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字技术推开美育之门

2024-04-25杨耀东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数字化

杨耀东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加速了美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步伐。当下,处于数字时代,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大多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设备左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把这些工具当作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1]。那么,数字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教师需要思考在美术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数字資源?要如何融入?基于此,笔者尝试用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创设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运用网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化展厅以及数字化软件,对原始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修正或更新,建构一种数字化的美术教育方式。本文依托高中美术鉴赏“时代之镜:中国现代美术”单元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获取、重构、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数字美术鉴赏资源,打开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通道,以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央视数字纪录片资源、漫步国博数字展厅、精剪数字媒体视频以及妙用数字智能软件四个方面为例,从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创造思维、审美感知等方面推开美育之门,营造一个切换自如的数字化美育空间。

一、感受央视数字纪录片,推开图像识读之门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近年来,央视陆续推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主题纪录片,以经典的美术作品为线索,以前沿的数字技术助力经典美术语言的表达,是“数字+艺术+技术”的创造性融合。学生观看纪录片中立体、动态的画面,能够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形成图像识读能力。如《美术里的中国》纪录片综合了历史、故事、作品、动画等多元表现手法,其中,数字3D动画效果让经典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因可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典的美术作品通过影像化、数字化更亲近广大受众,也成为美术鉴赏课上优秀的学习资源。教师将数字动画视频融入美术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作品识读的感知。

(一)数字动画的立体画面,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层次、空间的认知

学生在欣赏3D技术带来的“活”的美术作品时,会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并调动视觉去关注作品的空间营造之美,感知美术作品“活”起来的关键是用数字技术对美术作品的画面进行分解与重构,理解画家是如何营造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空间的。

如欣赏黄宾虹的水墨画《万松烟霭》,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的三座山,数字3D动画以一座山为一个图层的形式呈现,巧妙地营造数字化的美术空间,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图层与图层之间的虚拟空间,而图层与图层间又以前后的变化产生距离,形成“景深”。之后,将平面图层分组,形成立体画面,利于学生形成空间“重构”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理解鉴赏中国画“三远法”的营造理念。同时,黄宾虹用“积墨法”绘制的水墨画作品有层林尽染的墨色美感,运用数字3D动画将其作品中的树木、房屋、月亮、石头等解构后,以各种墨色形成不同图层,再将不同色调图层通过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交会,呈现墨色重组后的灵动性,又用全景镜头带着学生从全视角去鉴赏墨色的微妙变化,在虚拟空间中理解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构图理念。

(二)数字化的穿梭特效画面,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理解

纪录片动画视频戏剧化、故事化的动画设计效果,通过镜头运动轨迹,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穿梭在作品的各个空间,品读各种细节之美。数字动画作品用再现真实的虚拟场景,帮助学生推开细品经典美术作品之门。

如欣赏刘海粟的《黄海一线天奇观》时,画面创设了“鸟飞山亦飞”的动画情境,学生随着大鹏鸟的视觉纵览黄山奇观,镜头不断穿梭于山与山之间,转换于真实的黄山与水墨的黄山之间。不断穿梭的镜头,不仅让学生多视角观看黄山,而且引导学生思考画家观看黄山的独特视角。学生随着观看视点在画作中游弋,逐渐感知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同时,随着大鹏鸟飞行时快、时慢、时停的运动镜头走进画里,用时间差建构欣赏作品的节奏,能够让学生在快速纵览群山时也有慢速品味黄山石奇、峰奇、松奇的审美感受,进入山水画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绘画空间。学生在细致观看经典作品中的造型、色彩、线条等美术表现语言时,也学会了整体观察与细节品味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三)动画渲染画面,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纪录片用场景特效、卡通造型、声音效果对美术作品进行还原真实的渲染,作品的形式美感也随之增强,画面的美术语言表达更为鲜明。学生观看渲染后的动画时,仿佛进入真实的情境中,沉浸式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内容及主题,产生对画面更多的思维联想,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审美判断。

