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澍对陶学之贡献

2024-04-27徐世中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陶澍陶渊明贡献

摘要: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自然平淡的诗歌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陶澍不仅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也是研究陶渊明的著名学者。他在陶渊明作品传播、生平考证、遗址保存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陶渊明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陶澍;陶渊明;研究;贡献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1-0005-(05)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1.00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其高尚的人格精神和自然清新的诗歌历来为人们所称赏。钟优民在《世纪回眸: 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中评价说:“自六朝以来, 无数陶渊明研究的成果如同涓涓细流, 逐渐积淀、汇集成陶学洪流, 奔腾在祖国悠久的文化长河里, 哺育着华夏子孙。”[1]

陶澍(1779—1839),字子霖,號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年(1805)散馆,授职编修;后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元年(1821)调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道光三年(1823)授安徽巡抚。道光五年(1825),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特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升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道光十五年(1835)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道光十九年(1839)卒于两江总督督署,朝廷赐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且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著有《印心石屋文集》《印心石屋诗抄》《奏议》《陶桓公年谱》《蜀輶日记》等。

陶澍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也是研究陶渊明的著名学者。在“从政之暇”,又加上“不知几寒暑”,他相继撰成《靖节先生集集注》十卷, 《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对陶渊明研究作出了如下三方面的贡献:

一、集注陶渊明作品,推动其作品传播

历代流传下来的《陶渊明集》版本非常多。梁昭明太子萧统是第一位搜集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他所编的《陶渊明集》共八卷,北齐阳休之《序录》中称赞说:“编录有体,次第可寻。”[2]这个版本目前已佚失,现在只流传下来《陶渊明传》与《陶渊明集序》两文。阳休之以萧统编的《陶渊明集》为底本编定了《陶渊明集》十卷,增补了《四八目》与《五孝传》,这是早期陶渊明集保存较完善的一个版本,但目前已失传。从宋代到清代,陶渊明集流传的版本主要有《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九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五卷本、北宋宋庠十卷本、北宋僧思悦十卷本、温汝能汇评本等,然这些注本均不能称之为完善。

陶澍一生十分钦慕陶渊明,在梁朝萧统编定的《陶渊明集》八卷本的基础上,他参考以前各种注本,于道光十九年(1839)编成《靖节先生集》,后在道光二十年由周诒朴刊刻,此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卷末有莫友芝撰写的说明。目前常见该书版本有《四部备要》本、《续修四库全书》本和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等。

《陶靖节先生集》共有十卷,卷首前有道光二十年周诒朴题记。卷首包括《例言》《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诸本序录》《诔传》和《附录杂识》五部分,卷一至卷四为诗歌,卷五至卷七为散文,卷八为《五孝传》,卷九为《诸本评陶》,卷十为《集圣贤群辅录》,卷尾为《靖节先生年谱考异》。

在《靖节先生集》中,陶澍不仅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还对陶渊明的创作动机等进行了具体研究,为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时期的学者均对此书作出了很高评价。如清末曹耀湘在其《陶靖节集跋》中评价说:“安化陶文毅公澍所著《靖节先生集》,荟萃诸家之长,纤细备举,考证精核,持论名通,自有陶集以来第一善本也。” [3]再如民国初期出版的《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也评价说:

《靖节先生集》十卷,晋陶潜撰,已见四库著录。此本系清安化陶文毅

澍所辑。首列四库提要,次序录,次小像,次墓图,次诔传杂识,末附诸家

评陶汇集,而殿以年谱考异上、下一卷。所辑各注大致以汤文清、李公焕、

何孟春三家为本,凡词意与本事无关者概所不取,绝无挦撦附会之弊。……

故自来编靖节诗文集者,通行之本甚多,当以此本为最完善。[4]

