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改革探析

2024-04-26周环环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周环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本身就具备应用实践性的专业,随着当前工艺美术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型,加上知识生产模式更迭和创新型大学模式发展的教育背景,培养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成为高校工艺美术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对工艺美术实践课程的设计者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工艺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与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但是新时期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现状与课程目标的初衷并不一致,因而有必要探讨当下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如何适应产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如何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课程发展的课程体系等理论问题,对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此推动高校高质量工艺美术课程建设,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专业性、创造性、综合性的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

一、强化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从能力结构来看,应用型人才由于面向各行各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其运用所学到的理论与技术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1]因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课程结构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出一些能与实际生活关联的课程内容,以提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应用能力。从工艺美术教育的初衷来看,“工艺美术一开始就是本着服务日常用品的需求而存在”。[2]长期以来,其作为一种与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文化载体,为工艺美术产业以及民众提供服务。工艺美术不同于纯粹艺术和现代设计,实用与审美是其本质特征,与大众生活的内容和追求一致。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工艺美术演变和存续的基石,它们深刻塑造了工艺美术的创作灵感、设计风格和存在形态。同时,丰富多样的民众生活为工艺美术拓展了创作领域,使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模式,并引领着生活潮流的发展。因此,当下的工艺美术的教学与创作取向仍不能脱离日常生活。工艺美术家庞薰琹也曾在《论工艺美术》中提到“工艺美术恰恰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和人民的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3]

由此,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教学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强化专业实践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开拓学生发现日常生活问题并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明确工艺美术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并最终促成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与工艺美术领域发展间的良性循环。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教学和创作情况来看,部分高校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创作形式,出现过分追求精英化的趋势,过度重视工艺美术的审美功能和艺术化,一味追求创新性和个性化,而忽略了工艺美术的实用功能,继而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大众日常生活脱节,既无法做到批量化生产,也使得工艺美术人才的质量偏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标准。[4]因而,工艺美术的实践课程与创作需始终围绕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展开。换句话说,工艺美术的创作实践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从民众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对工艺美术品进行实用与审美上的再创作,最终将来源于民间的工艺美术又回馈给民众,实现工艺美术价值的升华。

高校在确立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应尽快明晰课程结构的设置,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将学生在工艺美术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工艺美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其次,地方工艺美术蕴含着当地民众原始的生活气息,在课程安排中可注重对地方工艺美术传统的挖掘,譬如开展对民间编织、印染、刺绣、年画、剪纸等再设计课程,增强学生对地方工艺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当代生活中日用之美的发现,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具备创新创意的文创产品。在促进学生工艺美术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传承。总体来看,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与地方工艺美术的结合,不仅仅是对地方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也是当代培养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的时代要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尊重工艺内在规律

如果要实现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其整体素质,那么调整工艺美术课程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高校的整体学生规模显著提升,高校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格局也发生了转变。工艺美术专业原先的小班制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大班制或合班制的教学体系,[5]这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工艺美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纵观高校以往的工艺美课程框架,其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计类课程。然而,在过去工艺美术实际的课程落实过程中,工艺美术课程设置出现两者之间不能转换的脱节情况。其最终所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虽然可以掌握各种基础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践能力,偏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于是在工艺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方面,也应使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理念来增进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具体而言,传统的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可能更多的是出现重技轻艺,或是重艺轻技的现象。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创新性要求的工艺美术课程体系,则更多的是在巩固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基础的同时,继续强化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人文素质、产业发展、技术更新等要求,构建具备人文、艺术、技术等多方交融的课程体系,培养出能更好服务于现代工艺美术产业革新,兼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

再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应加强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工艺美术创作背后的内涵理解。由于目前高校工艺美术大多为合班制或大班制教学方式,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难以被教师掌握,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掌握所学工艺课程的发展脉络。此外,由于工艺美术具备美术与设计的双重属性,工艺美术曾主要从属于高校的美术学科,例如漆画、玻璃等工艺美术方向。此类专业方向的设置情况使得我国高校在工艺美术实践课程设置上,出现模糊性的认知,导致工艺美术课程偏向于美术范畴,继而与当前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标准相偏离。综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制定者对工艺美术有明晰的认知,还要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程设置的顺序上,还应尊重工艺美术的内在规律,在满足技法学习、工艺创作及设计应用的基础之上,实现同类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繁、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染织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按照彩印工艺与设计、传统染色工艺与设计、编织工艺与设计、刺绣工艺与设计、毛毡成型工艺与设计、梭织工艺与设计、绗缝工艺基础、纺织品成型工艺基础、丝网印工艺与设计等顺序来设置。而在首饰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按照錾花、花丝工艺、珐琅工艺等顺序进行课程设置。基于工艺发展规律的课程安排能形成一个有机而具有逻辑性的工艺美术课程结构,它不仅帮助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加深对所学工艺的发展轨迹的理解,也有效地协助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教学规律,使他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获取理论知识,并最近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融合,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

三、重视校企合作,丰富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是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从多方位、多层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6]由于学院在工艺美术实验实训场地和师资结构上存在局限性,企业的加入为学院提供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工艺美术实践基地,同时包含在企业内的工艺美术大师弥补了学院内教师在实践层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学院内的师生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视角。相较于传统学院式的工艺美术学习,校企合作的方式完善了学生在学院式学习下所造成的动手能力弱的不足。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实际的实践项目,切实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完整地学习工艺美术的生产和制作流程。此外,校企合作也为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平台。由此,校企合作在工艺美术实践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角色,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改革需重视校企合作,健全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课程环节。

具体而言,在制定工艺美术实践课程方案时,学校可与行业专家一起参与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所行业的需求和标准。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我们建立一套与行业标准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在这过程中注重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工艺美术实践课程的深层次改革。这样的做法,使得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实习实训,而是真正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工艺美术学生而言,传统学院式的工艺美术课程传授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继而面临一旦毕业就失业的窘境。而校企合作的课程制定方式,恰恰可以避免这种窘境。学生在夯实理论的同时,其综合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也得到提升。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保障了所培养的工艺美术人才质量,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规划,促进行业内部的创新性发展。

其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67%的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工艺美术实践基础;43.34%的专业教师对工艺美术的社会发展现状缺乏深入的了解;14.95%的专业教师虽然与现代企业构建了联系,但却难以将企业的发展需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7]基于这种师资情况,教师在工艺美术的实际教学中只能加大对工艺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而使得工艺美术实践课程力度匮乏,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应用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可联合行业和企业内优秀技能人员、工艺美术传承人等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学生而言,“双师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促进了他们在工艺美术实践知识上的理解。对于学校专职教师而言,有助于弥补其自身在实践教学层面的不足。

综上,校企共同参与工艺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可以最大化发挥协同培养人才的效果,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在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的资源优势。此外,采用双师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也有助于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契合,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校工艺美术实践课程的改革与社会经济、民众生活、文化产业等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重新制定工艺美术实践课程体系时,学校应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工艺美术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并依循工艺发展规律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性,改进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设置内容,并不断对其加以更新,切实培养具备能在各种工艺美术文化创意设计、生产、研发和管理的创新性应用型工艺美术专业人才。

注释

①熊婧.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②袁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调研报告[J].山西青年,2021,(06):40-41.

③庞薰琹.谈艺术、设计、美育 庞薰琹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④唐家路.对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艺术,2021,(02):5-10.

⑤杨季珑,吴鹏.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思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18-119+168.

⑥韦丽飞,邓振锋.校企合作背景下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48-149.

⑦杨季珑,吴鹏.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思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18-119+168.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