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句法视角下的犍为清溪古镇街巷空间结构分析
2024-04-29张宸郗
张宸郗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古镇及其相关的建筑遗产丰富。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发展浪潮,许多古镇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古镇保护情况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古镇的街巷空间结构作为古镇空间形态的“骨架”,是上千年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沉淀的结果。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现有的古镇空间资源,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古镇街巷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四川乐山市犍为县清溪古城为中国西南丝路上的重要驿道古城,有着二千多年文明史。从前,古镇商贾云集、马边河上千舟竞渡,是一座具有水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等综合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名镇。但随着213 国道的修建,古镇持续向北扩张。扩张产生的新镇对原来的古镇产生了冲击,致使古镇的活力渐渐丧失。本文以犍为清溪古镇为研究对象,挖掘现今古镇街巷结构背后的空间逻辑并对其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清溪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县城西南10km,北接213 国道,南临马边河,从空中看古镇像一把展开的弓。现存古镇面积0.48km2,新镇紧挨古镇,面积与古镇相当。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清溪古镇的街巷空间结构,包括古镇的传统街巷和沿213 国道发展起来的新镇街巷,通过空间句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对古镇未来的街巷空间规划进行探究。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对古镇街巷空间结构的进行量化研究,空间句法是Bill Hillier 提出,在建筑和城市的层次上,对建筑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意在讨论各个社会变化因素和外部空间形态与建筑形式的关系。空间句法的基础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种:轴线法、凸多边形法、视区分割法[1]。对于古镇聚落而言,街巷结构是古镇空间形态重要的生长脉络,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轴线法进行分析,将空间结构转换为可进行拓扑计算的轴线图,再利用DepthMapX 软件对古镇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一系列计算后得到对于空间形态有重要描述和解释作用的变量。
尽管空间句法研究源自建筑和城市,但在传统场镇的研究中也同样适用。Bill Hillier 曾说:“村庄和城市都是‘部分有序的系统’。[2]”自2010年以来,空间句法在传统场镇领域中的研究愈加丰富,有探索空间拓扑结构的应用,意在挖掘空间深度值和生活方式的联系;也有在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上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空间形态分析中轴线分析的划分方法;还有以某个具体的村落为例,挖掘它们形成背后的缘由,并提出优化建议。上述研究都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的研究多注重于对空间特质的阐述上,而少在为现状优化和未来规划方向的上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将空间句法作为分析工具,用更加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古镇街巷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3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清溪古镇街巷空间
清溪古镇中古建筑沿河湾呈带状排列,古镇街巷结构有“两横八纵”之称。自213 国道建成之后,古镇形成了新的发展轴线,新镇和古镇的街巷结构也呈现出对比关系。笔者按照轴线法建立清溪古镇的轴线模型,从整合度、选择度,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清溪古镇的街巷结构(见图1)。
图1 清溪古镇街巷结构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是描述空间与其他空间聚集或者离散程度的数值,整合度的数值越高说明空间的可达性和公共性越高,描述空间对目的性活动的吸引能力大小。整合度分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颜色越暖说明空间整合度越大,越冷说明整合度越小[3]。
