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彩纷呈:明代瓷器的美学世界

2024-04-26涂睿明

读者欣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梅瓶彩瓷五彩

涂睿明

前代奠定的技术基础加之宫廷的主导,有明一代,中国的瓷器制作技艺与艺术水准均得到大幅提升。技术的飞升使之登堂入室,终于取代金银器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与宫廷日用器。同时,这一时期的瓷器也迎来了新风格的大爆发。青花瓷技艺臻至高峰,广受欢迎;彩瓷“粉墨登场”,让人为之惊艳;颜色釉瓷延续宋瓷的简洁、纯粹与素雅,再次将关于宋式美学的极致想象呈现于世人面前。

青花

青花花鸟纹梅瓶 明嘉靖 高44cm 口径6.5cm 足径13.8cm 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明万历

在人类陶瓷史上,青花瓷的诞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不过其诞生之初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被讥讽为俗。主要原因是元代青花瓷多是“来料加工”,为满足出口的需要,装饰多繁复华丽,不被文人士大夫重视。但这并没有影响青花瓷的发展脚步,到明初,青花瓷开始受到皇帝的重视与喜爱,在永乐和宣德年间更是被推向高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也展现出宫廷美学与文人意趣的融合。此后两百多年间,青花瓷因为技术、材料以及制度的多重影響,演变和发展出更为丰富多样的风格。大体而言,永宣青花的浓艳热烈,成化青花的清新淡雅,嘉万青花的幽菁可爱,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至此,青花瓷也一跃成为风行世界的名品。

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青花瓷本身的魅力。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明永乐 高7.3cm 口径40.7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永乐官窑青花大盘是永宣青花的代表作。以青花绘于其上的缠枝莲连绵缠绕,优雅迷人。这种纹样在当时不但受到皇帝的喜爱,民间也大为流行,甚至在此后数百年间风行世界,成为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不过初看花头模糊一片,颜色深浅不一,但恰恰是这种晕染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水墨不谋而合。优雅迷人的纹样,晕染如水墨的画意,洁白如玉的胎体,蓝宝石般的色彩以及坚固的质地,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造物之一。它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宣德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广口碗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蕉叶纹梅瓶 明

青花龙纹扁瓶 明永乐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左边青花瓶上,龙身粗壮,其神情凶猛,眼神中带着藐视一切的桀骜。种种细节交代得清楚,龙鳞、龙爪历历在目。画面整体笔意挥洒自如,墨气淋漓。右边青花瓶上的龙纹虽然保持了与左边几乎一模一样的形态,呈现的效果却如同青花的背面—一个剪影。龙凶猛的表情被抹去,身姿的矫健全然保留,非但如此,周围海浪纹的衬托,更为其增添几分雄壮威武的气势。海浪密集、汹涌、狂暴,让观者无暇喘息,这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对海浪最精彩的表达之一,而它也让大瓶充盈着无穷的力与美。

器形本身也充满元气,气势不凡。瓶体浑圆、饱满,顶部一收,探出颈来,颈由下往上一拢,口沿处又微微一展,顿时有了几许温柔和优雅。这却没有减弱大瓶的气势,如同爱美人的英雄,柔情不减其英武,勇武更衬其多情,让观者不禁为之动容。

景德镇窑青花荷花池鸭纹罐 明

青花人物故事纹罐 明嘉靖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龙纹碗 明正德 高10.3cm 口径15.9cm 足径9.4cm 上海博物馆藏

五彩

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明万历 高40.3cm 口径7.8cm 足径13.7cm 故宫博物院藏

陶瓷上进行彩绘的历史悠久,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瓷上彩绘,真正大放异彩是从宋代的红绿彩瓷开始的。这时瓷器上的红绿用色明快恣意,画风活泼。这种风格起初只在民间流行。直到明代,彩瓷发展越加兴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明代彩瓷最大的发展是出现了五彩瓷。五彩瓷仍以红、绿为主色调,但并不是只有五种颜色。由于颜色的丰富,加上明代瓷器在质地上的巨大提升,五彩瓷不但受到宫廷的重视,影响甚至远及欧洲。如果把青花看成中国画中的水墨,彩瓷无疑是设色画。虽说瓷器上的色彩受技术的限制不如纸上丰富,色彩的微妙变化更难以实现,但这并未减少五彩瓷本身的魅力,它依旧凭借其独特风格成为陶瓷史上另一颗耀眼的明珠。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 明天启 高2.3cm 故宫博物院藏

陶瓷上进行彩绘的历史悠久,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瓷上彩绘,真正大放异彩是从宋代的红绿彩瓷开始的。这时瓷器上的红绿用色明快恣意,画风活泼。这种风格起初只在民间流行。直到明代,彩瓷发展越加兴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明代彩瓷最大的发展是出现了五彩瓷。五彩瓷仍以红、绿为主色调,但并不是只有五种颜色。由于颜色的丰富,加上明代瓷器在质地上的巨大提升,五彩瓷不但受到宫廷的重视,影响甚至远及欧洲。如果把青花看成中国画中的水墨,彩瓷无疑是设色画。虽说瓷器上的色彩受技术的限制不如纸上丰富,色彩的微妙变化更难以实现,但这并未减少五彩瓷本身的魅力,它依旧凭借其独特风格成为陶瓷史上另一颗耀眼的明珠。

