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校用水现状分析及节水工作提升建议
2024-04-29张明珠钟倩如
张明珠,李 丹,钟倩如
(广州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20)
高校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节水意识不强、用水存在浪费、节水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调查评估高校用水情况和探索高校节水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高校用水效率,2019年8月16日,水利部、教育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对高校节水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22年5月,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广东省节水型高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提出到2024年底完成节水型高校建设比例不低于50%的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
广州市高校数量众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广州市共有各类高校9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8所(公办22所,民办15所,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1所),高等职业院校46所(公办32所,民办14所),成人高校9所。根据《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广州市在校研究生16.16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48.93万人,合计大学生人数165.09万人。
1 广州市高校用水现状分析
2020—2022年,广州市累计成功创建了26所省级节水型高校,占广东省59所省级节水型高校的44.07%。从2020年开始,广州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属地高校开展上一年度用水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用水量统计口径按DB44 T 1461.3—2021《广东省用水定额》要求,教育机构用水量包括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浴室、实验室、体育场馆、图书馆、景观绿化、附属设备等与办学相关的用水量,不包括学校附属的子弟学校、家属区、宾馆等用水量[1]。
1.1 总体用水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广州市86所高校,涉及135个校区,其中分布校区最多的是天河区(36个,占比26.67%),其次是白云区(29个,占比21.48%),番禺区第三(18个,占比13.3%)。2022年全市高校总用水量6799.65万m3,宿舍生活用水、教学用水、食堂用水是高校用水主要环节,三者用水量占高校全年总用水量的90%左右;绿化景观用水占比不高,主要因为广州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加上部分高校使用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作为景观绿化用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水使用量。
2022年全市高校用水标准人数(按DB44 T 1461.3—2021方法计算)为155.45万人,人均用水量46.40m3/(人·a),全市高校平均用水水平达到DB44 T 1461.3—2021高等院校(有住宿)通用值水平,接近水利部高等教育用水定额南方地区先进值水平,见表1。
表1 2022年广州市高校用水基本情况
1.2 不同类型高校用水情况比较分析
将高校分为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三类,2022年广州市86所高校中,三者的标准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9.0、40.49、21.48m3/(人·a)。普通本科院校用水量、用水标准人数最大,其标准人均用水量也最高;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的走读生比例较高,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基本住宿,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的走读生在校园产生的生活用水量少,导致三者用水水平的差异,见表2。
表2 2022年广州市不同性质高校用水情况
表3 2022年广州市不同类型高校用水情况
将高校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高校三类,其中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各有29所,文科类高校35所,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高校标准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5.83、46.01、47.72m3/(人·a)。三者的用水效率相近,其中,文科类高校中的语文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用水效率最低,标准人均用水量超过50m3/(人·a),应当加强校园用水管理,落实节水改造。
2 广州市高校节水潜力分析
根据《2022年广州市水资源公报》,2022年广州市城镇公共用水量8.90亿m3。2022年全市高校总用水量6799.65万m3,占全市城镇公共用水量的比例为7.64%。根据DB44 T 1461.3—2021,将全市高校用水效率分为3个等级:标准人均用水量达到先进值(≤40m3/(人·a))的为先进级,处于先进值和通用值(≤80m3/(人·a))之间为通用级,高于通用值(>80m3/(人·a))的为整改级。135个校区中,先进级、通用级、整改级的数量分别为50、85、0个,占比分别为37.04%、62.96%、0,见表4。
表4 不同用水级别高校校区数量
根据全市高校用水现状及节水经济技术可行程度,现阶段广州市高校节水潜力主要体现为以现阶段的用水等级向更节水的等级进行挖掘,目前全市没有整改级高校,对通用级的高校进一步挖潜提升达到先进级,挖潜提升后预计年节水量可达940.7万m3,年节水率13.83%。
3 高校节水存在问题
3.1 政策层面的问题
(1)水价偏低。广州市自来水价格偏低,且大部分高校水费由财政全额承担,用水成本占高校办学成本比例较低,节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导致高校节水改造的意愿普遍不高。
(2)节水考核力度不足。节水工作好坏与高校绩效考核不挂钩,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时交罚金了事,反向约束不足。
(3)计划用水管理约束力不足。节水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用水指标较宽松,监管手段单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未发挥充分的约束作用。
(4)缺乏激励机制。缺少对高校及节水服务企业的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现有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同节水项目现有的指导政策不足,在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节水效益认定和资金支付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
3.2 高校方面的问题
(1)高校对节水工作不够重视。部分高校对节水工作的重视不够,缺乏危机感、紧迫感、自觉性和积极性。水费支出占学校成本支出比例较低,节水经济效益有限,加上节水考核强制性不够,高校节水的内生动力不足。
(2)高校节水管理水平不足。高校普遍存在用水管理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用水管理粗放,用水计量设施不健全,先进的节水器具和技术普及率不高,非常规水源利用不充分,对自身用水底数掌握不清。
(3)高校节水改造资金申请难。高校节水改造所需资金普遍较高,缺少专项的节水经费列支渠道,导致部分高校节水改造缺乏资金投入。
3.3 节水服务企业方面的问题
(1)合同节水服务企业积极性不高。高校节水改造前期投入较大,收益不确定或不明显,资金回笼周期长,投资回收期与合同期限存在矛盾,政策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以上因素导致节水服务企业承担较大风险,缺乏积极性,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
(2)节水效益核定存在分歧。节水既有技术节水又有行为节水,合同双方在节水效果上难以划分清楚,收益核定存在困难,易产生分歧。高校使用财政资金向企业支付存在困难,高校通过财政预算按实际使用支出水费,节水效益难以与企业分享,需以另外的名目支付,财务依据不充分。
4 工作提升建议
4.1 政策管理层面
(1)加大合同节水支持力度。合同节水作为一种新型节水管理模式,是未来节水管理主导方向,高校是公共机构的典型代表,更是推广合同节水的主阵地。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合同节水管理的技术标准,发布操作指南和合同范本等,在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节水效益认定和资金支付等方面为合同双方提供政策支撑。
(2)加大金融税收优惠。建议水务、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高校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奖补激励等政策,联合税务部门实行相关税收优惠,联合金融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优先信贷服务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
(3)加大考核力度。建议每年开展高校用水效率评估,强化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执行,对高校用水实行排名通报,鼓励先进,促动后进。推动将高校节水工作纳入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将软指标变成硬指标。
(4)树立节水标杆。挖掘一批节水示范标杆高校,积极推动高校合同节水工作,形成合同节水管理示范项目,推广有特色、有意义、有成效的经验做法,让高校成为全社会的水效领跑行业,在全社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4.2 节水技术层面
(1)完善高校用水分级计量设施。广州市多数高校建校时间早,计量设施落后损坏问题普遍,二、三级水表配备率不高。建议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用水计量系统,做到精准、分级、分区计量。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网漏损控制,减少不合理用水。
(2)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研究表明,高校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在理论、技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2-3],将非常规水源优先用于校园道路浇洒、景观绿化和冲厕等,结合校园场地条件,积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和再生水利用系统,鼓励创新非常规水源利用方式,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
(3)加强智慧节水平台建设。将智慧节水平台建设融入数字校园建设中,构建数字校园用水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原来粗放、模糊的用水管理过程转变成直观数据和可视化的动图,为用水节水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实现科学节水和高效节水。
(4)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加强节水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动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设备集成、示范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