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教材50年发展历程分析△
2024-04-29黄远浩辛天怡邵莉陈启桢高龙龙娄千宋经元
黄远浩,辛天怡,邵莉,陈启桢,高龙龙,娄千,宋经元,3*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193;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3.中药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
中药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认识的良好治病物质,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前,我们祖先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误食有毒植物,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由此人们懂得在觅食时需辨别和选择。古代的“神农尝百草”传说,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逐渐获得辨别食物、毒物及发现有毒植物可以治疗疾病的能力,这些治疗疾病的物质便是原始药物的来源[1-2]。
据《蜀本草》记载,“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药类最多”[3],故古来相沿把药物学及其著作统称为“本草”。我国本草典籍和文献很多,记录了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和卓越贡献,这些典籍及文献成为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遗产。其中,我国最早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记载365种药物,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因此,中国药物学在一代代药物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于近代被称为中药学[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自1956 年来,南京、成都、北京、上海和广州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1958 年相继增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并出版《中药学概论》和《中医学概论》教材[5]。截至2022年,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中药学专业,并下设多个二级学科: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等[6]。中药学学科经过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互融,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7],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药性、作用、临床应用等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质优效佳的中药材。如今市场上频繁出现中药造假、混伪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中药品种不真、质量低劣及纯度达不到规定标准[8],严重影响中药学的发展。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解决上述问题,离不开中药鉴定学和中药鉴定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中药鉴定学教材,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对中药鉴定学教材进行系统性整理与归纳分析。
1 教材出版信息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nlc.cn)及全球图书馆联盟(www.ucdrs.superlib.net)馆藏信息检索“中药鉴定学”,从1972 年第一部《中草药鉴定学》试用教材到2022 年最新版周小江版教材,共搜索到98版次教材(表1),可将其分为本科类教材、专科类教材和其他类教材。其中,本科类教材35版次,专科类教材48版次(中专和大专)。此外,康廷国于2009 年出版了1 部研究生教材。对本科类和专科类教材共83版次进行分析。
表1 中药鉴定学教材信息
1.1 出版数量及出版形式分析
1972—2022 年教材出版数量及形式见图1。21世纪中药鉴定学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尤其是近10年(2012—2022 年)教材出版47 版次,占总数量的56.6%,虽每年出版数有波动,但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教材出版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中医药专业群体对其需求的提高,反映该教材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2015、2016、2018、2021 年教材出版数至少5版次,并在2016年达到最高9版次,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与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更新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另外,专科类教材于2003年后每年保持至少1版次的更新,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为7版次。
图1 中药鉴定学教材出版数量及形式
出版形式分为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在83 版次教材中,数字化教材有17 版次,占总数的20.5%。从2015 年出版的教材开始,新型出版业态逐渐显现。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强化数字化建设,融入了更多、更实用的数字化教学素材,如精品视频等,对纸质版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1.2 主编信息
据统计,出版2版次及以上教材的主编有16个,其中康廷国和王喜军主编教材最多,均为5 版次(图2),并且近几年其出版趋势稳定;从主编出版教材数量来看,康廷国、王喜军、张贵君和吴啟南4 位主编共出版本科类教材17 版次,占本科教材总量的48.6%;李炳生和丁冬梅2 位主编共出版专科类教材7版次,占专科教材总数的14.6%。
图2 出版中药鉴定学教材2版次及以上的主编
1.3 出版社信息
中药鉴定学教材出版社信息统计见表2,共有32 家出版社参与出版中药鉴定学本科类和专科类教材,出版2 部及以上教材的出版社共有10 家。其中,出版7 部及以上的出版社有4 家,分别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这4 家出版社总计出版的教材数量为53 部,占出版总数的63.9%(图3)。近10年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本科类和专科类教材频率最高。
图3 中药鉴定学本科和专科教材的出版社及出版数量
表2 中药鉴定学教材类别统计
1.4 载药数信息
2012—2022年主流版本中药鉴定学专科类和本科类教材的载药数统计见表3,专科类教材平均载药数为345个,多于本科类教材(284个)。其中,专科类教材载药数每版差别较大,而本科类教材较稳定。