五彩百鹿尊 明万历 高34.6cm 口径20cm 底径1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嘉靖 高33.2cm 口径19.5cm 足径24.1cm 故宫博物院藏

乍一看这件盖罐,颇有些耀武扬威的架势。它的红色太强烈了,无法不引人瞩目。首先闯入眼帘的是一条红色大鲤鱼,大得不成比例。再看看作为配景的莲池,荷花、荷叶都显袖珍。但这也产生了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大鱼仿佛要从罐上一跃而出。画面的主题并不新鲜—传统的鱼藻纹。这是历朝历代都受欢迎的题材。画面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细节刻画可谓生动。看得出设计的精心与巧妙。器形整体显出非凡的气度,圆浑、饱满、沉稳、端庄,气势不凡。

鱼无疑游于水中,但如果将鱼移去,水草、荷花构筑的又是另一个水面世界。这样看来,鱼似乎游于空中。它造成了一种梦幻般的奇妙感觉,营造出一个童话世界。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高4cm 口径8.3cm 足径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花鸟高足杯 明成化 高7.6cm 口径6.9cm 足径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瓷不同于青花瓷,它是在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低温烧制而成。如果是在烧好的青花瓷上彩绘,就成了青花五彩。而青花五彩中有一种近年来极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斗彩。至于缘由,当然是因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8亿港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而起。

仔细观察左页图画面:公鸡昂首啼鸣,鸡冠鲜艳的红色占据了整个头部,只露出眼睛的部分— 一点蓝色。鸡身上用一些红色的短线条表示羽毛,嘴和鸡爪完全就是儿童简笔画。母鸡画法相类,小鸡就更简单。画法虽然简单(这并不是国画中的写意),却有一种稚拙的生趣,像是看到孩子充满想象力的涂抹,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这在古代中国实在太难得了。这件鸡缸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天真与童趣的生活图景。

除了生动有趣,斗彩工艺也是这件鸡缸杯不可不说的一大重要特色。在当时,斗彩是一項新技术,它创造出了一种只属于陶瓷的绘画语言和风格。这种贡献,放在整个陶瓷史上,如何夸赞都是毫不为过的。让我们深入到鸡缸杯制作的现场,一探斗彩瓷制作的究竟。

首先将瓷泥通过拉坯和利坯等工序做出杯子的形状,这时候,叫素坯。素坯完成后,在它的表面以青花料进行彩绘,但彩绘主要是用线勾勒,类似于国画中的白描。勾画完成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烧制完成后,在瓷器的表面,于勾线的轮廓内填彩。比如鸡冠的部分填上红色,叶子的部分填上绿色。填彩完成后,再低温烧制一次。一件斗彩鸡缸杯就完成了。于是,“斗”的意思就渐渐浮现出来。方言中,“斗”有拼接的意思,比如古代制作家具,接榫头就叫斗榫头。而斗彩,就是把釉上的彩色与釉下的青花,拼在一起,力求严丝合缝。

画面之外,成型工艺也让人赞叹。杯形做得精巧—鸡缸杯的缸是指它的形状像低矮的水缸,这的确是个奇怪的名字,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精巧—口沿处轻轻往外一撇,底部柔柔一收,看不到足。這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把足做成内凹的卧足隐藏起来。胎壁极薄,即使是在自然光线下,仍能轻易透过杯壁看清握杯的手指。即使放在今天,都是足以令人称道的精湛工艺。

五彩花卉几何纹壶 明成化

景德镇窑五彩刀马人物图凤尾瓶 明成化

五彩三国故事纹盘 明

五彩盘龙花卉纹盖罐 明万历

颜色釉

霁红釉天球瓶 明宣德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 高8.8cm 口径9.9cm 足径4.5cm 上海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常见的瓷器大多是透明釉,无色,比如青花瓷。如果釉是有颜色的,我们就叫它颜色釉瓷器。颜色釉比透明釉的历史其实要久远得多。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就是因为釉中含铁,在还原反应中呈现出青绿色。元代以前著名的越窑、汝窑、官窑、哥窑、耀州窑,等等,其实都属于青瓷,神秘的秘色瓷也是。不过在青瓷诞生之后的漫长岁月中,颜色釉瓷器发展出的种类屈指可数,直到明代,才开始迎来第一次大爆发。

这时候,瓷器的颜色大大增加,红黄蓝绿紫各领风骚,工艺水平也远超前朝。

虽然颜色釉看上去简单,没有绘画、雕刻等复杂手段,但其实工艺难度有时候远远超乎想象,因为其制作并不完全仰赖人工。

比如红釉,直到明代永乐时期才烧出纯红的瓷器,这离瓷器上第一次偶然出现一点点红色已经相隔数百年。这类瓷器在明代中期却消匿不见,到清代康熙时期才得到恢复,所以行内有“要想穷,就烧红”的说法。

