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运用实践研究
2024-04-25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种子管理站曾昶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种子管理站 曾昶
前言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运用实践不仅对于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实践探究富硒水稻栽培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其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适应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硒元素在水稻中的富集规律等方面的特点,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1]。
1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
1.1 种植地的选择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种植地的选择。种植地的选择对于富硒水稻的生长、硒元素吸收以及最终产量和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在选择种植地时,需考虑土壤的硒含量、土壤的酸碱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首先,要选择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作为种植地。富含硒的土壤是富硒水稻成功栽培的基础,因为土壤中的硒元素是水稻吸收和富集硒的主要来源。优质的富硒土壤通常具有土壤pH 适中、富含有机质、微生物活跃等特点,有利于硒的吸收和积累。其次,要考虑土壤的酸碱性。富硒水稻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偏碱性的土壤更有利于富硒水稻的生长。酸性土壤容易导致硒元素的活性降低,影响硒的吸收和积累,因此要选择酸碱度适中或略偏碱性的土壤。地形地貌也是种植地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平坦的地势有利于水稻的灌溉和排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山区地形通常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富含硒元素,因此也是富硒水稻种植的优选地点之一。气候条件也对种植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富硒水稻通常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硒元素的吸收。选择气候温和、降水适宜的地区种植富硒水稻,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1.2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种子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种植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量的高低。因此,在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实践探究。首先,种子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质的种子是富硒水稻栽培成功的基础,应选择具有高产高抗性、适应力强、抗病虫能力高等特点的优良品种作为种子。同时,要选择种子来源可靠、质量保证的正规种子公司或种植基地,以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品质。其次,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是保障富硒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在播种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如浸种、灭菌、干燥等,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出苗率。浸种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灭菌可以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干燥可以防止种子变质。同时,还可以进行种子的选种、挑选等操作,剔除病虫害和畸形种子,保证种子的健康和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技术来增强种子的抗逆性和生长能力。例如,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质量改良和基因改造,提高其对逆境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肥料、生物激素等物质来处理种子,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强其产量和品质。
1.3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既涉及种子的生长条件,也涉及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等因素,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首先,适时播种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的特性来确定。在选择播种时间时,需要考虑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素,以及水稻品种的生长周期和特性。一般来说,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日照充足的季节,有利于种子的发芽生长和幼苗的壮实[3]。其次,适时播种也需要考虑土壤的湿度和墒情状况。水稻是一种喜水作物,因此播种前需要确保土壤含水量充足,但又不能过于潮湿。过湿的土壤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而过干的土壤则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因此,在适时播种前需要进行土壤墒情的检测和调节,确保土壤的湿度适宜。此外,适时播种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水稻种植习惯和管理措施。不同地区对于播种时间的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种植经验和管理措施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水稻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变化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播种时间,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管理需要。