如蒋兆和的《流民图》,画家分多次小幅绘成,基本上是“一开两人”的构图形式,最终拼接成长幅卷轴图卷。每组人物可以独立或合并成画,画面无任何背景。数字纪录片中《流民图》的流民形象,通过对不同画面重叠呈现的动态画面渲染,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带给学生一种强大的视听觉冲击力。若放大图片观看“特写镜头”的渲染,学生能够在鉴赏时把目光聚焦在病态垂危的老者、饥寒交迫的儿童、掩面而泣的妇人等身上,引发学生深度鉴赏人物的动态、表情及刻画的线条;“卡通战机”空袭轰炸的渲染,让原本空白的背景墨色淋漓,画面顿时紧张起来;“蒙太奇式”的历史照片渲染,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记住这痛苦的年代,记住画面那些眉头紧锁的青年形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声音特效的场景渲染,冲击着学生观画时的视听感官,突破传统美术鉴赏仅限于平面视觉感受的弊端,从而获得全新的审美理解。

二、漫步国博数字展厅,推开“三种文化”之门

“三种文化”是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文化资源,让它们成为重要美术课程资源。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近年来,它不断推出“伟大的变革”“复兴之路”“百年巨变”等大型主题云展厅。云展厅以数字化代表性美术作品充分反映“三种文化”,为主题性美术鉴赏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学生“云上”看主题展览,不用预约,不用排队,以虚拟实景,从多视角推开“三种文化”主题美术鉴赏之门。

首先,云上数字化展厅资源丰富了美术课程内容。展厅的主题性经典作品以全面、立体的形象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实美术主题鉴赏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可借助云上数字展厅资源,突破单一的美术鉴赏模式,让学生拥有全新的数字化观看体验。比如,学习本单元内容时,依托云上“屹立东方”主题展厅,学生观看董希文绘的油画《开国大典》时,作品之外的“延伸阅读”实物展,如升起的五星红旗、毛主席使用过的话筒、大典上使用的礼炮、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灯笼等,以及开国大典的影音资料与作品《开国大典》交相辉映,让丰富的资源从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扩展了美术课程空间,使美术教学更具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在虚拟空间中识读经典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云上国家博物馆数字主题展厅中的“艺术为人民”“艺道长青”“百年巨变”等主题资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美术鉴赏大单元教学,为美术作品鉴赏活动提供数字化的情境资源。它包括前言、导读、美术作品、相关文物、视频、图片等内容,形成结构化的主题篇章,以情景还原的方式带领学生全景式浏览虚拟展厅。如单元任务“为时代塑像”学习中,在云上“百年巨变”360°VR数字展厅,学生能够自主观看美术作品,通过全方位地观看雕塑,感受雕塑的体量。随着“→”指示的顺序,学生还能有序浏览“苦难岁月”“美好生活”两部分近百件雕塑作品。雕塑的内容与题材、主题与时代不断聚焦,引导学生深刻体悟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伟大征程的艰苦卓绝。总之,走进丰富的数字化展厅,推开“三种文化”主题美术鉴赏之门,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感。

三、精剪数字媒体视频,推开致敬经典之门

利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为学生及时、大量地提供丰富的媒体学习资源,能够辅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2]。利用优质的资源并将其数字化是信息化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就像观看一段好视频,如同感受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在教学中,教师用好精心加工的视频,会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启发性、思考性。在美术鉴赏中,将主题单元的基本问题“包裹”在视频中,形成具有单元情境的视频内容,让精选镜头画面聚焦主题,能够驱动学生形成新的认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从而推开数字化情境教学之门。

数字视频的精心剪辑可以指向解决美术课堂上学习目标达成的问题,也可指向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难以突破重难点的问题。比如,本单元提出了以下问题:20世纪西方思潮不断向我国传播,中国美术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画家的责任与担当?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创设了《致敬百年巨匠》的情境视频,将真实现象的问题植入数字媒体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价值及艺术家时代精神进行思考,在鉴赏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首先,下载央视优秀纪录片《百年巨匠》中16位画家的视频作为剪辑资源。由于每集视频长达30分钟,部分视频还分为3集,所以,精剪視频尤为重要。笔者在纪录片中挑选了不同年代、不同画派大约6位画家的数字资源,舍弃部分叙事镜头,抓住数字媒体中“声画语言”抒情的镜头,截取情感内容,对不同人物蕴含的跃动“灵魂”的数字画面进行编辑,并用特效的转场合并生成新画面,形成3分钟的数字化微视频。剪辑后的数字化视频“无缝”转场,直观呈现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解决了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鉴赏内涵与外延的重点问题,条理性地呈现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中声画语言的艺术处理,突破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难点。所以,精心剪辑的数字视频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艺术家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国现代美术与中国社会百年复兴之路的紧密联系。