当代陶渊明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在《评介<陶渊明诗文汇评>》一文中也说:“关于陶渊明,清代的温汝能(《陶诗汇评》)和陶澍也都做过汇评的工作。特别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不但汇集了李公焕等五人所录诸家对陶诗的总论,并有所新增,而且各篇之后也大都附有前人的评论。这本书一直被公认为陶集中较好的一种。”[5]后又在《宋元以来陶集校注本之考察》中,袁行霈进一步评价说:“陶澍注本搜集资料最完备,注释最详尽,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6]

总之,陶澍整理的《靖节先生集》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著作,故自问世以后,广受世人的关注。后来诸多研究陶渊明的学者,均以陶澍整理的《靖节先生集》为第一手资料而加以引用,如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等。

二、考证陶渊明生平,纠正其年谱失误

清代乾嘉时期, 考据之风盛行, 大多数学者不厌其烦地从事繁琐的文献考证工作, 直接导致清代乾嘉汉学的勃兴。受此种学风影响, 陶澍也对考据之学甚感兴趣, 尤其在史实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陶渊明为魏晋时期著名诗人, 但因其生前不为当权者重视,死后部分作品又散佚不存,故研究者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有鉴于此,陶澍便撰写了《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予以辨析。据陶澍撰写的《靖节先生年谱考异序》知,是书主要仿张縯《辨证》体例,根据吴仁杰、王质编定的两部年谱,并参考宋元以来各家不同说法, 进而细加辨证。在《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中,陶澍补充了很多按语, 尤其对陶渊明的家世、故里、名号、年龄、履历、著述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辨, 纠正了不少失误, 并时有创见。

如关于陶渊明失母问题,之前的学者多有误解。如王质《年谱》记载为:“太元元年 丙子 君年十二,失母。《祭妹文》曰:‘慈妣早世,我年二六。”[7]吴仁杰《年谱》亦称:“《祭程氏妹文》云:‘慈妣早世,我年二六。先生生于乙丑,至是十有二岁,丁母夫人孟氏忧。夫人,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嘉第四女,大司马侃外孙也。事见集中《孟府君传》。”[8]

陶澍对此表示怀疑,并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说:

颜延之《诔》云:“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义,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似为州祭酒以后,母夫人尚在,若十二岁失母,无所为田生、毛子云云也。延之与先生同时,宜所审知。及考汤东涧注:祭妹文以慈妣为庶母。于“昔在江陵,重罹天罚”注云:“晋安帝隆安五年秋七月,赴江陵假还,是冬母夫人孟氏卒。”于是积年之疑始释,然则慈亲早世者,盖程氏妹之生母,而先生之庶母也。[9]

徐世中:论陶澍对陶学之贡献

陶澍对王谱、吴谱的解释无疑是对的。后来袁行霈的《陶渊明年谱汇考》、李锦全的《陶潜评传》等书均采纳此说。

再如关于陶渊明丧妻问题,陶澍提出了两种看法。由于陶渊明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有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之句。可能认为“偏”是“妾”的意思,故王谱定为“君年二十,失妾”。陶澍经过考释,在《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中对此问题进行了纠正:

此谓失妾,非也。汤东涧楚调注云:“其年二十丧偶,继娶翟氏。”据颜诔“居无仆妾”,则汤说近是,古人不当有未妻先妾之事,况年仅弱冠耶!吴斗南亦以此为悼亡。而引杜元凯春秋传注:“偏丧曰寡,以释偏义。”其实本诗明言始室。古者男有室,指妻而言。若继配则曰继室,妾则曰侧室,此云始室,非元配而何?又斗南以丧偏为三十岁事,盖以始室、弱冠为偶句,义亦可通。[10]

陶澍在这里否定失妾说,认为始室即指原配妻子,并引汤注、李注作例证。但陶澍又认为吴斗南以丧偏为三十岁事,义亦可通。这样一来,陶潜丧妻时的年龄变成两种说法。后来经过学者进一步考证,陶渊明三十岁丧妻已成定论。

