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习得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2024-04-29赵占美
赵占美
导读:从出生那一刻起,幼儿在性别、民族、文化、社会类型、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就已经开始分化。现代幼儿教育强调多元文化培养,旨在让所有幼儿接受平等的教育,培养包容开放的观念。在语言教育中,幼儿周围的所有生活材料都可成为教育资源,客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庞杂性。在整个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关系着幼儿语言能力的上限,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一、多元文化教育概念
3—6岁幼儿虽然主要接触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大同小异,产生交集、趋同、共性的总体程度(普遍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模式大体一致,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没有产生明显差距,都没有形成固定的语言方式和价值观念)远大于个性分化程度,但身边的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语言思维逻辑。在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背景下,处于语言学习黄金期的幼儿比以前有更多机会主动和被动接受非常多元的知识内容和文化信息。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幼儿筛选正确的信息和规避有害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宏观的、健康的、多面的多元文化概念认知,将不利于幼儿科学语言体系的建立。基于此,多元文化教育至关重要,涉及多种维度文化氛围、历史、认知对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全方位影响,教师肩负着正确灌输文化、引导行为习惯、提供真实语境、助力语言发展的重要文化使命和职责。
二、语言习得中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语言习得在幼儿园能力培养中和后天教育的关系较为显著。幼儿的语言教育包括系统的字词和语法教育(文字、绘画、表演等各种语言课程及阅读教育)、具体的沟通实践指导和在生活语境中无意识完成的语言培养。在信息时代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络资源带来了利与弊。一方面,相较于之前的幼儿,现在的幼儿普遍能提早接触各类文化信息,知道世界的丰富性、广阔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多元认知体系和语言系统的构建。另一方面,语言的灵活性带来了矛盾性和复杂性,一些语言并不适合幼儿模仿和运用,文化引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成熟而专业的多元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三、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语言培养工具价值和选择
经过反复实践,笔者总结出教学工具在文化语言指导中的意义至关重要。首先,幼儿的思维活动具有无意识性和零散性,通常需要特定的教学媒介和手段帮助他们提升注意力集中程度,让他们带着目的开展某一语言活动,才能大幅提高教育效率,让具体课程有的放矢。如果教师能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某种固定的培养工具,幼儿将逐渐形成对该工具的信赖和热爱,提升语言学习动力和学习。其次,语言培养的专业性保证是教育效果的持续保障。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幼儿园的设备器材和师资力量、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质量等因素,教具的选择是非常核心的问题。最后,语言是流动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一個兼容性、容纳力、专业度较强的载体予以归纳和覆盖,提升生动性和形象性指标,语言表现工具的最大作用正在于此。
幼儿园的语言表现工具有以下几种:一是生活区域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可以供幼儿进行探索和语言实践,激发语言兴趣,建立真实语境,缺点是随机性较强,适合作为辅助工具,不适合作为长期开展语言活动的道具。二是无形材料或抽象材料,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家长的指导语言、同伴的交流语言、网络的传播语言、生活的互动语言等,这些材料可以和环境之间发生碰撞,虽然缺乏记录实体,仍然不适用于长期的语言教学,却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文化认知养料。三是专业性极强的阅读材料,目前幼儿园使用的语言教育工具主要是绘本。绘本是一种将图画语言和文字语言紧密结合的趣味故事书,能容纳幼儿语言学习所需的大部分环境要素和文化要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前两类材料的优势,在生活氛围塑造、文化意识培养、语言信息延伸方面都可圈可点。笔者建议幼儿教师以绘本为核心媒介,以前两种载体为辅助工具进行穿插教学,为多元背景下的语言培养贡献专业力量。
四、幼儿语言习得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
