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动因与路径
2024-04-25胡静祎任意可
陈 琴,胡静祎,杨 希,任意可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动因
(一)培养目标设定比较狭窄
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只关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过程的监督,而忽视了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导致课程设置单一,培养的学生缺乏全面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与能力,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食品安全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食品卫生问题,而是涉及到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分析检测、生物化学技术、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化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以及法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然而,现行的课程体系并未能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掌握重要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从全局角度理解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与创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掌握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但是,部分学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加,而没有真正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明显不足。 同时,不同学校由于背景和专业建设基础存在差异,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缺乏特色。
(四)课程评价方案无法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该专业课程评价方式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或测试,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无法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学科领域,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基于地方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立足地方,服务社会。
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其全面掌握食品科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室教学、实践训练、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早接触科研并提升创新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了解国际上的食品安全标准、法规以及应对策略等,以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包括新增或删减课程,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以及强化或弱化某些领域的教学。同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做到整体结构优化,见表1。
表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学时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理论课程包括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感官检验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可以通过实验、实践项目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新型课程体系具有3个特点:首先,压缩传统理论课程的学时,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的理论讲解集中在16~18课时内完成,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要以模拟课堂、深入企业实训基地、案例总结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管理能力。其次,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在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为学生讲解各种管理范例,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最后,在通用课程的实践模块,让学生深入市场,在实践中很好地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点,从而建立起与市场匹配的专业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需要将实践环节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由简单实验到专业综合实验,建立起多层次、开放性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创新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应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内容如下:
1.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的卫生和质量要求,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打下基础。二是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检测技术。学生掌握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食品营养成分、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等方面的检测技术,以及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三是食品生产与管理实践技能。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和管理实践技能,包括食品加工工艺流程、食品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食品生产的计划和组织等内容,为将来从事食品企业管理和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能力培养。一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专业竞赛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新性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三是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课程评价制度
1.多元化评价。不再仅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引入更多的项目、报告、实验、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形式的评价。这些评价形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实际应用。将实际案例和现实问题引入到课程评价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例如,让学生进行食品检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实际操作,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建立学生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提供更实际的建议和意见。
4.强化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食品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在评价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应该占据一定的比重,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5.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在评价中,应该将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6.结合行业标准。在课程评价中,可以结合行业标准制订评分标准,例如食品生产企业的HACCP认证、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国际认证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与行业接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7.建立学分制和奖励机制。将课程评价与学分制相结合,将奖励机制引入到课程评价中来,例如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证书等奖励,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