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和运用多媒介

2024-04-29黄艳铃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媒介信息

黄艳铃

社会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我们只有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一、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1.报纸

报纸作为常见的传播媒介,主要特点有:①发行面广,覆盖面宽;②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强;③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④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⑤信息容量大,选择方便。

大众媒介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古罗马元老院每次开会后写在石板上公布的《日报》可以说是第一家报纸,尽管它只有一份。15世纪中叶,在德国城市美因茨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名叫约翰·根斯弗莱施的人,大家都叫他古腾堡,把一些已经相当普通的材料和方法凑到一起,一下子复印出许多份宗教文件,印制得非常精美,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于是,15世纪40年代初或约在1456年,就成了庆祝大众传播开始的日子。从技术角度说,古腾堡所做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做的,就是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过程,复制信息,几乎无限地扩大一个人的分享信息的能力。传播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人要靠信息过日子,这种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选自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有删改)

古腾堡发明了一种一次印刷多份宗教文件的办法,自此之后的大众媒介“无限扩大了一个人的分享信息的能力”,说明印刷技术的改革,使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效率提高,发行面更广,容量更大。

2.广播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照相机、放映机、扩音器、唱片录音设备等传播工具。其中,广播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传播媒介,主要特点有:①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快,时效性强;②信息受众广泛,覆盖面大;③信息传播方便灵活,声情并茂;④制作简便,成本低;⑤接收方便。

教育家叶圣陶谈到广播稿的语言时说:“广播新闻是用耳朵听的,内容要明白通畅,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至于发生误会。”“希望写广播新闻稿的,写完之后好好儿念一遍,自己先来检验一下,写下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

(选自叶圣陶《广播稿语言五要》,有删改)

叶圣陶的这段话体现了广播这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广播的语言必须通俗、简洁,语气必须亲切、中听,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上口”“顺耳”。

3.电视

电视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主要特点有:①集字、声、像、色于一体,富有极强的感染力;②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③信息带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受众接受;④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存查;⑤费用昂贵,制作成本较高。

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要品尝最古朴的原始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三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面筋实的口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

(选自《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有删改)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纪录片,既记录了美食,也让我们见识到电视媒介传播的魅力。解说词配合电视上的画面、声音等,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

4.互联网

互联网传播,在今天越来越普遍,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特点有:①多种传播符号组合,表现形式丰富;②信息丰富,资源共享;③网上信息可随时更新,时效性强;④实现信息双向传播,建立传受平等的新型传播模式;⑤信息选取由“推”到“拉”,便于搜索查询;⑥网上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发布,信息之间关联性高;⑦通信方式迅捷便利。

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者同时又作为信息内容的接收者与发布者,并且随时可以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网络中互动的个体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些文化信息,对给定的文化信息做出回应并自发地将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一线性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的原子化受众在网络环境中成长为了“链接式”用户,信息在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中形成了巨大的长尾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病毒式、爆炸式的传播效果。

(选自王禹洁、王倩《“互联网+”:传统戏剧传播的新载体》,有删改)

通过與传统媒体对此,选段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即具有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强大等特点。在互联网传播中,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二、善用媒介,学会辨识媒介信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1.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

语文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多样化的媒介文本,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月3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湖北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大会议程草案,讨论通过了以湖北代表团名义向大会提出的建议。

(选自《湖北日报》2024年3月3日,有删改)

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再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选自《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有删改)

空腹有氧运动并不适合所有人。身体糖原储備不足的情况下,空腹有氧运动不仅会使你的身体更容易疲劳,训练效果差,而且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头晕,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大脑缺血缺氧、肌肉抽搐,甚至昏迷。所以要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盲目追求空腹有氧运动。如果是为了身体健康,不需要减肥,那就更没必要追求空腹有氧运动了。运动前可以补充一些糖分,让状态更好。

(选自网络平台《空腹有氧运动是否健康》,有删改)

以上三则材料来自于不同的媒介,传统媒介报纸语言简洁、准确,并且十分严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俗易懂,且十分形象,口语化强,便于传播;网络平台语言特色鲜明、简洁,具有一定随意性。

2.多媒介运用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特点,呈现为一种综合性的传播方式。

白露的水,冰冷得让人不敢亲近。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欢腾、跳跃、生生不息,哪怕是流向冬天,冰冷会让它凝固,终将来的春天,也会让溪流继续,山河汹涌。而当下,这不被打扰的秋水,看上去更加笃定。水的无畏,任何时刻的无畏,是大自然每一个跃动生命的无畏。所以,这秋日里,无论是成熟的果带来的丰收的喜悦,还是凋零的叶带来的离别的伤痛,都会被这秋风吹散。碎片,会在清晨凝结的露里,短暂停留。

(选自视频号“一方见地”《节气之白露》,有删改)

作为自媒体类媒介的传播文案,这段文字语言诗意化,同时又十分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文字配合图片、视频和语音的解读,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现在的自媒体内容创新、特色鲜明,体现了现代社会多媒介运用的个性化特点。

3.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如何鉴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自媒体的发布者,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与记者相似的影响。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选自韩晓丽《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有删改)

正如新闻界前辈郭超人告诫的那样,网络时代,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应该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对自己有用的;面对碎片化的信息,需要思考和理智的判断;需要拓宽知识面,从而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猜你喜欢

媒介信息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