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动画创作方式的新思考

2024-04-25叶佑天姜金镇

电影评介 2024年3期
关键词:动画人工智能创作

叶佑天 姜金镇

人工智能,这一集理论、技术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技术科学,旨在模仿、拓展与延伸人类的智慧及其智能行为。自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1]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与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仿与增强能力不无关系,特别是在那些机械性强、规律性强而创造性弱的任务中,人工智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早期人工智能多用于替代那些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工作。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正逐步拓展至涉及情感表达、艺术创新等特征的人文领域,这一转变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阶段迈出崭新步伐。

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少艺术家与学者流露出对其发展的担忧甚至抵触情绪,他们忧虑这种生成式的创作会侵蚀艺术的独特性和灵魂。然而,在动画艺术领域,艺术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纳、探索与应用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动画作为与科技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历来受到科技革新的深刻影响。科技发展不仅重塑着动画的创作方式,更改变着其创作观念,推动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优化。

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席卷动画界乃至艺术界,动画的创作方式与动画产业实体格局、动画制作方式与动画资源配比、创作人员结构与人才发展导向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展望未来,如何基于人工智能的平台,构建一个全新的动画创作系统,已然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不仅关系到动画艺术本身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也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

一、产业实体:创作团体的双轨格局

(一)效率问题牵动双轨格局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工业创作的结合体,其创作模式的多样性正是其双重身份的体现。在产业化模式下,动画作品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先将动画作品打散成为各个相对独立的创作模块,再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精细分工与紧密合作完成生产,最终通过统一的“组装”与“合成”完成动画作品。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动画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是对“工业生产”在动画领域的生动诠释。与产业化模式相比,个体化模式虽没有产业化模式的效率与资源,但赋予了动画创作更多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短小精悍”是个体化创作模式的作品特征。个体化模式下诞生的动画作品,是艺术家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意和风格创作的、独具审美特征与艺术性的作品。这种模式下,动画作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映射。

事实上,无论是产业化还是个体化的创作模式,动画创作的效率问题与其创作模式的特征紧密相关。产业化创作模式倾向于采用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目的在于确保作品质量稳定性的同时,激发创作效率最大化。这种模式下,动画的创作与投放周期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为动画的连续创作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个体化创作模式因其规模小、成本低,往往形成短小精悍的作品特色。然而,这种模式下,长时间的高强度创作往往难以维持,创作效率成为决定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资源管理、团队协作以及资金流的问题,都可能在大周期的个体化创作中面临挑战。

中国动画产业当前的格局以企业为主导,个体化创作为补充,这种“双轨并行”现象的背后也与创作效率有着深刻的联系。市场导向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响应观众需求并完成作品投放的动画制作者,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回报。这些回报不仅为动画的再创作提供了保障,也是推动动画产业实现可持续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要实现对观众需求的快速响应,便需要实现动画创作的高效率、短周期。

动画企业凭借资金、设备、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流水线式的分工合作,显著提升了动画创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更多可能,因此,动画企业的产业化创作模式得以成为动画产业的主流。相比之下,个体化创作模式的因资源、人才、团队协作和资金等多重挑战,创作效率无法与企业相媲美,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不过,个体化创作因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创新路径,仍然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

(二)效率提升引发格局变化

动画产业创作团体凭借“以企业为主导、以个体为补充”的“双轨格局”不断前进,为中国动画发展赋能。截至目前,动画产业发展依旧處于平稳阶段。然而,这种格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商业价值的过分强调与对艺术价值的忽略导致一部分动画企业缺乏动画创作的基础和深度,甚至造成作品的同质化和低智化。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中国动画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形成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机制,通过提升观众的审美需求割弃同质化、低智化作品。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提高动画创作的效率,从而为一部分有艺术追求的个体创作团体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甚至促进“双轨格局”的转变,使学术创新成为动画发展的先驱,商业利益成为动画发展的经济支撑。

实现动画创作效率的提升,根源在于两大方面的革新:技术层面的进步和人员能力的提升。动画技术的革新直接推动制作流程的高效化,而动画人员能力的增强则确保了作品质量的提升和创新力的涌现。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动画创作效率的提升开启了新的篇章。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致力于模拟并拓展人类智能及其行为的技术科学,其在动画制作中展现出提升制作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双重优势。在动画制作的准备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协助完成剧本梗概编写、概念场景设计、角色设计以及风格设定等基础工作,ChatGPT、Disco Diffusion、Stable Diffusion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工具已证明了这一点。在动画创新部分,尽管当前的人工智能尚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提出的抽象概念与审美偏好,在剧情结构、色彩风格、光影搭配以及造型细节等方面也无法完全生成满足创意提供者的作品,但其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大量参考的能力仍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可以帮助创作者激发新灵感、实验新风格,提升动画的创新效率。以场景概念图的绘制为例,人工智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与传统设计师数天工作量相当的作品,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还为动画创作者预留了更多的迭代和优化空间。