表3 主流《中药鉴定学》本科和专科教材载药数
2 教材编撰特征概述
2.1 本科类教材编撰特点分析
综合各版本科教材,中药鉴定学教材分为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此编写体例被绝大部分版本教材所沿用。总论重点论述中药鉴定学定义和任务、发展史,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鉴定等内容。部分版本(如姜大成版)在上述总论内容中增加了中药资源、中药质量标准等内容[9]。各论分为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三篇,其中,有22版本科教材具备中成药类篇,占教材总数的26.5%。此外,周小江与杨华主编的2022 年版本教材较其他教材多了中药提取物类篇[10]。各论收载的植物类药材按药用部位分为根与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菌藻地衣类、树脂类和其他类中药11 章,每章按亲缘关系进行排列。该分类方法便于掌握植物类药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方便学生学习。动物药和矿物药因不便归类常结合自然分类法(动物药)和化学成分分类法(矿物药)编排[11]。收载的中药可分为重点药和熟悉药等,分别对其进行阐述。每版教材在收载内容上不断丰富,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体系更加完整,基本能反映各个时期中药研究的新成就。另外,1991 年由沈联德主编的《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与其他本科类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该教材主要特点是介绍中药鉴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了植物学和生药学的内容,多以检索形式鉴别,没有单味中药的系统鉴定内容[12]。
目前本科类教材教学内容仍然以四大经典鉴定方法为主,即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这是从事中药鉴定行业最基础的专业能力。目前教学过程涉及生物鉴定法较少,偏于理论、弱于实践,这与课时少、教材内容繁多有关,还与学校实验条件有很大关系。近几年出版的教材不断融入思政内容,并积极结合科学技术纳入更多数字化信息。
总之,本科类教材的编写汇集经验丰富的行业权威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之力,不断吸收行业新成果,及时体现新版《中国药典》等国家标准内容,突出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以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为目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
2.2 专科类教材编撰特点分析
综合各版专科类教材特点,该类教材编写主要分为上、中、下3 篇,上篇为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中篇为常用中药鉴定,主要介绍植物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的鉴定;下篇为中药鉴定技能实训。
专科类教材以四大经典鉴定方法为主要内容,对其原理、实验操作等进行详细介绍。为达到“见药知名、见名知药”的学习目标,该类教材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即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做到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以会做熟练为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重视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将实验实训类内容与主干教材贯穿在一起。该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按照行业用人要求,以职业资格准入为指导,将教学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在一起,增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近年来,该类教材采用纸质书籍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编写,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总之,专科类教材的编写依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来自全国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之力,积极吸纳行业前沿信息,确保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一线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13-16]。
3 教材发展建议
3.1 更新须与《中国药典》同步
中药学专业的诸多学科中,与《中国药典》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中药鉴定学。《中国药典》自1985 年版以来,每5 年更新1 次,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进展性特点,以规范管理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这势必引起中药鉴定学教材不断更新[17-18]。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中药学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其内容的更新必须与《中国药典》相匹配、衔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与时俱进能力和适应未来中药类工作岗位的中药鉴定人才。
3.2 关注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的差异
中药鉴定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随着科学的进步及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与精密仪器等用于天然药物的研究,这使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有更多的相同点,进而有人认为中药鉴定学就是生药学,将中药等同于生药,这是不当的认识。生药是指来自于天然、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兼有生货原药之意。中药与生药在物质层面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在用药理论上有本质区别[19],故2类教材的编写应格外注意区别。
