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特征下的社区美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温江区凤凰社区美空间为例

2024-04-29贾根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4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空间

贾根超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背景

2020年,成都在全国首次提出社区美空间概念,并将其作为深化社区发展治理、落实幸福美好十大工程部署、打造全国基层治理标杆城市的重要创新举措。社区空间作为人居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交、休憩、观赏、娱乐、消费、展示,乃至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是城乡风貌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随着国家城乡融合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公园城市”“旧城更新”“未来社区”等一系列社区空间营造战略与理论日趋成熟,人们对高品质、人性化社区空间的认识愈发深刻,需求也愈发迫切。

2 理论研究

2.1 社区美空间研究

社区美空间是指根植于社区,以社区范畴为主要服务半径,提供普遍审美体验,将社会价值、生活价值、审美价值深度联结的空间场景。社区美空间关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变化。以展示社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特色为导向,融合审美元素,突出主题特色,在社区美学应用场景中融合艺术表达、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情感交流等功能。目前主要类型有文化艺术型、科创体验型、生活应用型;建设要点包括彰显文化特质、注重集成打造、突出共享体验、彰显美学应用、提倡市场运营等。

2.2 行为特征研究

行为模式是人类在空间活动中的普遍活动趋势,是大多数群体的文化属性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范围的街道内,人类的行为模式大致可分为穿越行为、自由行为、进出行为和停止行为等。对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的要素包括情境差异、群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2]。

本文提到的行为模式侧重于人的日常性行为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活动丰富而繁杂,既相互联系又无明显的规律。若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梳理分析,就能找到其共同规律,本文称为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类型:①主动型,由人自身主观能动性发起,外部因素必须依赖内部因素,空间环境仅起影响作用;②目的型,个人或团体的行为;③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行为是人类长期环境和遗传作用的结果,因此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对象和目标不能预先确定,因此具有偶然性;④习惯化,人类的许多行为是高度一致的,有一定的语境可以遵循;⑤可塑型,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同一空间环境中,其行为会形成一定的习惯。但是,人的行为也会因为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动机和目标的改变也会使行为发生变化[3]。

3 凤凰社区美空间设计探索

3.1 凤凰社区区位与规划目标

本设计项目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凤凰大街合能珍宝琥珀小区东侧,原小区售楼部(见图1)。温江地处天府之国腹地,自古以“四河穿流、江水温润”而得名,素有“金温江”的美誉。在规划目标上,采用可持续、渐进式的手法,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传承场地文化脉络,使社区生活空间成为建设国际化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场景的核心。

图1 项目选址

3.2 现状分析

3.2.1 场地问题

项目周边商业业态较为完善,但文化不明显,社区遗产缺乏。此外,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梳理,不同的功能空间相互重叠。缺乏供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开放空间;场地两侧的街道杂乱不堪,毫无吸引力。场地内部建筑部分为售楼部、卫生间、样板房,但已被长期废弃,急需更新利用。部分绿地用于居民休闲娱乐,但场地植被生长过度、树叶堆积,无增值价值,车辆乱停乱放,侵占居民公共空间(见图2)。

图2 植被现状

3.2.2 行为特征与居民活动

凤凰社区人口约4 万,其中项目所在的合能社区有4700 多户,合计约1 万人。在分析上述行为特征下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的活动的基础上,将社区居民的活动分为三类(见图3):必要活动,可以在任何条件下发生,对公共空间环境要求较低,如居民上下班、接送孩子上学等;自发活动,只有在外部空间质量好、天气好的情况下,如居民散步、驻足观看、看报等;社会活动,依靠他人的参与,由必要的自发活动发展而来,如邻居聊天、孩子玩耍、居民一起运动等[4]。

图3 活动分类

3.2.3 居民与社区空间

不同的居民对社区空间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由于项目选址缺乏系统、安全的娱乐空间,儿童一般在监护人视线范围内参加活动,活动时间基本在白天。社区中没有可供青年人进行活动和交流的场所,活动类型也比较单一,所以青年人也不愿意到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的老年居民其实很喜欢和年轻人交谈,但缺乏一个双方共同活动、交流的空间,导致社区凝聚力不足。

3.3 策略研究

基于居民的活动类型并分析场地现状问题,本文针对凤凰社区美空间提出策略。

社区空间规划定位策略:建筑及其外部环境需结合片区整体风貌,融入天府文化传承场景,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对户外公共绿地进行整体设计,构思打造一个多功能活动场所,一个可以聚集不同人群,承载社区记忆的社区空间。

业态运营与互补策略:建筑可全天候开放,使其成为社区居民随意进入休闲停留的公共场所;功能用房采用分时段运营方式,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达到空间功能组合的最优化。

科学的空间塑造策略:针对不同人群行为特征,社区空间需要分别打造相对独立的活动场景;尽可能考虑相关空间未来使用功能的延伸与拓展,最大限度提升空间可塑性,使空间具有可持续性[5]。

3.4 方案设计

3.4.1 建筑改造

在建筑中加入新的功能,以复合功能的改建建筑作为场地入口,加入展览、咖啡厅、报告厅等功能,激活建筑的活力。在材料选择上,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和混凝土幕墙,在水平面上形成虚实对比,金属材料在建筑立面上垂直均匀分布。建筑的屋顶与场地内部的平台连接,创造了一个更舒适的休息平台,有更好的景观视野,供人们休息和交谈。

3.4.2 外部空间设计

项目的外部空间创造了一个流动的景观设施(见图4),既为功能场景的创造提供服务,也为公共娱乐区域提供服务。项目打破传统的空间布置模式,将地形变化与景观设施相结合,将儿童娱乐、休闲交流、活动展示、户外健身等空间嵌入整个景观设施中。生长在场地上的树木被整合到这个独特的景观结构中,为居民创造了一个放松的公共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仅消除了社区内外的界限,也使场地在属性上更加开放。

图4 流动的景观设施

3.4.3 复合功能空间打造

在场地和室内空间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以容纳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场地配备丰富的微地形、运动健身设施、休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室内具备阅读书籍、展览展示等功能,并可兼容文化活动、艺术表演等多种功能。家具、照明和展览设施的设计最大限度提高了灵活性,允许在不同的用途和场景中进行不同的组合。空间巧妙地将儿童游戏空间设置在屋檐下,更高效、集约地利用了现有空间。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积极推进城市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如何盘活老旧社区等存量空间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6]。成都首次提出的社区美空间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成都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到社区美空间领略一场来自社区的生活美学,体验到成都地道的市井味和浓郁的烟火气。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设计改造,改变过去这一场所的面貌,营造一个老人、儿童、年轻人等所有社区成员可以轻松访问和使用的、多元而包容的空间,持续地激发社区活力。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空间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