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2024-04-29巩增锋
许 婷,巩增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甘肃 兰州 730020)
动脉粥样硬化在2 型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高,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均产生严重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者在临床上不少见,早期评估其影响因素,可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价值及对不良预后进行预测。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参数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更稳定准确地评估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控制不达标时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高,一项国外研究表明当HbA1c≥8%时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1]。在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密切相关[2-3]。文章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及对其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用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综合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为:男性为55 例,女性为45 例,平均年龄为60.51±8.757岁,平均病程为72.15±58.953 月,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40±2.84 kg∕m2。按照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成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分别为61例和39 例。2 型糖尿病纳入人群为:(1)空腹血糖≥7.0 mmol∕L;(2)OGTT 试验2 h 血糖≥11.1 mmol∕L;(3)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4)既往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由超声室专业超声医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评估,判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标准是:颈动脉内膜的厚度大于1.5 mm,或者局部隆起突向血管腔大于周围血管腔内膜厚度0.5 cm。(2)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20:00 点后禁食水,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送检医院检验科,进行2 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检测: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 指标对比
比较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2 组患者人群中的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统计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分析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例数、频数(%)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通过Logistics 回归进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各项指标比较
颈动脉斑块组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
表1 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各项指标比较
2.2 HbA1c≤7%组与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
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20%,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8.2%,2 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HbA1c≤7%组与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 单位:例(%)
2.3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中,因变量为颈动脉斑块,自变量为年龄、性别、病程、BMI、Hb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BMI、HbA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其结果见表3。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由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动脉壁所致,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系统中存在大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以导致多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4],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5]。肥胖、脂代谢紊乱等现象普遍存在于2 型糖尿病人群中,增加了2型糖尿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颈动脉斑块可以预测全身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多项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2 型糖尿病有正相关性[6]。HbA1c 水平相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随机血糖,可以更稳定、有效的用来代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一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中显示,HbA1c 超过8.1%时,HbA1c预测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69.23%和71.74%,此结果表明HbA1c 未来有望成为预测此类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检测指标[7]。针对2 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对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文章探讨了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HbA1c、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中,颈动脉无斑块组的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组,同时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HbA1c<7%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其危险因素可能为糖尿病病程、BMI、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述结果与既往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国外一项针对空腹血糖正常老年人群的研究中,HbA1c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HbA1c 水平高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明显[8]。卒中高危人群研究中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糖化血红蛋白,其水平升高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HbA1c 轻度升高即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9]。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HbA1c 水平较无斑块组高,且与颈动脉斑块的分级相关[10]。高脂血症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变异的泡沫细胞黏附并沉积动脉壁内,一项研究显示相对于健康人群,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认为也许与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1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被证实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有关,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促进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参与易损斑块的形成[12],有研究证明,相比于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患者占比多,预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3]。由于此研究样本量小且为单中心抽样,典型性和代表性有限,未来需要进行多中心抽样、大样本分析证实。
综上,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可能与血糖的控制水平明显相关,尤其在HbA1c≥7%的患者人群中更为明显,发生率更高,所以控制血糖达标对预防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同时需积极降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控制体重,并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首要降脂目标,从而减少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降低2 型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