(一)科学选择绘本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语言天赋、语言环境、语言爱好、语言习惯选择对应的绘本,才能帮助幼儿打好语言根基。例如,针对语言天赋较好的幼儿推荐《语言表达训练营》一类知识丰富的绘本,针对家庭语言氛围不足的幼儿推荐《京剧猫》一类提供真实鲜活语境的绘本,针对喜欢修辞语言的幼儿推荐《我妈妈》等表述诗意盎然的绘本,针对习惯口语交流的语言推荐《蹦!》等简单易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绘本。
此外,选择时还要特别注重文化层面的信息多样性。上述绘本作者为日本作家高取志津香、中国作家熊亮、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故事在叙述中自然涵盖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环境条件、创作背景、人文情感和表达习惯,能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和比较的文化语境,让他们自主思考多元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包容性和思想认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储备。
(二)激发幼儿兴趣
语言和文化本质上都是一种生活产物,服务于日常实际。幼儿园教学以兴趣激发为先决条件,旨在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和语言交流意识。基于此,教师要用尽可能贴近生活本质的教学手段培养幼儿语言兴趣,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将绘本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幼儿生活进行联系,让幼儿意识到语言的无边无际和生活的广袤无垠,提升认识世界、感受文化、掌握语言的动力。例如,幼儿如果对东方节日、家庭相处感兴趣,教师可以将朱成梁的经典绘本《团圆》中春节习俗、温暖的父女情、东方蕴藉厚重的思想等文化元素和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沉浸在熟悉的语境中,不知不觉提升文化认知,学习更多关于春节的语言表达。
二是使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定语言等辅助工具,尽可能搭建具体文化与幼儿认知之间的桥梁。例如,《花婆婆》主要包含西方大海、草地、炉火、沙滩、红砖瓦房等风景元素,寄寓了肯定自我、坚持本心、执着坚强的价值观。虽然文化背景不是幼儿熟悉的,但建筑元素和自然元素中的高饱和度色彩、流畅线条、严谨构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受空间和时间约束,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沟通也是不受文化束缚的,忠于内在精神的价值观更是东西方共通的。如果教师能敏锐捕捉文化共性,找到和作品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就能以幼儿熟悉的视角为切入口,促使他们提升对文化语境的亲切感和亲密度,培养语言兴趣,突破语言茧房,拓宽语言视野,提高语言认知。
三是激发幼儿相互学习的意识。在相似的共性下,幼儿拥有不同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积累,虽然差异性有一定的上限,但教师足以利用这种差异点燃幼儿了解彼此语言环境、文化储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有的幼儿喜欢阅读《光》等含有隐秘语言基调的作品,有的幼儿喜欢阅读《大卫,不可以》等以图像语言为主的作品,有的幼儿家庭阅读量较大,浏览了大量科学、艺术、健康等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绘本,可以专门设立班级阅读角和阅读分享会,让他们以语言为基础开启一段固定的文化探索旅程。
(三)开展文化交流
在前两个阶段中,幼儿通过阅读和学习教师给定的语言范式和文化知识完成了语言输入过程,为语言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只有建立“输入—输出—输入”的三维良性循环语言训练体系,才能实现合理运用、内化、迁移语言的完整过程。文化交流是一种以阅读积累为基础、语言输出为媒介、语言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文化培养背景下幼儿园语言课程的必经途径,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质变颇为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活动思路,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文化因素携带感兴趣的绘本作品参加活动。划分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背景和语言类型(汉语绘本《花木兰》《桃花源的故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宝儿》、英语绘本《打瞌睡的房子》《生日快乐,月亮》《好饿的毛毛虫》《让路给小鸭子》等);文化母题(历史主题《凯叔讲历史》《杭州》、科学主题《青蛙小弟睡午觉》《孩子爱问的十万个为什么》、民族主题《打灯笼》《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地理主题《写给孩子的国家地理宝藏绘本》《有趣的时差》、教育主题《我永远爱你》《给孩子的食育绘本》等);艺术类别(舞蹈类《麦麦蹲》、音乐类《胡桃夹子》、戏剧类《温妮去太空》、绘画类《小蓝和小黄》、雕刻类《爱丽丝梦游仙境》、摄影类《摄影,孩子也能玩》、电影类《深海》、文学类《冯骥才爷爷给孩子讲故事》等)。