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技术层面为动画制作带来突破。以动捕技术为例,Move.AI已经实现了通过简单设备如相机、手机、摄像头等完成小范围动作捕捉的技术突破,且质量可与电影级别相媲美。早在五年前,英国的Olly Hayes便利用Move.AI创作了动画Lolly Studio Showreel(英国,2019),作品中的人物运动、舞蹈与动物运动等场景,无不显示出Move.AI的能力。如今,其已经深入到游戏领域,MetaDOS这款游戏便开始使用Move.AI制作一些角色动画,动作流畅,效果良好。

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动画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其提高动画的制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动画的制作成本和风险,增强动画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个体创作团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个体创作团体可以突破传统的动画制作限制,实现更高水平、更长时长的动画创作,甚至可以与中型动画企业相抗衡。这样,个体创作团体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和水平,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为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奠定基础。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所掀起的时代浪潮正在推动动画创作团体格局进行深刻变革。就目前的动画生产而言,产业化创作方式依旧在动画生产中占据主导,但曾一度受限于动画制作的高昂成本与复杂技术个体化创作方式,如今因人工智能的加入有望打开新的发展局面。而且,受人工智能影响,动画产业也正在迎来内部结构调整,数字资产占比增多,人力资源得到释放,创新空间不断扩大。未来,岗位配比和创作模块或也将面临重大改革。

二、资源倾向:数字资产与人工智能

(一)数字资产的内涵与产业意义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大量的商业和个人数据以数字形态储存。当下,资产从有形转化为无形的数字以及数字也转化为资产,并存放于密码保护的账户中。”[2]所谓“数字资产”指的是以数据信息形式存在、由个人或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涵盖网站、媒体、图片、电子文档、游戏账号、软件等多樣数据内容,可用于交易或创作,加密货币、数字艺术品等亦属于“数字资产”范畴。

随着社会迈入数字时代,传统的手绘动画、偶动画、剪纸动画等风格,尽管仍然有所保留,却已不再是主导潮流。如今,即便是原本坚守手绘的动画制作者,也趋向于采用电脑绘画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现实笔触,实现风格的转换。这种转变背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制作效率与便捷性无疑是关键所在。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影像资料已经实现数字化,以满足传输、制作与放映的多元需求。因此,动画企业普遍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而且得益于计算机技术,曾经难以企及的动画效果如今也变得触手可及,动画的表现力得到显著增强。从动画制作的角度看,数字动画在效率、质量及创意实现上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数字动画同样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动画制作已进入数字编辑时代。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数字资产”成为动画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对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资产不仅涵盖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创意素材,还通过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和编辑工具,实现了动画制作的流程优化和创新突破。因此,对“数字资产”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将成为推动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动画产业中,数字资产涵盖了电脑编辑的角色模型、光线布局、场景建设以及道具模型等核心元素。这些资产以数字形式进行储存,不仅便于管理和维护,而且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显著便利。创作者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和修改已有的数字资产,从而避免了重复创建新模型的过程,较大地提高了创作效率。例如笔者创作的诗意动画《岁月从不曾走远》①中,一场景中的众多角色自画面左侧向右侧行进,形成一股人流。而主人公却独树一帜,选择逆向而行,自画面右侧向左侧迈进。这种独特的行走方向不仅凸显了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个性,更象征着他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为呈现这一场景,创作团队调用了已有的人物模型和动画,通过批量修改主角的模型和动画数据,成功地营造出大量人物自左向右行进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既保留了原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实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表达,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除此之外,数字资产的概念在为自家动画资源管理与运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动画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来获取其他公司的数据服务。即便是一些信息量庞大的资料库,也可以通过购买等方式进行使用,例如一些游戏公司或动画公司可以通过对人形动画与通用动画的购买节省开发时间并保证动画流畅度。

人形动画,指的是那些拥有与人类相似骨架结构的动画角色的动画元素,如影片中的主角及其他人物。相对而言,通用动画则涵盖了动物、车辆、物体等非人类形态的动画元素。Unity资源商店中便有众多人形动画、通用动画以及模型、纹理等资源,而且Unity的Avatar机制能够精准匹配不同的人形模型和动画数据,使得动画资源得以重用和共享,显著提升了动画制作的效率。此外,Unity还引入了Animator Controller这一强大工具,它允许开发者在不同动画之间进行精细的切换和混合,从而创造出流畅且自然的动画效果。基于此,当有需要时,游戏企业与动画公司完全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那些动画资源与技术的使用权限,方便快捷。这种方式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动画制作的成本,更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数字资产的比重与未来趋势