其次,将数字视频剪辑制作成动态图形。动态图形以不断重复的动态画面打通学生视觉与镜头之间的交互通道,加深对画面人物形象的深度识读。如“致敬百年巨匠”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向百年巨匠行注目礼”的活动环节,用最高的礼仪致敬百年美术巨匠。笔者将致敬的每位巨匠“静态”形象制作成动态图形,然后将16个动态图形安排在同一个画面(如图1)。每一个动态图形如同一颗闪烁的星星,形成16颗“星星”交替闪烁的画面,就像满天星,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感知,瞬间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个环节要求师生一起庄严注视屏幕1分钟。那么,这个动态图形制作就有别于抒情的动态画面。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第一,考虑到画面的庄严性,在数字资源中挑选相对静态的画面。比如用画家的数字照片作为资源,让这些平面的画面从远到近缓缓而入,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感觉像从20世纪的空间走来,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第二,从画面众多的美术家的表情及神态中挑选人物的眼神能与学生视觉交集的照片,制作成数字“照片眨眼”或“照片微笑”动态图形,拉近画面人物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心灵交流体验。第三,要考虑氛围营造。画面转场是温和的,声画互动是柔和的,生成的动态图形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建构了真实情境,让情感教育得以升华,推开美育之门。

总之,精心剪辑的视频还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师生的情境教学打开数字化探索之门。师生通过与音视频、虚拟现实等多模态信息交互,激发多种感官协同学习的潜能,延展器官与外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3]

四、运用数字智能软件,推开审美感知之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4]。数字时代为感知美术作品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海量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智能软件,调动各种人体感官系统的感知觉,多维地感知各种信息、美术现象,在感知系统交织中形成高阶审美思维,做出一定的审美判断,从而推开多维感知美术作品之门。

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在很多场合,信息化学习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是从狭义视角理解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适合学习者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集合[5]。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课堂,各种优质的图片、文本、影音等为学生提供了深度鉴赏的数字资源。比如,欣赏分辨率高的图片资源,有利于学生放大图片观看细节。阅读美术作品相关评论文本,有利于感知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观看画家纪录片视频,还原画家真实面貌及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学生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对主观判断有公正的指导性。

由于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图像是小尺幅的,以及美术作品图释较为精简,这就需要教师二次开发教材,在单元设计中融入鉴赏美术作品相关数字化学习资源,引发学生深度识读美术作品。那么,在运用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美术鉴赏活动的同时,如何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在本单元教学中尝试开启“同步鉴赏”模式,讓学生打开平板电脑中的资料包,选择一张美术作品,同时启动看图软件、语音播报软件以及画笔涂鸦软件等,在“看”美术作品的同时,“听”画家的艺术追求、时代背景、作品风格、表现语言等,巧妙利用各种识读软件,调动学生多感官去听文本、看图像、写心得,提升阅读速度,转变观看方式。因此,可以利用智能朗读软件,将电子书、新闻、文章等不同内容的文字自动转换为声音,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丰富鉴赏体验。在观看美术作品时,学生还可借助智能朗读软件,边看边听,并及时用电子笔进行记录,同时驱动听、视、触觉系统,开启“一心多用”的新型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时代,数字资源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不断出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也正以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使用智能化、呈现多样化、阅读非线性化等特征改变常规教学方式,推开新的美术鉴赏之门。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三种文化的高中美术鉴赏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ZX22-6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伊恩·朱克斯,瑞恩·L.沙夫.教育未来简史: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M].钟希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4.

[2] 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9.

[3] 黄涛,张振梅,黄文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个课堂”的演进机理、动力机制与行动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3(3): 96-1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5]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45.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创意美术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数字化制胜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