更重要的是,颜色釉单单以颜色和造型来征服观众,美学上的要求更不一般。

宝石红釉僧帽壶 明宣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景德镇窑铜红釉盘 明宣德 下图: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洪武 高14cm 口径14.6cm 足径4.8cm 故宫博物院藏

左页图中这把僧帽壶闪耀着红宝石般的光彩,色彩凝重却不失鲜活。它是陶瓷史上最伟大的探险之一,因为高温下的红色对温度和烧成气氛的要求极高,温度稍高或稍低,气氛或过或不足,都足以使一切努力化为乌有。事实上,在一件瓷器上,瓶口与瓶底温度的细微差别都足以影响到最终的呈色效果。有时候,明明腹部烧出了纯正的红色,瓶口却颜色黯淡,以致严重影响观感,甚至成为废品。

因而这种通体如红宝石般美丽的瓷器,成为历代陶瓷工艺的试金石。而在明代,除了永乐、宣德两朝能够烧造,其余时期几乎难觅其踪影。

它的造型称得上奇特。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都是一件精彩的设计。它的灵感来源于僧人的帽子,于是叫僧帽壶。

翠青釉三系盖罐 明永乐 高1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和过去的青瓷相比,这件翠青釉盖罐拥有更为洁白细腻且坚硬的胎质,釉色更为轻柔淡雅,工艺更精湛。它无疑是陶瓷史上极美的一件盖罐。

盖的顶部刀切般平整,边沿一折,现出硬朗的直角。这样的转折让釉层无法停留,于是露出一道利落的白边,神清气爽。刚要以为这是一件风格硬朗的美器,但往下看,线条带着优雅的弧度缓缓外展、下降,像一顶展开的降落伞,把猛坠的力道稳稳兜住,重忽然变成轻,悠悠落下。着地时,它往内一收,深深一沉,稳稳一扎,不动不摇。

神来之笔是肩头的纽,像悬挂门环的座底。这种圆环在瓷器的肩部出现,叫系。早期的系,多数是用来系绳的,这里却仅仅是为了美。系与罐身的连接处,做成了如意形的一片,如花朵,纹理清晰。这种精致的小细节,让原本极为朴素的盖罐顿时显出细巧的风韵,却完全不影响整体的气质。有如素装的美人,原以为只是小家碧玉,擦肩而过时瞥见精致的耳环,识出那是古董珍玩,才知道出于名门,身份显赫。

最后回到青瓷的青。这种青取名翠青,淡绿的色调有一种清透的美感,它无疑继承了宋代景德镇影青瓷的神髓,却又独出机杼。

景德镇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碗 明 高9.4cm 口径16.35cm 足径5.1cm 上海博物馆藏

孔雀绿釉碗 明正德 高6.6cm 口径16.2cm 足径6.5cm 故宫博物院藏

霁蓝釉龙纹瓶 明万历

霁蓝釉梅瓶 明

甜白釉刻花梅瓶 明永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如墨分五色,白其实也有无数的色彩。

瓷器上的白色就有不少:如象牙白、卵白、青白,等等。左页图中这件白瓷叫甜白。

单单就白而言,它并没有出色的表现。但它如此温润,甚至有种腻腻的质感,像某种入口即化的甜点。

这类器形叫梅瓶,有说是因为其口小,恰好能插一枝梅花,故叫其梅瓶,但其实梅瓶早期是酒瓶。梅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宋代已是一时经典,大为流行。到了明代,梅瓶已很少用来盛酒,因而无须加盖,更不必体形硕大挺拔。相比宋代的梅瓶,明代的梅瓶身形略矮,更显丰腴。这款梅瓶肩部饱满圆润,腰身微收,款步轻摇,端庄里透着风情万种,颈部收得细巧,弯出美妙的弧线,却不放纵,戛然而止—处处透着含蓄的优雅。

细看,这件甜白釉刻花梅瓶瓶身刻满暗纹,上下分为三层,是经典的缠枝纹样,绵密而毫不拥挤,刻绘精湛,有如丹青妙手的白描。

无疑,从这件看似貌不惊人的梅瓶上,我们能看到诸多前代惊人美学的回响:元代卵白釉的纯粹与温润,宋瓷造型艺术的高贵素雅,唐代刻绘装饰的大气华美—它集于一身却不露痕迹。

宜興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明 高28.1cm 口径4.9cm 底径14.2cm 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描金双耳罐 明弘治 高31.6cm 口径18.8cm 底径17cm 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盘 明嘉靖 高4.4cm 口径21.3cm

鸡油黄大口碗 明成化 高8.9cm 口径20.3cm

猜你喜欢

梅瓶彩瓷五彩
梅瓶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快编五彩绳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