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炳灵,驰誉“两湖”
2024-04-28裴高才
裴高才
“正气长存,流形一院;学业精进,驰誉两湖。”两湖地区自古书院教育发达,清末民初,又开风气之先。1889年8月初,张之洞走马上任湖广总督的第一站,便视察自己当年任湖北学政时经营的经心、江汉书院。只是,时值大水过后,经心书院墙宇多倾圮,江汉书院屋舍很狭小。经心书院监院当即报告,现有校舍只能容纳八十名学子,各界纷纷要求扩建书院。张之洞深思熟虑后同意扩建。江夏县绅陈庆溥立即响应,愿以自己在武昌城的都司湖产业捐作办学地址;武昌茶商愿捐二十万两银子,希望能扩招十名茶商子弟入学;湖南、湖北的八大茶商集团亦踊跃捐资,拟每年捐银一万两,作为办学经费。受此感奋,张之洞毅然决定另建颇具规模的新书院。由于院址坐拥都司湖与拥菱湖之“两湖”,又有湖北、湖南之“两湖”茶商捐资,他遂定院名为“两湖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春,两湖书院在武昌正式挂牌,次年春正式招生。
两湖书院广罗名师,桃李芬芳,辛亥革命志士范熙壬、黄兴、章士钊,法学家张知本,教育家张继煦,方志学家王葆心等,都是从两湖书院走出的一代骄子。院长梁鼎芬对自己和张之洞开创的教育业绩曾题门联云:“往事忆觚棱,身别修门二十载;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湖广。”1902年春,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万声扬、李书城等三十一名学生赴日本留学,黄兴是这批留学生中唯一的湘籍学生。
为了赓续两湖书院的文脉,一批辛亥志士于清末民初开始筹备办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拟定校名“江汉”,取自魏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之“江汉炳灵,世载其英”名句,又与长江、汉水两江交汇的楚地之望相契合。
1907年留学日本的陈映寰(1891—1953,武昌首义后更名“陈时”),常与世交黄侃(季刚)、范熙壬(任卿)及黄兴交流。1909年,经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陈时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事后陈时回忆,他在留日期间说服父亲陈宣恺1910年在武昌创办中华学堂,取孙中山“振兴中华”之意。同时,孙先生曾告诫他:“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学问为立国之本。”意即,只有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革命者。所以,他参加武昌首义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学——武昌中华大学。
受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与孙中山“学问立国”思想的影响,加上汉口开埠后曾以商业奇迹跻身“四大名镇”的缘故,“江汉大学期成会”的主要发起人魏斯炅与高赞鼎等一批留日同盟会员,以教育兴邦为己任,积极联络志同道合者筹备興建江汉大学,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在东京创设“江汉大学期成会分会”,在北京设立推广分会,协力推进将江汉大学选址于汉口,并设立“江汉大学期成会”,以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魏斯炅出生于江西金溪县呜山乡(今石门乡)东京村魏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攻读法学,此间适逢中国同盟会于斯成立,他毅然加入,并受命于孙中山赴南洋与华人华侨接洽,四处奔波筹款筹物,为推翻了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做了不少工作。民国初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后与赛金花结为伉俪。高赞鼎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法政科举人,又为爱国诗人,学成回国后一度任清政府外务部官员,民国初年当选为国会候补议员,后出使墨西哥,成为职业外交活动家。其夫人何咏阁幼承家学,写得一手好字,又贤惠端庄。他们还培育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与科普作家高士其。
1908年6月,魏斯炅与高赞鼎等首先在东京主持拟定了“江汉大学期成会分会”立案呈文、意见书、章程等文字材料。而后,他们会同常驻北京的办事人、邮传部官员王侃于1910年9月将《江汉大学期成会呈文》交给清政府民政部。
“强国之要,学战为先。”民国肇始,教育部曾明文规定,将京、汉、宁、穗四市作为必建大学的“大学之区”。因早期发起人魏斯炅时任江西省财政司长,无法抽身,且当年的章程规定,一旦创立江汉大学,“江汉大学期成会”则改名为维持会,只充当顾问与筹资角色。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期间,清军主将冯国璋下令纵火焚毁民房与商场,此时已不宜在汉口设立大学。而民国初年办学在即,校址遂选在敢为人先的“首义之区”武昌。
