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机制研究

2024-04-25韦曼妮

今日财富 2024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评估

韦曼妮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当前乡村人才振兴中存在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员不足、考核标准不明确、评价不规范、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及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分析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需求,从拓宽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模式、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体系及构建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评估机制等角度,探索培养高素质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的培育机制,旨在挖掘乡村人才资源,寻找研学旅行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及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与指导。

一、引言

乡村人才振兴是国家战略,对于乡村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教育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对于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研学旅行在乡村地区普及缓慢,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如何提高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研学旅行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现状

2023年9月7日-2023年10月16日,笔者在问卷星平台通过QQ、微信等途径对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协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者、研学旅行管理单位、研学旅行实践参与者等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共收回问卷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存在数量不足、考核标准及评价不规范、教育教学知识结构与技能缺乏前沿性等问题。

(一)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员不足

从调研结果看,47.06%的人认为当前研学旅行指导师数量不足是影响乡村研学旅行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实地调查分析来看,乡村研学基地基本没有专业研学旅行指导师,大多是当地工作人员或临时聘请的讲解员。笔者搜集整理网络数据了解到,在尚未摆脱疫情影响的2022年,我国仍有600万人参加了研学旅行,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员缺口较大。

(二)研学旅行指导师考核标准及评价不够规范

自2022年研学旅行指导师被纳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后,人社部至今尚未出台研学旅行指导师职称评定机制文件及职业资格证评定机制文件。目前关于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训主要是由中国旅行社协会组织,以校外教培机构培训为主,一些机构只要付钱培训就可通过,这个职业被当成了赚钱的生意,因此导致研学旅行指导师整体技术水平下降,进而导致研学旅行市场受到了负面影响。

(三)研学旅行指导师教育知识与技能尚未满足岗位需求

针对现有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员结构及知识储备和能力情况,问卷数据显示,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能力不够的占56.3%、知识储备欠缺的占58.82%;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缺乏职业资格证(现有培训机构证书含金量低)的占58.82%;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职称不高的占40.34%;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有待提高的占44.54%。

(四)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实施困境按其权重占比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学旅行基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二是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素养不高;三是研学指导师培育机制不健全;四是研学旅行意识淡薄;五是研学旅行专项经费不足,这五项调研数据分析占比分别为73.11%、63.03%、57.98%、47.06%、32.77%。而从现有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政策是否完善、非常完善及现有政策执行情况等角度进行分析,数据偏重于一般完善和比较到位,但其分值均不超过50%。

三、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需求分析

(一)研学旅行指导师岗位需求和角色定位

数据信息显示,对于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岗位需求和角色定位要求其至少应是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有教育教学背景,具备旅游实操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有研学旅行指导师证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1.从学历角度分析,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学历起点至少应为本科的占66.39%;其次是研究生,占比为21.85%。其期望学历高于职业标准中规定的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2.从专业需求角度分析,排在首位的是教育學相关专业,占比86.55%;其次是旅游类相关专业,占比为63.87%;最后是安全管理类专业,占比为56.3%。

3.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分析,旅游实操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居首位,占比均在73%以上;其次是应急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占比均在66%以上;最后是研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占比是50.4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出研学旅行更注重过程管理,如流程的顺畅、指挥得当等方面。

4.从专业技术职务角度分析,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至少应具备中级职称,占比40.34%;其次是初级职称,占比26.89%;再次是副高职称,占比15.97%;最后是有无职称都可,占比11.76%。

5.从从业资格证角度分析,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应有研学指导师证的占比74.79%,教师资格证占比70.59%,导游证占比52.1%。

(二)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

1.目标设计。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旨在培养乡村人才振兴中的指导师队伍,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引领和指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并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立足于培养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核心能力,以理解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背景和重要性,掌握研学旅行的核心理念、目标和价值为主要目标,提升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跨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指导师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其教学设计评估能力,从而培养“旅游+教育+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内容设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研学旅行指导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课程、职业素养等方面着手,并依据问卷分析结果进行内容设计。调研结果从知识维度分析,发现有78.99%的人认为研学旅行基地特色知识(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等)最重要;其次是专业的研学理论知识、安全教育知识、中小学理论知识和旅游专业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学旅行特色,将研学旅行与普通旅行进行了区分。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占比79.83%,研学旅行反思与创新发展能力占比69.75%,研学旅行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占比68.91%,研学旅行计划、组织和研学过程控制的能力占比65.55%。由此可见,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权重最大,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该项能力中设计研学课程内容重难点的能力占比79.83%,设计研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能力占比75.63%,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能力占比63.03%,优化和完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能力占比53.78%。

