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全面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2024-04-25丹,曾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吉林省职业院校

王 丹,曾 馨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吉林省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推进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吉林省政府出台了若干政策来推动吉林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2019年吉林省教育厅发布的《吉林省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吉林全面振兴作出更多贡献。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亟需从培养符合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着手,才能获得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吉林省内4所职业学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以专业设置、办学特色、校企合作、社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支持、实习实训、本地就业、师资队伍以及学校硬件设施这10个维度进行了调查。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发放,包括男性526人,女性883人;理学专业463人,文学专业247人;具体专业涉及教育学专业、经济学专业、工学专业、农学专业、管理学专业等,共计145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1409份。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吉林省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情况进行分析。

一、吉林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实施了多种措施来完善职业教育,这使得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职业学校的“双师型”专兼任教师数量大幅提升,并且开展了具有本省产业特点的“1+X”证书制度试点,同时,政府也鼓励职业院校与一汽、中车、吉化等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合作,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趋于合理。这些成果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智力及技术支持。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经过调查了解到,吉林省内的职业学校想要更好地为地区经济起到推进作用,目前还存在以下三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偏低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时至今日,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已经排在了全球的前列。在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方案》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可以通过技能积累、教育普及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1],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贡献。

通过调查显示,对于“本地居民及本地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是否重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只有11.92%的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在本地区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仍有10%的职业学校学生选择了几乎或完全没有感受到重视。另外,当问及“企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时,共有接近半数的48.33%的学生认为企业对于学校的专业认可度一般或较低。

(二)企业参与产业融合科教融汇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政府和学术界都普遍认可全面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推动校企之间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方案》中提到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校方与企业应当一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研究,对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优化。实际调查发现,吉林省内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这一问题,有44.71%认为学校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在另一个问题中有60.33%的学生认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是其所在学校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见图1)。

图1 目前所在学校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学生本地就业措施效果不明显

职业院校对于地方经济的推动主要是通过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促进当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问及“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指导”时,只有15.9%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指导是充足且到位的。

另外,对于“学校是否向学生宣传本地企业,鼓励学生本地就业”这一问题,有接近42.15%的学生认为学校这一方面做得不够,还有5.4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促进毕业生本地就业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举措,这表明吉林省的职业院校目前在促进毕业生本地就业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吉林省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造成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高等教育普及的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中考就开始出现了“普职分流”,这既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又增加了学生额外的补习负担,侧面加深了民众将职业教育等同于低分考生的“收容站”的偏见。另一方面,是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职业院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其他各育的培养,甚至在一些职业院校还出现了通过中介机构或者直接与企业沆瀣一气,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以实习的名义安排在工厂流水线上或其他的岗位上,以此来收取“人工费”,有关部门也多次发文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治理,但该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损害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也使得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自然就造成了企业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专业度认可偏低。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程度欠缺

有学者指出,现有的产教融合政策过于宏观、缺少相关的配套支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实际操作困难,导致难以满足教育领域、产业领域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需要[2]。

吉林省的一些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仍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去运作,尤其是在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出于经费或其他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方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即被动等待政策的落实。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程度持不信任的态度,这使得即使由相关政府部门出面促成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但企业因担心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往往会应付了事,使实习实训沦为形式主义。另外,政府、企业、学校等都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在权责分配上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校方认为,推进产学结合,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应该主动给予资金、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方则更多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会认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并投入了成本,因此在面对风险分担、收益分配等问题时,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要求无法被满足,产教双方就容易发生冲突。

(三)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吉林省的职业院校未能严格按照“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来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当前,吉林省大部分中专院校仍处于理论课和实践课分离的状态,缺乏专门的专业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优势并不明显,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对接还需要继续加强,在科技变革和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速的情况下,目前的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注重现代化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缺少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加上学校缺少对于学生就业的引导,企业也缺少对职业学校的正确认知,这都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留吉的就业渠道。

另外,还存在一些学校自身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吉林省现有独立设置专科高职院校25所,独立设置中等职业学校322所,建设高职品牌专业50个、高水平专业130个、中职示范专业150个,专业涵盖范围虽比较全面,却产生了学校办学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调查发现,只有13.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所急需的人才类型相匹配。这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既没有办出特色,也无法为本地区的企业输送适配的人才,更不能落实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三、吉林全面振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优化路径

为了更好地完成吉林全面振兴的目标,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建设吉林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促进本省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吉林省的职业学校应该从重塑办学理念、优化产教融合、落实本地就业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一)重塑办学理念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向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发,职业教育也应朝着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方向发展,不仅要做到培养优秀人才,还要让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不是被动去迎合环境的变化,而是将引领2035年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作为发展的方向。

各级政府及学校管理者应重塑办学理念,以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重点,将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变为“类型教育”[3]。即职业教育并非“低分”学生才会去接受的教育,而是学生根据其自身的个性、爱好,甚至是对将来的职业规划而进行的选择。同时也要在整个社会中树立起对劳动、技术和创新的尊重,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如此才能真正缓解家长在升学问题上的焦虑,同时还让每一个学生在减轻了学业负担的同时拥有了能够自由选择、发展其个性的机会。

另外,应当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学校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大批应用型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吉林全面振兴与科技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所培养的人才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选择职业学校,真正实现学校培养质量的突破。

(二)优化产教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4]。《方案》中也清楚地指出,职业院校要从以一般院校为主的办学方式,向着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5]。职业学校应主动调整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懂理论,或只有技术都不能称为合格的人才。我国学者熊丙奇提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考虑我国产业的现实发展情况,需要职业学校提高培养质量标准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还要及时对产业进行升级换代。避免低端产业、企业影响到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6]。因此吉林省的职业学校应主动促成企业间合作,构建积极健康的共生、共赢关系。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确保学校、企业、政府多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当地政府要出台更加细化的相关法规与政策文件,完善毕业生公平就业和对本地区职业学校的宣传力度,为双方的合作营造适合的条件[7]。

学校要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实行“定单”式的培养,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式培养,促进人才和岗位的合理配置。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协助学校与大企业之间建立深层次合作,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主动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带动中小型企业技术升级,为吉林发展创造价值,用人才回馈地区,达成职业学校与地区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落实本地就业

想要保障毕业生能够在本地高质量就业,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培训,增强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职业培训仍然是吉林职业教育的短板,同时对于学生择业时的引导不足,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树立尊重劳动、推崇创造的意识。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3000万,可以通过对从职业院校学生到全社会公民进行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从小培养出勤劳、诚实、创新等美好的素质,来更好地激发优秀学生投身职业技术学习的主动性。还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德即道德,是每个人立身与社会的根本,更是人才所必备的核心要素,这不仅包括对于学生品德的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优良品质,强调学生的“德技双修”,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服务于社会。

2.优化专业结构,发展办学特色。当地政府应适当放权,给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更加现代、更科学的学校制度。职业学校要办出地域特色,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灵活地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变化,主动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8]。打通高质量就业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吉林省的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并减缓目前出现的各类人才外流的严重现象。

3.完善实训平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建立完备的本地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就业对接机制,建立数量足、质量高的实训平台,进一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政府也要出台级别高且约束力强的法律,来避免企业在招聘时对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歧视,改变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的错误倾向。这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方面的保障,企业管理者落实相关政策,学校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三方共同努力。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在本地就业,并且为其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既要引才又要留才,确保人才在本地“安家落户”,协助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从而助推吉林省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吉林省职业院校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