通过DepthMapX 软件分析可知,整合度最高的是从新镇外边界穿插而过的213 国道中段,整合度约为1.58。古镇内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集中在古镇与新镇的边界处,即清华街、建华街、书堂街,整合度约为1.54。古镇沿河街道整合度自古码头从左往右递减,整合度约为1.35~1.15。右侧居住街道整合度约为0.82~1.18。明清时期古镇曾是繁荣一时的水运码头,临近码头的双玉街商业贸易繁荣,码头岸边还曾有“清溪渔唱”的美景。从数据上看,清溪古镇的街道核心正渐渐从中心向213 国道方向转移,形成了一种弱中心化的趋势。水运的没落使得从前繁华的双玉街整合度现在仅为1.35 左右,容易对外地游客“码头场镇”的心理预期造成落差。
而局部整合度(R=3)结果与全局整合度有较大差异,整合度最高的依然是213国道中段,为2.75,然后是书堂街下段2.45和清平街2.13。这两条街道的建设年代相差较远,风貌也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已经形成了步行尺度下新老古镇的两个中心。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213 国道中段尺度宽敞,街道中间为双向四车道,沿街店面业态丰富,每天有大量的人流在这条道路上来往,但是建筑风貌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古镇的特点,道路上人车混行,人行慢行道路缺失。反观书堂街下段和清平街,两条街道较好地将古镇的街道尺度保留了下来,街道与建筑的高宽比接近1:1,清平街是多年来的药材市场,除开店面路边也有许多摆摊卖药材或其他百货的商人,商业氛围浓厚;书堂街多衣、食店铺,路边常有镇民驻足交谈、闲坐,颇具生活气息。
3.2 选择度分析
选择度的定义是,通过句法软件重新建模后,将空间系统中的中心空间除外,全系统中任意两个元素相连,中心空间显示在最短拓扑路径上的次数,代表了一个轴线与其他轴线连接的深度和频率。这个指标可以衡量这条街道被通过的可能性,以此用于研究街道的拥挤度和穿行度[4]。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可以得到清溪古镇街巷空间选择度的高低关系。其中,选择度较高的街巷有213国道上中下段、正北街北段、书堂街上下段、建华街、清平街、青年街、自强街。选择度的指标在规划设计游览路线方面具有很大参考价值,道路的选择度越高,其作为穿行空间的潜力就越大,在这些空间中布置景观节点和其他重要的节点空间,能更易于被游客所感知和体验,提高游客对古镇的整体印象。由于213 国道“新中心”的影响,古镇选择度高的街道不可避免地朝北集中,但古镇内部的清平街、书堂街也具有较高的选择度,这使得高选择度的街道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完全接通的网状结构。
4 存在问题总结及建议
4.1 古镇新老中心的问题
从清溪古镇的整合度分析来看,213国道成为了新镇的核心街道,为古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古镇带来了冲击。213国道的街道上业态丰富,但是缺乏供行人行走的步行道。另外,车行道路上停有各种往返犍为县城的出租车、公交车,没有明确的站台空间和停车空间,车行和人行混杂在一起,给来清溪古镇游览的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同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明清时期,古镇的中心包括清平街、建华街、双玉街及邻近街区,目前清平街和建华街及书堂街下段的整合度较高与213国道接近,双玉街略低,而与双玉街邻近的中和街则较低,究其原因是其临近马边河畔导致街道深度值较高导致的,但是清溪古镇作为码头场镇,这两条街道是本应是古镇的特色街道,应该对其整合度进行适当提高,可以通过对巷道空间进行整合,增加其与高整合度街道的联系实现。
总之,213国道作为大量人流来往的古镇边界道路,注重其与古镇内部街道的协调,加强其作为古镇“门面”作用;同时对其道路的功能进行提升,可以在新镇或者古镇的边界设置停车场,做到人车分流。古镇内部的核心街道着重保护其空间风貌,挖掘古镇的特色空间,在尊重古镇原有肌理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实现新镇与古镇之间的协调联动。
4.2 游览路线与道路空间结构问题
古镇总体遵循着网格状的发展逻辑,但是现在古镇的西、北边界被213国道包围,形成了新的古镇边界。从前文的选择度分析来看,现在的新镇的空间结构在横向的穿行度上并没有形成古镇的“第三横”,究其原因是正北街和书堂街围合出的楔形地块阻断了正兴街和书堂街的联系,而这一地块中部的建筑多为修建于20 世纪50 年代~80 年代的混凝土建筑,可以尝试将这一区域的建筑进行整合,留出一条街道将正兴街和书堂街联通,使古镇内部街道更好地和213 国道联动,并尝试将楔形地块上部的建筑进行改造,留出广场空间,作为北部进入古镇的节点,形成层层递进,一直到古镇滨水街道的空间层次。
5 结语
本文以空间句法作为量化手段,对清溪古镇的街巷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观察到了在城镇快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古镇的“新镇”与古镇之间的矛盾。新镇的空间结构打破了原有古镇的空间逻辑致使古镇内部空间的中心逐渐被弱化,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结合古镇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也发现古镇的原有空间结构对其发展建设产生了阻碍,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笔者也尝试给出了相关建议。
在对清溪古镇街巷空间结构的研究中,空间句法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参考,帮助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快速理清空间背后的逻辑,进而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未来规划。通过此次研究,希望能以小见大,为以后同类古镇的相关规划工作提供意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