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泡泡提示语为抓手落实语文要素教学
2024-04-27杨婵基
杨婵基
泡泡提示语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助学系统的一种形式,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对学生学习进行提示。这种提示具有提示学习、指导学法、启发想象、引导质疑和拓展实践等功用,这些功用通常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统编教材教学中,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泡泡提示语为抓手,从多种途径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一、在规范提示中关注语文要素
学习规范方面的泡泡提示语,在低年级教材中比较常见,意在让学生进行模仿,打开学习的思路,举一反三。这一类的示例有“我还知道……”“我还能说……”“你还知道哪些……”等,经常出现在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这样的泡泡提示语除了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多积累、多运用外,还具有发散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识字加油站”中,安排学生在熟悉的单位认识相应的职业名称,如在学校中认识“教师”,在工厂中认识“工人”,在医院里认识“医生”,在军队里认识“军人”,在此基础上,学习伙伴以泡泡提示语提出“我还知道很多职业”,意在让学生从自己知道的单位中去认识更多的职业名称,如机关里有“干部”,农村里有“农民”,医院里还有“护士”,工厂里还有“工程师”等。这样的识字方法指向在生活中识字这一自主识字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识字学习活动,即每到一个地方,看看那是什么单位,里面都有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向他人请教。
又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在第一组口字旁的字“吃、叫、吹、咬”旁边安排了泡泡提示语:“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意思是让学生读读其他两组字,思考提手旁的字和足字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在学生发现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脚有关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发现的规律:在形声字中,能够根据形旁(偏旁)猜出字的大致意思。无论是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还是发现形声字的规律,都是识字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二、学法提示中掌握语文要素
指向学习方法的泡泡提示语,通常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上的难点,一个提示语指向一个知识点。在统编教材中,这些泡泡提示语由浅入深地揭示语文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在编排上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学法提示类泡泡提示语中隐含的递进要求,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训练,习得语文学习方法。
比如,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第二段的“孤单”一词下有这样的泡泡提示语:“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可见这一泡泡提示语正是指向联系上文(第一段)了解词语(孤单)意思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到上文看看哪些内容体现了“孤单”这一词语的意思,学生能够抓住“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知道“一”就是单独的一个,因此显得很孤单。在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第三段的“陡峭”一词旁,出现了一个泡泡提示语“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此前学生学习过猜读音,学习过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推测字的大致意思,也学习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结合这样的方法,就可以猜出“陡峭”一词的意思。学生可以先联系平时常说的“陡”一般指坡度大的地方,再看“峭”是山字旁,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山的坡度很大,像直立的一样。在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段开头出现了“五彩缤纷”一词,在段落结束处出现了泡泡提示语“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提示学生可以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以综合运用此前学习过的了解词义的方法,通过圈画这一段中出现的多种表示颜色的词语,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学生将这类泡泡提示语联系起来,就能初步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系列学习方法。
三、在引导质疑中强化语文要素
具有理解质疑功能的泡泡提示语,往往以学习支架的形式呈现,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把握文章主旨。对这样的泡泡提示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深入文本具体语境开展探索活动,强化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落实。
比如,四年级下册《猫》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一旁的泡泡提示语是“从‘小梅花我体会到……”。《猫》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學习目标有“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猫在稿子上踩上脚印,一般人会认为猫在捣乱,把稿纸给糟蹋了,可能会把猫撵走甚至一把将它揪起来扔到一边去。但是,老舍先生不但没有责怪猫,反而欣赏起猫在稿纸上留下的印迹,并以“小梅花”作比,足见老舍先生对猫是多么喜爱,简直是爱屋及乌了。这样的理解就能够强化课文重点学习目标的落实。
又如,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第五段出现的泡泡提示语是:“我体会到了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可见这一泡泡提示语指向课文学习的重难点。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第五段中找出静态描写:一是对“寂静”的描写,“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二是对“平静”的描写,“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后,牲畜也都“沉睡”了,“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些表达体现了在牧场上听不见任何牲畜的动静,只能用“宁静”来形容天地之间所处的状态,这种没有任何打扰的情形就是一种让人觉得无比安静的世界。这就是这一静态描写的效果所在。
四、在启发想象中提炼语文要素
指向启发想象类的泡泡提示语,在统编教材中有不少是结合文本中的留白提出来的。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贯穿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活动,总结提炼想象的方法与路径。
比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的结尾出现的泡泡提示语是:“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白兔所想的内容在文本中就属于留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留白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站在小白兔的立场去想象。有的学生想象与雪孩子在一起玩的快乐,希望白云马上变成雪孩子飞下来接着玩;有的学生想象雪孩子救火时的勇敢,对着白云大声说:“谢谢你!我会永远记住你!”有的学生想象雪孩子累了,正在天上休息,身上盖着柔和的云被子,睡得可香啦,睡好了就会下来和自己玩耍;还有的学生想象雪孩子在天上上学去了,他要研究一种不怕火、不怕高温的衣服,下次来玩时就穿上这样的衣服,想玩多久就玩多久……这些以雪孩子为中心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小白兔不舍得雪孩子离去的基础上,既有对与雪孩子相处的美好回忆,又有对与雪孩子再次相遇的憧憬,体现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泡泡提示语多方面的助学功能,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