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内近代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研究
2024-04-26滕超
滕超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既包括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遗存,还包括生产技术、管理建构、企业精神等非物质遗存。工业遗产是传承、研究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工业化社会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特征,承载着城市记忆,印刻着发展足迹。2006年,江苏无锡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上通过了“无锡建议”。形成了全国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浪潮,并且带动了山东省内工业遗产研究。2017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保护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指导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的意见》。同年,山东省内217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20年又出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等等,为山东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近代山东省内主要工业文化遗产遗迹资源及文献资源进行爬梳,进而总结山东地区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建设特点。
一、山东省内近代主要工业文化遗产遗迹建设
2024年1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首批山东省工业遗产名单,济南重工铸铁车间建筑群、青岛邮电博物馆、中兴煤矿公司旧址等十一处工业遗址入选,分别以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
其中,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近代工业化进程迅速。济南自明清时期就以纺织业、陶瓷业闻名于世,近现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计划经济三个历史时期。就形式而言,现存工业遗产主要以厂区形式存在,并且厂区占地面积较大,多创办于洋务运动和抗战内迁时期。就数量而言,工业遗存数量较多,包括机器设备、厂房车间、企业档案等。[1]例如本次入选的济南重工铸铁车间建筑群,即为济南重型机器厂前身,由铸铁车间、热处理车间、木型仓库等建筑组成,保存有炉窑、传送带、燃烧塔等典型工业元素的部分旧设备。
德州、淄博、泰安等城市与济南毗邻,受其影响,工业化不断发展。淄博工业化进程已有一百多年。淄博工业类型齐全,涵盖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基地等多种工业区域。博山玻璃公司、山东铝厂、淄博蓄电池厂等都是著名的工业企业。德州市位于山东省、河北省的两省交界,大运河自南向北纵穿其中,为其留下了诸多历史资源、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除运河资源以外,依托普利森机床博物馆红色工业遗迹,打造了一系列红色工业遗产体验游、红色教育游等旅游产品。泰安位于济南南部,虽非典型工业城市,但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例如,本次共入选两处工业遗址。一为山东石横发电厂,被称为泰山脚下的“电力工业之窗”,其遗址内容包括1962年建设的厂房、生产楼、家属楼、职工食堂、礼堂、体育场、公园、幼儿园等活动场所;主控室、汽轮机发电机组、锅炉、除尘器、主变压器等生产设备设施等。另一处是6907工程,6907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工程,肩负着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撑三线建设时期工业迁移、改善国家石油储运布局的崇高使命,创业者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喊出了“掉上几斤肉、磨破几层皮,以血换罐也甘心”的雄壮口号,5年便完成建设任务,其蕴含的“战天斗地、惟实励新、事争第一”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泰山石油人接续奋斗、奋力谱写更加美丽的篇章。
鲁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济宁、菏泽、聊城、枣庄等地区,是山东省内的传统老工业区。例如聊城地区“东阿阿胶世界”工业旅游项目,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东阿阿胶世界”搭建了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探秘长廊、78号体验酒店等旅游框架,还创建“黑驴王子”驴肉火锅品牌,研发阿胶奶茶、毛驴公仔等40多款网红文创商品,将生产场景融入互动体验。济宁较为典型的工业遗址包括山堆工业遗址、落陵煤矿、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等等。其中,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亦是三线建设历史的见证者。1971年小三线建设正式揭幕,鲁南铁合金厂落户济宁邹城动工建设,与此同时,这一年,以鲁南铁合金厂为代表,鲁南自行车厂、鲁南缝纫机厂等都先后落户。目前,该厂存有180立方米高炉3座,3000千瓦高炉煤气发电厂1座,捣固式机焦炉1座,铁路专用线5.4公里,及上世纪七十、80年代的热风炉、料仓、粗煤气系统、铸铁块堆场、泡渣池、硅钙肥仓、火车头等生产场地和设施。
枣庄作为“工业强市”,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枣庄工业经济在历史时期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最为著名的工业企业即为中兴煤矿公司。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旧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该公司是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莲芬、张翼等人联合集资100万两创办。该公司是近代中国“三大煤矿”之一,是第一家华商自办的矿业,发行了中国民族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直至1999年煤炭资源枯竭被迫关井重组。该遗址包括晚清至民国期间建成的中兴煤矿公司办公楼、火车修理车间、矿师楼、电务处、机务处、南大井、北大井、东大井、枣兴堂和中兴洋房等,占地面积1383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20700平方米。
以济南地区为中心的工业遗址分布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而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遗址则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例如青岛邮电博物馆、山东烟台北极星钟表厂、昌邑市华信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旧厂区。青岛在1891年开埠以后,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青岛工业涵盖纺织、港口、铁路、机车与造船制造业、工矿业、印染业、日用品及食品酿造加工等众多行业。并且形成了多种实践模式,其一为产业园区模式,例如青岛国棉六厂、中车四方机厂科技智汇港等。其二为博物馆模式,包括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国棉五厂。其三为工业遗址公园模式,包括机车公园、内外棉纱厂旧址公园等,另外还有青岛党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模式。[2]