从职业素养角度分析,发现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首先是能力(职业训练),占比82.35%;其次是价值观(职业道德),占比75.63%;最后是知识(职业准入)和个人品质(职业认同),占比分别为58.82%、47.9%。因此,在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的内容设计方面,将会向研学旅行基地特色知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职业能力训练倾斜。

(三)指导师培训资源与支持

针对当前研学旅行指导师人员缺口大的问题,可借力导游群体、学校教师、高校学生、基地工作人员、有研学指导师证书人员等渠道,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延伸专业技能,扩大培训范围等方式解决。数据显示,认为可从高等学校进行培养的占68.91%,这也与前期对于研学旅行指导师学历要求相吻合。而研学基地作为最主要的实践场所,占比最高,为72.27%,这表明研学旅行指导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延伸机构,与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的占比均为百分之五十几。

从如何突破当前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困境的角度分析,提升研学专业人才素养居于首位,占比为77.31%,加强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占比68.07%,健全完善的研学导师培训机制占比66.39%,加大研学旅行宣传力度占比50.42%,统筹多方力量筹措专项经费占比36.13%。

从应该如何评估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育效果的角度分析,培育模式评估占比76.47%,位居榜首;其次是培育内容的评估,占比为70.59%;再次,培育政策评估占比63.03%;最后,培育满意度评估占比47.9%。因此,在培训资源方面,主要考虑校、企、政三大培训主题的融合。

四、優化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机制

人社部在2023年9月公开征求66个国家职业标准意见中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职业定义为:策划、制订、实施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从定义可知,研学旅行指导师是既有理论又能实践的新型人才,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培训模式、培训体系、培训评估等角度,优化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机制,从而培养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产品课程设计等管理运营及服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一)拓宽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模式

拓宽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模式是提高研学旅行指导师人数及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1.企业指导师培训模式。邀请研学基地有丰富研学旅行经验和丰富管理能力的研学旅行实践者作为指导师培训师资,共同制定乡村研学指导师培训方案并对其进行培训,从而帮助指导师更好地掌握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科指导师培训模式。依据学科学习要求,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师培训。此类参训人员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尤其是研学旅行及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学科邀请专家对其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训,便于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

3.带薪实习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培训期限内让指导师在研学旅行机构或研学基地进行带薪实习并接受培训,由实习单位提供实习环境和实践经验。该模式有利于解决研学旅行指导师知识结构与技能缺乏前沿性等问题。

4.采用线上培训模式。培训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教学、研讨、答疑及讨论,便于指导师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培训成本效益。

5.集中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的模式,提高指导师的能力和素质,通过集中培训加深参训人员对于研学旅行及其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二)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体系

1.培训计划。为实现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目标和内容,应该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培训的目标、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师资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计划应当明确培训目标的完成标准,以便培训师进行自我评估和监督。

2.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和现状、研学旅行及其内涵、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研学旅行指导师应知应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根据研学旅行指导师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适度补充和调整培训内容,以期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培训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训师师资主要来源于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协会、研学旅行管理单位和研学旅行教学单位,人选需根据相应培训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并需经资格审查,必要时需经过面试评估。同时建立培训师聘任和监督机制、建立指导师学习档案,记录指导师的学习成果和培训师的工作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培训师与培训需求成果匹配度,从而及时调整与修正。

4.培训制度。实践教学可以帮助指导师更好地掌握研学旅行实践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在理论课程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还应到研学旅行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并经过研学实践考核合格,方可认为其已经具备研学旅行指导师资格。

(三)构建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评估机制

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评估机制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和评价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调查研究法对指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及听课等形式来了解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效果。

2.学员评估。通过对学员进行访谈询问和实操训练等方式分析评价培训质量、教学能力和服务态度。

3.指导师自我评估。在培训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指导师自我评估的方式,让其对自己在培训中的表现和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培训过程中的优缺点和不足,便于及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和教学方法。

4.绩效评估。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组织部门可以对指导师的工作成果、学术成果和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估,在客观评价指导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为指导师提供激励和奖励。

5.客户评估。评估者可邀请研学旅行机构、家长、学生等与研学旅行相关的人员,对研学活动组织过程及研学收获进行满意度评估,以期为研学旅行机构提供客户满意度的参考依据。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乡村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管理现状及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岗位需求培训进行调研分析,探索基于乡村振兴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模式、体系及评估框架,通过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培训计划的实施、指导师培训评估等方面的分析,优化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机制,以期满足乡村人才振兴需求,提高指导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事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评估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评估依据
夏日旅行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