通过检索发现,王喜军和姚荣林2 位主编分别同时编撰了《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或《中药鉴定技术》)2 类教材。这里列举王喜军版2 类教材,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主要差异见表4。2 类教材在编排结构和编写内容上高度相似,难以区分,其相似的原因主要是药物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含量测定等基本研究内容相同,且内容均来源于《中国药典》,代表的是国家标准。然而,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是相近学科,不是相同学科,有必要进行严谨、正确的区分。首先,于具有本质区别的指导体系上,中药鉴定学诞生于我国,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用学科;生药学是发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医学体系指导下用于研究生药的品种、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解决生药资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应用学科。其次,在研究对象上,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为中药及其相关产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所谓中药即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简单加工品,如中药材大黄,在用于调配中医处方、磨成细粉直接服用或调敷外用前必须经过炮制加工;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为生药,即天然药物,一般是指取自生物整体或部分的药物[20],如植物整体药物薄荷、植物部分药物红花等。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而为西医所常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银杏叶等)[19]。需要注意的是,经炮制加工的饮片和中成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下的产物,并非生药学的本质内容,而部分《生药学》教材写道“在医疗保健方面,一般取生药饮片直接配方,用于汤剂或制成中成药”,这是将生药等同于中药的不当提法。最后,于教学侧重点上,虽然两者都将解决中药或生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中药(生药)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资源再生和新资源发现为目标,但侧重点有不同。中药鉴定学主要关注传统中药的本草历史考证、采收加工方法、经验鉴别方法和术语,而生药学的教学侧重于研究生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20]。
表4 王喜军主编的《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教材主要异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分别属于中药学和药学2个不同学科体系,中药是以综合性药效组分为标准,其与以活性成分为指标的生药有明显的区别[21]。中药学讲究整体治疗观念,即研究中药多组分发挥整体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去研究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这一点与生药学有明显的不同,生药学侧重于研究有效单体成分的含量等方面。可见,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有不同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教学侧重点及研究标准,在人才培养上建议予以重视。
3.3 注重研究生教材编写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生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应比本科阶段要深入。目前只有康廷国于2009 年出版《中药鉴定学专论》[22]研究生教材,无法满足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需要,应该注重研究生教材的编写。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主要有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学科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引入和应用是实现鉴定方法客观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重要途径[23]。故在编写过程中须重点介绍学科发展前沿技术,如DNA条形码技术,其对促进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和药材的真伪鉴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DNA 条形码技术是基于一段标准的序列片段将中药基原鉴定至物种水平,具有准确性高、通用性强的特点,不具专业分类、鉴定知识背景的人员也能进行操作,能够有效应用于中药全产业链[24]。例如,朱文娟等[25]利用DNA 条形码成功鉴别肉苁蓉种子和管花肉苁蓉种子,为其种子的物种鉴定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有助于在源头上控制代用品、习用品和混伪品的种质资源流通,促进肉苁蓉的规范化种植。甘雨桐等[26]提出基于物种全基因组的特异性靶标序列实现物种精准鉴定的方法(时珍法),并成功用于植物西红花及其掺假物的鉴定,还对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石松类植物等不同类别的植物进行了鉴定[27],为全基因组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些新的鉴定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对学生个人学业、事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材编撰过程也要充分融入人工智能,如结合最近热门前沿技术Chat GPT 等,使教学更加贴近实践需要和科技发展趋势。
3.4 优化教材编撰逻辑
目前的教材编写逻辑都强调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鉴定,一定程度忽视药物原植(动)物鉴别。这导致基于教材内容,学生只知药名而不识药物原植(动)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对常用中药从古到今、从原植(动)物到中成药的变化有更全面了解。药物原植(动)物的准确鉴别是中药发挥作用的基石,须从根源上保证药物的准确性。这就要求认真审视中药鉴定人才的培养逻辑,即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培养应该是从种子种苗的准确鉴定着手,到药物原植(动)物、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全流程鉴定。因此,需要优化教材编撰逻辑,做到见物知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突出对药物原植(动)物鉴别,培养学生鉴别药物原植物形态特征和查阅《中国药典》及全国性或地方性中草药书籍和图鉴、核对植物分类方面的著作和文献的能力。同时,教材也需指出对于难鉴定的药材物种,在初步确定该药物原植物的科、属、种后,还需经过权威的中药材鉴定专家鉴定或专业植物标本馆核对,这是高素质中药鉴定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利益冲突]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