在分类和探秘过程中,幼儿对文化领域归类的认知会更清晰,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将带动语言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要为幼儿的交流提供一定的契机,制定相应的规则,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开展绘本比较大会(分析《花木兰》和《宝儿》对刻画历史人物的差异)、生活赏析交流(探讨《大卫,不可以》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情境表演(扮演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角色,体验文化差异,理解人物心理,如《玛德琳》《糟糕的野餐》)、讲故事大赛(比拼在融合情节、背景、心理、环境等文化元素的情况下谁能最流利、生动、顺畅地讲述故事,获得观众的青睐)、绘本小市场(充当绘本出版商和购买者的身份,模拟交流,在实地演练中提升语言水平,感受实际交流的樂趣和不同要点)等。幼儿也可以自行决定交流环节,发挥文化领悟力和创造力。
最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延伸,评价幼儿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以积极鼓励为主),归纳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开展互评、班级板报展览、绘本集中展示、文化产品展览、交流视频展示等延伸活动,巩固幼儿对特定文化信息内涵和表达策略的印象,让幼儿完成从输出到输入的语言内化过程,积累语言材料,为下一次输出做准备。
(四)进行家园沟通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化要素。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既包括狭义文化(家长的职业背景、民族身份、家庭状况、户籍信息等),也包括广义文化(语言教育条件、文化教育重视程度、阅读环境、家庭成员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等)。通过家园合作,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传递跨文化背景语言培养策略,家长也可以实时反馈幼儿在家中的阅读情况、交流进步和不足、文化认知状况等,幼儿更能实现家园一体的语言联合教学,明确把握学习重点,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教师要秉持专业的家园沟通策略。首先,记录每个家庭的语言交流时间,估量客观条件,根据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解决策略。例如,有的留守家庭中,幼儿只能和祖父辈交流,思想和语言代沟过大,可以引入讲述隔代亲情的绘本《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让家长带着幼儿朗读,幼儿则阐述问题、分享感想、询问经历、交流感受,加深亲子情感。此外,可以让父母通过电话、语音等形式以简短的绘本分享(《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主题、以多频次短时间的节奏和幼儿接触,交流情感。在互动过程中,在外务工家长有着更多独特的文化经历,可以将其叙述给幼儿,以鲜明的文化故事和生活经验感染幼儿,在增进家庭氛围的同时提升幼儿文化认知和语言能力。
其次,设定特定的文化交流元素和主题,让家长配合指导时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如“不同家庭过年的方式”“每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每个家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最喜欢模仿的艺术形式(动画片、绘本、电视节目)”“生活榜样”“教师和家长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最爱的绘本角色(如大卫、玛德琳、阿佛、彩虹色的花、贝琳达等)”等。在文化创意的刺激下,幼儿的思维特质逐渐呈现出多元性,语言活性明显更强,语言逻辑更旺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激发。
最后,幼儿园可以将家长、幼儿、教师三方集中在一个空间内,辅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文化要素,如动物园、体育馆、多功能教室、操场、种植园、绘本馆、图书室等,用生动、丰富的文化活动联系三方,让幼儿在多元、多维、多彩的活动中切身感受社区、家庭、教师的情感传递、思想启蒙和文化魅力。例如,先在种植园以《花婆婆》为基础开展鲁冰花研究大会,比拼哪个家庭种植得最规范、最好看,研究各种景物的特征,再在多功能教室通过实践和交流感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表达方式、地理条件、创作策略、情感内涵方面的异同。通过集思广益,幼儿的文化视角将更开阔,积累的语言模式和文化知识会更充盈,获得的情感能量将更旺盛,语言提升会更显著。
五、结语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在两者高效融合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将得到明显提高。语言培养和文化熏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以科学性、专业性、教育性、时代性为标准帮助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成为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精通各种文化内涵、拥有文化包容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