又如关于陶渊明解印去县事,吴谱记载说:“《晋史本传》云:义熙三年,解印去县,赋归去来辞。”[11]陶澍对此亦持异议,他加按语说:“先生自序:去县以乙巳岁,实元年,此史误也。”[12]在这里,陶澍以《归去来兮辞序》为证,力辨陶渊明解印去县事应在义熙元年,而非义熙三年,并指出史传记载也有失误。此说也为袁行霈的《陶渊明年谱汇考》所采纳。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兹不详述。

总之,《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是陶澍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部研究陶渊明生平的著作,对后来的陶渊明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故梁启超于《陶渊明年谱》中称:“安化陶文毅公澍著《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备列两旧谱而加以考证,至博赡矣。”[13 ]朱自清也评价说:“陶《考》旁证博引,辨析精详。其所发明,尤在出处一事。谱首论世系,亦甚周悉。甲子诸说则备载于《靖节先生集集注》第三卷前,断语独创一解。”[14] 由此可见, 陶澍撰写的《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是清代陶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在现当代陶学研究史中仍散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彩。

三、修建陶渊明祠堂,保护其文化遗存

陶渊明是著名诗人,其人品和诗歌历来为人们所称赏。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故考证其行踪,保护其历史文化遗迹,无疑也是陶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除了集注作品和考辨年谱以外,陶澍还在保护陶渊明历史文化遗迹、传播陶渊明文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陶渊明在海州的这段经历,一般史书甚少记载。而据陶澍对《饮酒·其十》的注释知:

刘牢之讨孙恩,济浙江,恩惧,逃于海。后恩浮海,奄至京口。牢之在山

阴,率大众还,恩走郁洲。今海州之云台山,即郁洲,乃朐县地。先生参牢之

军事,盖尝从讨恩至东海,故追述之也。[15]

后来,陶澍又在《云台山新建陶靖节先生祠堂记》中对此作了进一步介绍:

海州云台山,古都州。《水经注》云:“东海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

之郁洲。”靖节先生《饮酒诗》“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即其地也。

先生尝为镇军参军,有《经曲阿诗》,在庚子之前,当为隆安三年己亥。

其时,孙恩起海上,寇吴会,及丹徒、广陵、郁州间。刘牢之以镇北将军镇

京口,遣参军刘裕及其子敬宣连击之。先生同时入幕为参佐。时事方殷,其

往来海上所必有也。惟自己亥后,先生自都还游斜川,宿途中。据《程氏妹

祭文》,则辛丑七月在江陵闻讣,不复至京口,不知東海之游又在何时?然

诗中所叙,如“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非涉历者不知则意者。牢之夙

擅智略,知此山深阻,四面距海,虑贼航海据之,或先事规往,或闻警差探,

不必定在舟师同往也。而其后,孙恩果窜郁洲,执高雅之,卒为刘裕大破之

于此。贼势遂衰,是亦未必非先事之筹度也。惟先生从军,司书檄,本为贫

仕,无意与侪辈争功名,故曰“此行为饥驱”。然裕非人臣,牢之晚节不终,

盖早已窥见其微。故又曰“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也。

昔东坡读《述史九章》曰“去之五百年,吾犹见其人”也。读先生此

诗,不可慨然想见其志乎!惜海隅之人,无知先生此游者。……道光壬辰,

余以鹾事来海州,登云台,陟金牛、清风二顶,望海作诗,属而和者数百人。

迨甲午复以奉命,巡阅至东海营,历览东磊、渔湾、田横、高公诸岛。海天

万里,水波不兴,令人有脱屣三山之意。已而入城,憩法起。岩壑幽深,争

流竞秀,野花琪草,蓊于云际。时鸟发声出林间,与潺潺悬泉相响应,而山

田又甚渥,无水旱忧其民。淳古或老死不至城市,真别有天地,非人间者。

明年觐见,上询及海州带刀佩剑之风,谨对以德教所渐,鸡犬桑麻,海

澨清宴,因及巡阅所见云台山后一带景概。天容有睟,谓:“此境与桃花源

何异!”

