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谊

2024-04-28刘诗琴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蔡和森瞿秋白知己

刘诗琴

主题导语

友谊——一个让人心生温暖与幸福的词。唐代的鲍溶写道:“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意大利哲人托马斯·阿奎纳曾说:“人最高的愉悦,均来自友谊。如无友谊,一切追求都索然无味。”友谊是什么呢?它是了解,是欣赏,是信任,是包容,是忍耐,是劝诫,是牺牲,是诸多美德发生在本来毫无关联,却因为思想情感的共鸣而发生联系的人们身上。

亲爱的同学,你是否拥有真挚的友谊?是否拥有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是否与朋友一起为理想共同奋斗过?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些名人,看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友谊。

毛泽东与蔡和森:志同道合,肝胆相照

毛泽东与蔡和森的革命友谊,是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开始的。他们在同一年级,并且同是杨昌济、徐特立等名师的学生。所以,两人很快相识,并结为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当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到了极处”。因此,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社会,是毛泽东与蔡和森共同的求学目的,也是他们共同的志向与所追求的道路。这种“志同”与“道合”,不仅是他们建立友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他们一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奠基石。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与蔡和森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注重对书本知识的研究,而且注重社会调查,向社会广求知识。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做社会调查。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各带一把雨伞,脚穿草鞋,身无分文,走遍洞庭湖区5个县市,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出发时,他们对自己的母亲说:“我们两三天就回来。”但他们一出门,半个月才归。回家后,蔡母问他们:“你们身无分文,在外面怎么生活?”他们回答道:“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给人家送幅对联,别人就给我们饭吃。看来,天下农民是一家,只要乐于助人,走遍天下都不怕呀!”这种社会调查不仅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而且还使他们拥有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在那个荆棘丛生的年代,有毛泽东与蔡和森这样的有志青年聚结到一起,实在是可贵的。他们的思想与生活与众不同,时人称之为“怪人”。“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的一般先进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不仅青年们愿意与之交往,就是教师也十分器重他们。杨昌济先生曾经就极其推崇他俩,常在好友前夸耀这两位得意门生。他曾写信给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指的就是毛泽东与蔡和森。

●素材解讀

青年毛泽东与蔡和森意气相投、志同道合,他们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肝胆相照,彼此激励,两颗心紧紧相印于“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目的。

在那一时期,瞿秋白、李达、邓中夏等有志青年如毛泽东、蔡和森一样,他们心怀救国之志,与知己好友一起,经过艰难的研究、探索,一同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彷徨呐喊,到觉醒探索,再到笃定践行,茫茫黑夜中,信仰就这样日渐清晰、坚定,友谊就这样日益深沉、牢固。最终,他们一同迎接了赤日的升起。

鲁迅与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当年赠予瞿秋白的一副联语,真切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一段友谊,起源于他们对彼此才华的欣赏。1931年5月,瞿秋白读到鲁迅的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出了激赏似的感叹:“写得好,究竟是鲁迅!”不久,冯雪峰把瞿秋白对鲁迅通过日文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的意见转达给了鲁迅本人。鲁迅并不先回答和解释,而是怕错过机会似的急忙说:“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对于瞿秋白的论文,鲁迅也认为:“真是皇皇大论!国内文艺界,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

这一段友谊,成就于他们对彼此的坦率真诚。他们在赞赏对方文学才华的同时,也能坦诚地表达自己对写作及作品的看法,直率地提出不同的意见。1931年12月,瞿秋白致信鲁迅,将鲁迅转译自日译本的《毁灭》存在的问题给予直接指陈。在讲完自认为的问题之后,瞿秋白写道:“所有这些话,我都这样不客气地说着,仿佛自称自赞的。对于一般的人,这自然是‘没有礼貌,但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是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和对自己说话一样,和与自己商量一样。”而鲁迅对瞿秋白在写作上的表现也会提出坦诚的意见,比如他认为瞿秋白的杂文“深刻性不够,少含蓄,第二遍读起来就有‘一览无余的感觉”。

这一段友谊,闪光于他们对彼此的接纳与指引。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虚怀若谷,坦然听取和接受对方的意见。鲁迅对瞿秋白杂文的意见,瞿秋白“自己也承认”;而瞿秋白对鲁迅杂文具有建议性的看法,鲁迅也认为“分析是对的,以前就没有人这样批评过”。他们既相互欣赏,又能够对对方提出意见,这正是真正的友谊所必备的要素。

●素材解读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之间天然的好感、相互的欣赏、相见后的一见如故、共同合作的振奋、毫无芥蒂的信任、一别之后的惦念、相互间无私的帮助、各自为对方所做的工作,都是基于对共同理想的追求与心灵的共振,让人感受到了无比美好的真挚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跨越时空,超越一切世俗利益的友谊

只有真正的友谊才能跨越时空、超越金钱和一切世俗的利益,才会地久天长。

1844年,《德法年鉴》上同时刊载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恩格斯的观点与马克思不谋而合。马克思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

1844年8月28日,26岁的马克思和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了。这是一次能够改变历史的会面。在接下来的10天里,两个人朝夕相处,倾心交谈,从此开始了毕生的亲密合作和伟大友谊。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去英国做了为期6周的考察。他们一起研究理论、考察工厂、走访工人,不仅加深了友谊,更加深了思想上的共识。

英国之行使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认为欧洲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和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恩格斯为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著述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这异地相望的20年里,他们通过书信密切联系,往往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

在保存下来的1300多封书信里,他们谈论了哲学、政治、军事等各种问题。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本论》就是这一段友谊的结晶。

●素材解读

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终生合作者和最亲密的战友。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使他们成了亲密无间的挚友。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同时也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

猜你喜欢

蔡和森瞿秋白知己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前路有知己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高适同路逢知己
瞿秋白三次被捕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陪我记起,谁是知己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