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说明文
2024-04-29付勇
付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说明文对于科学普及、学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生,要在初中事物说明文写作的基础上,学会写事理说明文,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如何写好事理说明文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准确、深入地认识要说明的事理
要想清晰地说明事理,必须对所说明的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这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我们对其了解仅停留在表面,那是很难解说清楚的。因此,在写作前,我们必须搜集相关资料,将要写作的事理作一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这样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解说清楚。
【示例】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也是智慧的。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生产中,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归纳成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晨出现云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云霞,预示天气晴朗。通过观察云彩判定天气情况,这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人们出行、安排农事有重要作用。这类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的结果。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周边的自然现象,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选自刘语欣《农谚中的“理”》,湖南郴州市湘南中学)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为了将这个事理说清楚,作者选取了“朝霞不出门,晚霞出千里”这一农谚作为说明的对象,阐释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同时启发读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
2.着重说清事理中的关键要素
一些事理涉及重要概念,就必须清晰地将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释清楚;一些事理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就必须将事理间的内在联系讲清楚;一些事理蕴含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必须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明白。
【示例】
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会频繁出现“柳”呢?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等。古人作诗喜欢用“柳”这个意象,首先与“柳”的外在形象息息相关,柳枝纤长,随风拂舞,自然而然地触动人们的心绪;其次,在离别时,古人常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柳”与“留”同音。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别时刻,诗人常用“柳”来抒发情感的原因。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这一意象用到了极致。
(选自黄玟静《说“柳”》,湖南郴州市湘南中学)
这段文字为了解释“柳”在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原因,从“柳”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展开说明。“柳”独特的外在形象和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
3.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
要想将事理阐释清楚,必须根据事理的內在特点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脉分明,一目了然。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
【示例】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工具是石器和木器等。在传统的手工生产时代,人们主要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劳动,如农业中使用的锄头、镢头等。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明了大量机器设备,使用各种机动力量和电力工具替代了传统的体力和手工劳动,如生产线、钻机、铣床、车床等。现在,随着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智能机器等高科技工具进行办公、设计、研发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古至今,人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选自杨翔《劳动方式在历史中的演变》,湖南郴州市湘南中学)
这段文字介绍了人的劳动方式,作者将时间作为说明的顺序,阐释了劳动方式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文脉清晰,思路严谨。
4.准确、科学、生动、周密的语言
事理说明文重在阐释事理,为了让抽象、深奥的事理说得清、道得明,在语言的使用上必须做到准确、科学、生动、周密,这样才能被读者所理解,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的目的。
【示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大量言简意赅却饱含哲理的警句,它们凝结着人生经验,彰显着哲学智慧,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等。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警句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它的表面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样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人们要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促使自己进步。
(选自邓宸希《警句中的“理”》,湖南郴州市湘南中学)
在生活中,类似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催人奋进的警句何其多。这段文字在语言的使用上做到了准确、科学、生动、周密。读者读了这段文字后,对警句的作用与价值便有了一个具体而可知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