归而述之,海州人咸踊跃奋兴,感念圣天子覆帱之恩光及海表,且以知

靖节先生之文备在甲览,而其远游赋诗之地,更不可以无纪也。因相度法起

寺之左,而建祠焉。凡为屋若干间,并捐赀置田若干亩,以为春秋祭祀,及

岁修守祠人之饩,斯东海一旷典也。山川草木,皆起荣光而欣圣化。靖节先

生有知,当亦快然。于黄农之宛在盛世,而桃源不必求之武陵矣。谨命笔记

之,而以末学所为《先生参军辨》者附录于后云。[16]

在文章后半部分,陶澍首先交代了自己在海州云台山法起寺旁兴建陶渊明祠的原因:一是有感于“海隅之人,无知先生此游者”;二是有感于此处景观极似陶渊明心目的理想世界桃花源。接着,又简单讲述了修建陶渊明祠堂的情况。最后,交代了撰写本文的缘由。

至于陶澍修建陶渊明祠的具体情况,谢元淮在《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中有如下补充:

靖节先生《饮酒》诗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晋书·地理志》:“

郁洲于晋世应称东海,而靖节游踪于史无考。”

宫保长沙陶公,据本集,证诸史传,定为隆安初先生为刘牢之参军,正

孙恩寇广陵、郁洲时,当有往来海上事。道光乙未冬,入觐。上偶询海州带

刀佩剑之风,宫保谨对以“德教所渐、还淳泳泽”,因及云台山后鸡犬桑麻、

太平景象。天颜有喜,谓:“此境与桃花源何异!”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

郁洲近成乐郊,实受宫保再造之赐。今知为靖节先生游迹所经,而玉音以方

古之桃花源,适与先生之文相合。佥请于元淮,建祠法起寺左,以志天恩,

而昭胜迹。春秋佳日,香花竞赴,并祝宫保长生。众志既孚,子来交劝。

凡堂三楹,修三十二尺,广二十五尺。东廊三楹,修二十八尺,广二十

尺。西廊亦如之。门题祠额,不曰“征士”,而曰“镇军参军者”,表先生东

海之游原因,从事戎幕也。膳田有资,庖湢悉具。俾奉祠者,传诸久远。……

又撰《祠堂记》及《镇军建威参军辨》,皆亲书之。寿诸贞珉,为郁州增嘉话

焉。[17]

另外,童濂在《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膳田记》中,也对陶澍新建陶渊明祠堂所造成的影响有如下评价:

海隅苍生含和泳泽,其带经而鼓箧者,敬闻天语襃嘉,又亲睹崇祠创建,

知靖节先生曾游是邦,欣欣相告。虽下至瞳丁亭户,无不仰企高洁,激浊扬

清,晓然于义利之不可不辨,洵乎法施于民,有感之而立应者,固合于礼之

祭法也。[18]

由此可知,通过兴建陶渊明祠堂,陶澍一方面记述了陶渊明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宣扬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在保存陶渊明文化遗址方面,他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陶澍的陶学研究成就主要建树在清代中、晚期,客观地说,陶澍的陶学研究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启发了后来学者,其后的学术大师们关于陶学的见解或多或少受益于陶澍。从这一方面来说,陶澍可谓是晚清研究陶渊明的集大成者,其陶学研究的突出成就,在学术史上仍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J].九江师专学报,1997(3):30.

[2][4][7][8][9][10][11][12][15]陶澍.靖節先生集[M].道光二十年周诒朴刻本.

[3]曹耀湘.陶靖节集[M].清光绪五年刻本.

[5]袁行霈.评介《陶渊明诗文汇评》[J].北京大学学报,1961(6):63.

[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4.

[13]王质,等.陶渊明年谱[M].许逸民,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138.

[14]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300.

[16]陶澍.陶文毅公文集:卷34[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第28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7][18]谢元淮,许乔林.云台新志:第7卷[M].道光十六年郁洲书院刻本.

猜你喜欢

陶澍陶渊明贡献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你好,陶渊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贡献榜
《陶渊明 饮酒》
海洋贡献2500亿
不为五斗米折腰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