。用水量以每亩20-30 kg为宜。
(3)小麦 3-5 叶期茎叶处理
根据田间残留杂草种类选择精噁唑禾草灵、唑啉·炔草酯、氟唑磺隆、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唑草·苯磺隆、环吡·异丙隆、氟吡·双唑酮等茎叶喷雾除草剂进行杀灭。茎叶处理用水量要适中,水量太大易造成流失,水量太小易导致喷雾不匀,以每亩用水量15-20kg为宜。
4、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开始使用,每亩地均匀插挂30块黄板,高度以高出小麦20-30cm为宜,黄板注意及时更换。
5、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天敌
利用优势种天敌瓢虫及草蜻蛉等有效防治蚜虫,捕食螨防治红蜘蛛。
(2)生物制剂
利用生物杀虫剂如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
6、免疫诱抗
小麦穗期可喷施0.01%芸薹素内脂1500倍液或3%氨基寡糖素700倍液等植物免疫诱抗剂,调节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7、统防统治
依托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配方、统一施药时间、提高农药利用率。全面做好春季以防治小麦纹枯病、红蜘蛛为主的病虫害及小麦穗期以防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统防统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体来说,虽然小麦“白穗”现象连年发生,但是对产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广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小麦“白穗”现象,提高小麦品质,为我市的粮食高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221300 江苏省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