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4-04-28张宗兴
张宗兴
四肢骨折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 发生骨折后会导致肢体功能受限, 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需立即接受诊治[1]。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常见的包括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及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等[2]。为了探究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了70 例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控制在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之间, 共采集这3 年期间本院符合研究标准的四肢骨折患者7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 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每组35 例。常规组的患者中, 男性20 例, 女性15 例;年龄范围在23~58 岁,平均年龄为(43.23±7.28)岁。研究组的患者中, 男性21 例, 女性14 例;年龄范围在25~59 岁, 平均年龄为(43.33±6.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CT或X 线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②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正常沟通;③自愿参与研究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或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心、肾、脑、肝等脏器功能病变者;③手术不耐受及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麻醉生效后, 确认骨折部位后, 常规消毒铺巾,通过常规手术操作方法开展切开复位干预, 同时使用常规钢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妥善固定, 术后行常规伤口冲洗以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手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治疗:患者麻醉生效后, 确认骨折部位后, 常规消毒铺巾, 在患者骨折部位远端或近端做一2~3 cm 左右的切口, 使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外与深筋膜下间隙的软组织进行潜行剥离, 创建软组织隧道。分离完毕后将钢板经微创小切口插入已创建的软组织隧道, 放置于骨骼表面, 在X 射线辅助下将钢板位置进行妥善调整, 在C 臂X 射线机的辅助下对骨折进行良好复位, 确认无误后在骨折远近端钢板上各植入2~4 枚螺丝钉。确认钢板位置以及骨折复位良好无误后, 常规伤口冲洗, 缝合皮肤切口, 手术完成, 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处理。手术完成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以利于快速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四肢骨折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血肿、钢板松动、深静脉血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3]。
1.3.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4]。
1.3.3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以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功能, 具体包括上肢功能(0~66 分)与下肢功能(0~34 分), 分值越高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好[5]。
1.3.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以可控大小便、步行活动、进食、穿衣、洗浴以及修饰等为评价指标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分值越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强[6]。
1.3.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以躯体功能、睡眠质量、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为评价指标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处理相关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 低于常规组的25.7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注:与常规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发热持续时间(h) 骨折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研究组 35 1.57±0.26a 8.27±1.33a 29.26±2.12a 14.93±1.23a常规组 35 2.18±0.28 13.22±1.32 43.48±2.16 24.26±1.24 t 9.445 15.628 27.796 31.60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s, 分)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下肢功能评分 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 20.27±1.73 30.21±1.21a 38.54±1.18 47.47±1.21a常规组 35 20.44±1.52 24.11±1.24 38.45±1.12 41.61±1.14 t 0.437 20.830 0.327 20.854 P 0.664 0.000 0.744 0.000
2.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步行活动、可控大小便、穿衣、修饰、洗浴、进食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s)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s)
注:与常规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步行活动 可控大小便 穿衣 修饰 洗浴 进食研究组 35 91.23±1.12a 92.01±1.11a 92.34±1.23a 92.31±1.08a 92.43±1.18a 93.27±1.12a常规组 35 82.87±1.22 80.72±1.23 82.22±1.21 82.79±1.24 81.95±1.52 81.54±1.16 t 29.864 40.314 34.700 34.251 32.220 43.0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睡眠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 34.32±1.24 65.56±1.52a 32.22±1.32 55.34±1.22a 35.12±1.23 64.32±1.25a 31.11±1.23 62.14±1.25a常规组 35 34.24±1.25 38.76±1.44 32.13±1.24 39.25±1.13 35.13±1.32 41.23±1.21 31.12±1.31 43.64±1.24 t 0.269 75.724 0.294 57.243 0.033 78.520 0.033 62.161 P 0.789 0.000 0.770 0.000 0.974 0.000 0.974 0.000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交通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的日益发展,导致各类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 其中常见的包括四肢骨折等。四肢骨折主要是指患者四肢骨结构发生连续性断裂, 常见的类型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股骨骨干骨折、胫骨骨折等, 患者以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等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8]。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 一旦发生骨折则需立即接受诊治, 而手术治疗则为首选治疗方案[9]。在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针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主, 临床实践表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以对骨折部位进行妥善复位与固定,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但这种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手术创伤较大, 患者术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术后恢复较慢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目前临床上主张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进行治疗。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属于微创手术的一种,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 这种术式具有安全、微创以及有效的优势, 同时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不足, 在为患者进行骨折复位以及钢板固定时, 均在X 线机辅助下进行, 这有助于保护局部供血以及骨折断端, 同时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还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组织损伤较小以及血液循环影响较小的优势, 这些优势对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10-12]。本次研究对比了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 对比结果显示,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进行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常规组。
综上所述,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术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