在当前的动画制作中,数字资产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占比正逐步提高。这一现象的背后,人工智能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字资产。

在动画制作中,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到各个环节。它利用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自动生成角色和道具,减少手工成本,并助力制作团队快速迭代和优化作品。同时,人工智能还能生成动态场景效果、特殊视效和渲染效果等,增强动画的视觉沉浸感,并解决实时调控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动画创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DigiLab实验室制作的动画短片《龙门》①为例,《龙门》使用原创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创作而成,这是国内首部全部以AI技术制作的水墨动画短片。《龙门》的创作团队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教授、段雯锴副教授等人的带领下,通过对开源AICG技术的二次调整与开发,训练出拥有自主产权的人工智能模型“墨池”(Inkstone)。与传统水墨动画相比,AICG更善于对动画中的笔墨细节进行补充与增强,而经过训练后的“墨池”更是擅长水墨插画风格。由此,《龙门》创作团队打开了新的创作通道,借助“墨池”对风格细节的补充,作品得以获得更强的自由度与表现力,充分展示出水墨动画的轻灵飘逸与中华民族“重诺重义”的精神风采。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动画创作的效率。正如深圳啡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筠衡所说的那样,“传统的动画制作过程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包括角色设计、动作绘制、背景渲染等环节。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许多重复繁琐的任务可以交由智能算法来完成,从而释放了创作者的创造力。”②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允许我们根据角色的情绪状态来生成相应的动态行为,这种“情感驱动”的动画制作方式显著提升了角色的吸引力和动画整体的观赏度。通过实时分析角色的情感状态,人工智能能够精准地调整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声音,使其更加生动、逼真地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创新的技术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动画创作,能够创作出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深度沉浸的观赏体验。

人工智能在动画领域的广泛铺陈再一次加重了数字资产在动画资源中的占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动画产业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任务自动化,它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对创意过程的深度参与和对制作环节的智能优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流行趋势,从而指导动画设计的方向。此外,还有上文中提到的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角色动作的捕捉和模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传统动作捕捉的成本和时间,同时提升动画角色的自然度和表现力。

其实,数字资产比重的上升现象已通过动画资金成本结构得到直观体现,因为人工智能实现的智能化控制增强了创作者对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对AI算力的购买必然会成为预算的主要部分”[3]。如今,一些前沿动画公司如“追光动画”已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设立专门用于购买算力的资金预算,这一现象预示着未来的趋势。

概言之,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动画创作正逐渐以数字平台为基础走向自动化、便捷化、智能化。无论是从提升动画视觉质量、剧本创意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创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强大的算力支撑与足够的信息资源都是实现这些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数字资产在动画创作中的比重也会迎来提升。这种现象是历史的选择,也昭示著动画资源结构的改变方向。

三、人员结构:人才结构革新与成长方向转向

(一)动画人才的构成结构革新

动画创作推崇创新思维,“具有扎实基本功,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动画原创人才”[4],在动画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动画制作流程日益趋向工厂化分工与模块化创作,众多动画人才在产业化环境中往往被局限于某一“专项”领域,其工作内容也多为重复性、机械化的任务。这种分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就业机会,但同时也造成人才潜能的浪费。因为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动画人才的艺术创作造诣并非职业核心要求,对某一动画工种的熟练度才是职业需要。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深入,动画产业中的人才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智能化控制,不仅提升了动画制作的创作效率,更在某种程度上对动画制作的流程和需求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例如,通过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尖端技术,人工智能已能够独立完成角色和道具的生成。不过,在当前技术阶段,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方面尚无法完全掌握审美与情绪价值的判断,且在细节处理上有所欠缺,经验丰富的动画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仍能在创作效率上超越人工智能。因此,动画艺术家需要与人工智能密切协作,将自己的创意输入到智能系统中,并能够调整和完善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这要求动画师不仅要具备艺术创造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合作,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为动画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效率,但其对动画从业者的冲击亦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那些执行重复性、机械化任务的基层动画从业者,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其工作岗位被大规模替代。同时,那些依赖于传统技能的动画工作者也可能因技术变革而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行业重塑,不仅会对动画行业造成深刻的影响,还可能会波及整个文娱产业,进而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

可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单一技能将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动画市场需求。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引进将更加注重其“技艺双馨”的特质。这里的“技”不是仅指对动画技术的精湛掌握,更是指人才具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专业动画技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理解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动画市场的挑战,推动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因此,动画行业的人才教育与引导也需要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培养具备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二)动画人才的成长方向转变