烟台开埠于1861年。作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外国资本纷纷在烟台开设公司与办事机构,使得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国内,并且烟台的民族工业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1892年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建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葡萄酒酿造企业,标志着烟台近代工业的开始。烟台在1915年到1933年间,发展了啤酒、玻璃、火柴等多种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体系[3]此次入围名单的山东烟台北极星钟表厂,其时间可上溯到1915年,民国时期实业家李东山在烟台创办宝时造钟厂,该厂的创办是中国机械制钟的开端,1959年又注册了一个国际化商标“北极星”,次年正式启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极星取得了辉煌成就,四次获得国家优质产品最高奖。北极星不仅是中国现代钟表工业的标志,而且还是中国第一只机械闹钟、第一台落地钟、第一只舰船钟、第一只石英钟、第一套时间系统的缔造者和首创者,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潍坊昌邑市华信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旧厂区亦入选名单。昌邑市华信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从1952年的柳疃互助组到昌邑县利民丝绸生产合作社、昌邑县第一丝绸合作工厂、昌邑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丝绸厂、昌邑县东风丝织厂、昌邑县柳疃丝织二厂、昌邑县丝织二厂,是昌邑市建厂最早的企业之一,历经60多年发展,厂区建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特点,是昌邑珍贵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省内近代主要工业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建设
工业文化遗产除相关遗址遗迹等景观以外,还包括与其相关联的工业遗产档案,例如文字、图片、影像等等。还包括工业遗产及其景观相关的一些实物资料和无形资产资料,实物资料如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样品、各种设备与工具,无形资产资料如企业商标、广告、产品工艺、配方与各种数据等。[4]目前,已有许多山东省内工业文化遗产文献得到了开发与利用。例如,2015年首批《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名单公布,共有中兴公司档案、德国绘制的胶济铁路全线图、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档案三处工业遗产档案入选。其中,中兴公司档案目前保存于山东能源枣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内容既有工业技术史、企业创办史、个人奋斗史,也有外资侵略史和革命斗争史等。该档案为研究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况,见证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史料。
除上述工业遗产档案以外,还有许多公司在改革与转型过程中,亦非常重视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保护与开发。例如,青岛啤酒公司建立了企业档案信息数字化平台,即可以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酿酒技术,也有利于构建青岛啤酒的企业记忆。莱芜钢铁公司和济南第二机床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整理和编纂企业档案,梳理企业发展历史沿革。以此进行企业文化历史宣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总之,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文献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工业遗产档案的挖掘与利用蒸蒸日
但是目前山东省对于工业遗产档案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历史档案尚未得到挖掘与利用。例如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相关档案包括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档案、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等。而作为工业强省,山东并未有任何工业遗产档案入选。
三、山东省内近代主要工业文化遗产建设特征
(一)空间特征
山东省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例如青岛、烟台等市,以及胶济铁路、京沪铁路沿线的济南、淄博、德州、枣庄、济宁等市,形成胶济铁路沿线、津浦铁路沿线、烟台—威海北部沿海三大遗产带。山东文物部门在2016年底调查发现,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的工业文化遗产共有217处,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淄博和烟台,分别有46处和30处。此外,枣庄市、济宁市、青岛市等6市的工业遗产超过10处。[6]
(二)时间特征
山东近代工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可分为创始初步期(1860—1911年)、快速发展期(1912—1928年)、缓慢发展期(1929—1936年)、畸形发展期(1937—1945年)、停滞期(1946—1949年)。其中,创始初期的工业遗址数量最多,主要以交通运输行业遗存的工业遗产为最多。快速发展期工业遗产则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采煤业相关,包括铁路、港口、轮船、煤矿等遗址遗迹。其余三个时期则工业遗址数量少,并且有许多已被破坏。[7]由此可见,在山东近代工业创始初期和快速发展时期,工业遗址遗存最多,即山东省内工业遗址主要集中于清末民初时期,其他时期数量较少。
(三)类型特征
山东省内工业遗产从行业分布看,以采掘业、铁路运输业和酿造、纺织、化工为主,部分为装备制造业。根据工业遗产研究专家介绍,“当前山东省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有五种。一为厂房和机器设备再利用;二是建设文化博物馆或者历史展览馆;三是发展工业旅游以及建设休闲体验空间;四是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此外,也有部分工业遗产处于闲置废弃状态。”[8]总之,当前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建设为文创产业园、旅游娱乐区以及主题文化博物馆等。但大多仍属于粗放式保护再利用方式,总体而言仍需进一步完善提升。并且,对于省内工业遗产档案利用有待于加强。相关工业遗产档案挖掘开发仍处于空白阶段,保管利用分散隐蔽。例如有的档案年代久远、去向不明或流失民间、散落于个人之手。并且由于人们保护意识淡薄,技术落后,很多档案遭到破坏。
四、结语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散落的一处处工业遗存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转型,浓缩展现了山东省非同寻常的工业制造奋斗历程,承载着一座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山东省作为工业强省,在当前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工业文化遗址内涵,探索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产业化增值,推进工业遗产释放经济价值。同时可以强化城市工业遗产情感寄托,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