缘于此,黄兴、宋教仁、石瑛,以及武昌首义“三武”之一的蒋翊武共同发起,于1912年春在武昌湖南会馆建成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有《武昌中华大学简史》为证:“江汉大学原名江汉公学,为黄克强(兴)、石蘅青(瑛)诸先生所创办,校址设于武昌之湖南会馆。”
江汉大学的正、副理事长为湖南人,即由宋教仁任理事长、蒋翊武为协理。湖北人石瑛任校长,名誉校长则由两湖大都督府王麟担任。1912年4月12日上午,在民国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陪同下,孙中山一行曾前往武昌湖南会馆参观了江汉大学,甚为欣慰。孙中山很欣赏江汉大学校门、武昌湖南会馆门楣所挂“长沙才子”李篁仙的题联:“将相功名,开湘楚数千年未有之局;衣冠文物,泛洞庭八百里交会而来。”黎介绍,李翁系戊戌变法君子谭嗣同的岳父,清咸丰丙辰(1856)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在武汉执掌江汉关道,其清才卓越,善诗文,尤工联语。孙中山同时表示,希望湖北创设鄂州方言学堂,并嘱咐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次女孙琬帮助办学。黎元洪的如夫人黎本危便立即与孙琬接洽,直至达成联手创办女子学校的意向。到了1913年初,她们果真办起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12年12月,江汉大学理事长宋教仁亲笔起草了《江汉大学校呈文》,并与校长石瑛等联名致函黎元洪与教育部,呈请鼎力支持。呈文列举了中国地理中心与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诸方面因素,冀如同古代苏章负笈、杨震传道授业一样,将武汉打造成学人云集的民国“槐市”:“武汉居全国适中之地,为共和发轫之区,四方道里,遐迩尚觉均平,各路交通,来去亦称便利。形势既占优美,文明乃易灌输,爰就此间创设斯校,籍江汉之炳灵,留中华之纪念;范围取其宽宏,教育期以普遍……此风始播,薄海同声,负苏章之笈,千里来游,等杨震之门,多槐成市。”
为了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宋教仁在呈文中指出,江汉大学已经从全国十五个省区招收了六百多名学生,学校设大学预科、政治科、经济科、法律科四个专业,并积极筹办农、工、商、矿等专业,是民国湖北乃至全国最早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地位和影响为“全国观摩所系”。
1913年3月,校长石瑛当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同年7月,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孙中山、黄兴以及魏斯炅等均客走日本,石瑛也因遭通缉,辗转赴欧留学。江汉大学校长只得由另一位辛亥革命志士、湖北人张知本代任。
1913年秋至1914年1月,中华法政学校、江汉大学相继被强行解散。后几经交涉,两校学生须于1914年1月前回到各省就学。后由武昌中华大学接收上述两校学生三百余人。
其间,黎元洪为江汉大学的恢复与重建而奔走。
际芸厅长执事:
江汉大学为培植吾鄂人才而设,十年宿(夙)愿,耿耿至今,执事热心赞助,甚为忻幸。前请拨德华(学堂)校址,已由国务院准予立案,并通知省署查照。顷接特种财产管理局公函,已函知执事,点交江汉大学筹备人员接收经管。将来开校之后,尚须容纳德人一部分,由大学直接交涉。现拟刻(克)期招考,预备开学,特派胡副官来鄂面晤,希即日当面点交,以清手续,若迟延过久,恐德人别生枝节,甚非吾鄂之利,执事当能鉴及也。至原设中学应如何?先假址迁移,并希安筹为荷!
1917年7月,黎元洪下野,恢复江汉大学之事不了了之。时至1919年,黎在天津当寓公期间,特地从其控股的中兴煤矿公司投資的股份中拨出十万银元股票,拟重建江汉大学;还派遣长子黎绍基参与江汉大学筹建,又因战乱未果。黎遂将这笔资金转赠给武汉大学,1935年在珞珈山南麓建成全国当时规格最高的体育馆——“宋卿体育馆”,这也是武汉地区一幢标志性民国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复建江汉大学于1981年终于由梦想变为事实,矗立于武汉市沌口三角湖畔。1986年6月25日,在建校五周年、学校发展初具规模之际,江汉大学以校党委、校行政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名义致信时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汇报办学实绩的同时,恳请他为江汉大学题写校名。书信通过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曾任胡耀邦秘书的陈维仁教授转呈。胡耀邦看到书信后,欣然答应了江汉大学的请求。他认为,当年湖南乡贤宋教仁、蒋翊武等辛亥革命志士,曾在武汉初建了江汉大学,被北洋军阀扼杀于摇篮中;如今,春风吹又生,自己又能为新生的江汉大学题名,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于是,他挥毫泼墨题写了“江汉大学”校名。如今,此题名已经写入《江汉大学章程》,又见之于校徽与校旗,镌刻于校门石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