在未来的动画制作过程中,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取代大部分“非创造性”与“低创造性”工作,动画师的核心职责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强调以创意为核心,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创新。为了满足这一变革需求,动画产业的人才结构也会向此倾斜,中上层的审美引导型人才将会成为动画创作的中流砥柱。

不过,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也会引发一些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基层人才失业”问题外,也涉及了中高层人才成长的路径与深度。当人工智能成为动画制作中的核心辅助工具后,中高层审美领导者的角色将愈发凸显。然而,这些具备中高层审美领导能力的个体无一不是经过了基层的深度锤炼与精进后方得到如今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随着人工智能对基层岗位的广泛渗透和替代,新生代人才将面临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机会减少的风险,这可能阻碍他们向更高层次人才的顺利转型。若此现象长期持续,无疑将形成人才断层,对动画产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为应对人工智能对基层岗位的替代所带来的挑战,产学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动画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亟须对传统模式进行深刻变革,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练习转向技术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平台也应从单一的企业环境扩展至学校教育体系,实现产学协同教育。学校应发挥其教育职能,强化学生的技能基础,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校园内完成技能的积累与提升,为后续的职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企业亦需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投入资源,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应提供学生接触先进科技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增强应用能力,就如皮克斯工作室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那样。

皮克斯的“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皮克斯为获得更多动画精英而与各个高校联合实行的人才教育方式,皮克斯工作室意识到单纯的企业内部培训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便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顶尖学府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接受传统动画教育的同时,还有机会参与到皮克斯的动画项目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与项目阅历。同时,皮克斯也始终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动画技术支持与动画资源,以确保学生在校内便可接触到动画行业前沿。而且,皮克斯也定期在学校举办研讨会与讲座,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变动与技术发展趋势的讲解,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艺术素养,更使他们具备了领先于同龄动画工作者的行业视野与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也将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可以随时应对各种行业变化。

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成长平台,不仅能够保障学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得到锻炼,还能够促进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推动动画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这种产学合作模式,皮克斯成功引入大量优秀人才,学校也通过合作得到了行业资源与实践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与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学生更是自此打下了坚实的职业基础、广阔思维与学习精神。可以说,这种产学协同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动画产业发展,帮助动画人才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还可以为人才培养与学术探索提供新的支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工智能在工作效率上具有很好的表现,但人类的创造性仍是当前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这种创造性是推动动画艺术持续发展和跳出同质化审美困境的关键动力。因此,尽管动画创作的人才格局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可能发生变化,但人类在动画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仍然稳固。当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画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或许在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将成为动画师的助手,还可能成为独立的创作者,引发对动画创作主体性的新的哲学和伦理讨论。这种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将不断推动动画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拓展。

结语

从理论上讲,人工智能在动画领域的融入无疑对动画产业会带来深远的冲击,其引发的动画创作方式革新亦非空谈。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工具,与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在并无区别。虽然它在知识储备、生成效率以及风格转换等方面表现出人类难以企及的能力,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仍然是其运作的基石。

面对人工智能参与文艺创作的大潮,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姿态去应对,而非盲目追随或过度排斥。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视为一种新型的文艺发展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将有助于我们在这一变革中重新确立人类的文艺地位。以动画艺术为例,正如盘剑与倪聪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新动画的中国学派”在创作方面应当广开门路,实现“创作的守正与开放、传统与潮流、世俗与高雅、浅显与深刻”[5]。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引导人工智能动画艺术走向更加全面与多元的发展道路,实现艺术与商业、政治与艺术的和谐共存,甚至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打造动画新形态。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延伸,其进入文艺创作领域不仅是必然趋势,而且具有积极的意义。动画创作的革新或许只是这一大潮中的一部分,但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变革对于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先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晋宁,黄心渊,赵伟然.人工智能数字影像的电影化之路——未来影像奇观构建[ J ].北京电影学院报,2023(11):71-79.

[2]陈雪萍.资产的数字化革命和革命的数字资产法[ 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06):119-135,152.

[3]傅盛,陈洪伟,赵霁,陈昊.向度与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与电影的结合[ J ].当代电影,2023(08):4-14.

[4]张丽.动画原创人才特色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J ].北京电影学院报,2019(09):103-109.

[5]盘剑,倪聪.论“新动画中国学派”的工业美学建构[ J ].民族艺术研究,2023(05):36-46.

【作者简介】  叶佑天,男,湖北孝感人,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授,马来西亚KUNE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意动画实践与影视美学理论研究;姜金镇,男,山东潍坊人,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校级项目“传统造物与艺术思想对当下动画创作的文化观照”(编号:2020XJ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动画人工智能创作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一墙之隔》创作谈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