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2024-04-25林高攀郑立冠王文峰
林高攀,郑立冠,王文峰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汕头 515011)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并可以造成患者遗留残疾症状或者直接病死[1-2]。急性脑梗死往往发病较为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可造成无法逆转的神经功能损伤,导致一系列后遗症,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4]。临床关于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中均推荐在发病4.5 h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逆转脑功能[5-6]。但在临床实际中仍有许多患者超出溶栓时间窗,错过治疗最佳时机,对于此部分患者开展有效的药物治疗尤为关键。丁苯酞注射液属于消旋正丁基苯酞,可以促进脑细胞恢复,改善微循环,抑制神经功能受损[7-8]。依达拉奉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且可起到良好抗氧化作用,能够抵抗炎性反应,减轻氧化损伤[9]。本研究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纳入标准:①脑梗死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和磁共振得到准确诊断,并且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0]诊断要求;②发病后6~72 h入院;③超溶栓治疗时间窗:首次发病;④年龄35~80岁(下面分组有74、76岁的);⑤患者及家属完全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在协议书签字。排除标准:①心、肝、肾主要脏器功能障碍;②心源性脑梗死,如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等;③存在消化道出血及明显出血倾向;④原发性癌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⑤病前即存在肢体功能或意识障碍;⑥本研究药物过敏。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将单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25例作为A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4岁,平均(58.39±5.37)岁;梗死部位:16例为前循环梗死,9例为后循环梗死。将单用丁苯酞注射液的患者25例作为B组,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58.23±5.52)岁;梗死部位:17例为前循环梗死,8例为后循环梗死。将联合用药的患者30例作为C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3岁,平均(58.46±5.28)岁;梗死部位:19例为前循环梗死,11例为后循环梗死。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全体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调控血压血糖、稳定内环境(脱水去掉)等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依达拉奉(国药准字:H20130132;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和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制为混合液进行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连续治疗14 d;给予B组患者丁苯酞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治疗,静脉滴注100 ml/次,2次/d,连续治疗14 d;给予C组患者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A、B组完全一致,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①在治疗后继续开展为其3个月的随访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为依据,包括11个条目,总分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差。分析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以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依据,分值0~6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差。②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NIHSS评分降低17%及以下表示为无变化;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降低18%~45%表示为进步;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46%~90%表示为明显进步;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91%表示为基本痊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明显进步例数+进步率例数)/总例数×100%。③治疗过程中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血尿常规、生化全套检测。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分)
2.2三组治疗效果比较: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A组和B组分别有1例消化道不良症状(恶心、呕吐),进行护胃治疗后缓解;C组有1例发生皮疹,对症干预后好转。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血尿常规、生化全套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在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脑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进而引起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就是急性脑梗死[11-12]。在目前临床有关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指南中,明确溶栓治疗的时间窗[13-14],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水平有所区别以及不同地区医疗条件水平的差异,其中部分患者进入医院后往往已经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15-16]。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促进缺血区血液供应的恢复,促进侧支循环的重新形成,及时为脑组织提供血液和氧气,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延缓脑细胞损伤,从而达到减少患者残疾和死亡的目的[17-18]。
本研究显示,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在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均具有一定效果,而两者联合能够进一步增加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依达拉奉是临床使用广泛的一种活性抗氧化剂,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以良好渗透至脑组织,达到保护缺氧缺血脑组织的作用[19-20]。同时依达拉奉可以强效清除血管和细胞中的自由基,对脂质过氧化起到抑制作用,最大程度避免脑血管神经细胞以及内皮细胞氧化产生的损伤,从而有效减轻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的组织炎性反应损伤及水肿状态,加快神经功能恢复[21-22]。丁苯酞注射液主要由做旋芹菜甲素组成,属于人工合成物质,临床众多药效学研究及动物实验发现,丁苯酞注射液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引起的脑损伤各个病理环节中发挥阻断作用,调节患者的缺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快神经细胞功能恢复[22-23]。其机制主要是丁苯酞注射液进入人体后促进花生四烯酸水平下降,增加体内前列环素水平,并减少谷氨酸分泌,加快细胞内钙含量下降,抑制自由基活性,对线粒体形成保护,增加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最终减少神经功能损伤[24-25]。本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具有良好安全性。但是在临床治疗中依然需要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
综上,将依达拉奉和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用于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