2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措施
2.1 培育壮秧技术
培育壮秧是富硒水稻栽培技术中的关键一环。壮秧不仅能够为水稻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更能够提高水稻对硒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首先,选择合适的育秧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蛭石或无污染园土为主体,搭配适量珍珠岩、富硒有机肥等富硒底肥,调节基质理化性质,创造出疏松、透气良好、富含硒元素的基质环境。同时还需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当添加保温或保湿材料,维持基质湿度和温度。其次,精心控制苗期管理。在催芽期要保持充足湿度,并定期喷施富硒液肥,充分供硒;出苗后要保证充足透气和光照,同时务必控制好基质温度和含水量,创造适宜秧苗生长的微环境。此外,育秧期还需根据秧龄及时进行分苗、分钵、摘心等处理,促进根系发达、秧苗粗壮。再次,增施硒肥培肥。秧苗移栽前的10 天左右,要进行富硒培肥,多次追施含硒量较高的有机质肥料,为后期水稻生长积累充足的硒元素储备。培肥过程中也要注意氮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避免影响正常生长。最后,优化移栽技术。壮秧待移栽时,要提前1 周戒水,使秧苗进入半干旱状态,以减轻移栽后的移栽休眠期。移栽时连本带泥,尽量减少损伤幼根。移栽后要立即浇水定根,随后及时追施含硒肥料,帮助秧苗尽快恢复生长,奠定水稻后期富硒积累基础。
2.2 科学移栽技术
科学合理的移栽技术是确保富硒水稻生长旺盛、获得丰硕收成的重要环节。适当的移栽时期、移栽方式和水分管理等措施,都将直接影响水稻后期的分蘖力、抗逆性和硒元素吸收积累能力。首先,务必掌握好移栽时期。移栽时期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生长发育异常,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来说,在秧龄25~30 天、有4~5片稍黄绿色幼苗叶时为最佳移栽期。此时秧苗根系发达但尚未老化,易于存活恢复生长。同时这一时期正值春季气温回升,移栽后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快速生长分蘖。其次,选择适宜移栽方式。手工移栽或机械移栽均可,但移栽过程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根系。移栽密度以每平方米22~25 株为宜,过密会抑制分蘖和通风透光,过疏则达不到高产目标。移栽时还要注意保证一定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影响根系生长和获硒能力。再次,加强移栽后的田间管理。移栽初期要浅水浸种,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促进根系尽快恢复生长。待苗全部复绿后,可逐步加深水层。大毗期要保持5~10cm 的浅水层,兼顾通气和水分供给。同时要注意控制杂草,避免与水稻争夺养分和阳光。移栽后30 天内,是富硒水稻的关键生长阶段,也是硒元素大量吸收积累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要重点管理好水肥条件,确保水分供应充足,同时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土壤硒含量,及时补充富硒复合肥或叶面喷施富硒液肥,满足硒元素需求。移栽技术关系到富硒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科学移栽可最大限度降低移栽带来的生理障碍,帮助水稻尽快恢复生长。同时配合精细化的水肥管理和硒元素补充,能充分发挥高产优势,确保水稻硒富集达到预期[4]。总之,把移栽这一关键环节做好,为后续丰产富硒奠定坚实基础。
2.3 水肥管理技术
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技术对提高富硒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精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机,维持最佳田间湿度;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制定施肥方案,确保各时期营养素合理供应,助力硒元素高效富集。在整个生育期内,应坚持“旱则灌、满则泄”的原则,避免田园长期过湿或干旱。分别在不同生育阶段采取不同的灌溉策略。移栽后浅水保苗,待苗全部复绿后加深水层。大田孕穗期应保持5~10cm 浅水层,既能满足分蘖和扦插发育需求,又能保证田间通气。灌浆后要逐步抬高水位,维持较深水层,保证籽粒饱满持续积累硒元素。收获前20 天左右开始渗干,利于籽粒充分成熟。施肥方面要平衡供应多种养分元素,做到底肥、分蘫肥、穗肥等各阶段合理配置。可采用富硒肥料或普通肥料搭配硒溶液喷施的方式,保证硒元素在整个生育期均能充足吸收。要注意在关键时期如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适当增施氮肥,促进营养生长;而在灌浆后期则要减少氮肥,利于富硒、控制空秆率。同时应根据土壤硒含量的测定结果,掌握硒的合理施用量。一般情况下,硒过量不利于植株生长,也可能引起环境污染;而硒不足则无法满足富硒需求。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环境因素等,制定出科学的富硒水平目标和相应的肥料配方。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叶面喷施硒肥的时机和浓度把控。一般孕穗期至灌浆中期是硒素积累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及时叶面喷施硒溶液有利于硒直接在籽粒中富集。整个生育期也要间隔适当时间进行多次喷施,使硒元素均衡持续供应。
2.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科学防治好病虫草害,是保证富硒水稻健康生长、实现高产高质的关键。由于富硒水稻生长条件和生理代谢机制有别于普通水稻,其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防治难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注重预防为主、生物防治优先的原则,从多方位入手,构筑全方位防线。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为防治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要保持合理的灌溉水位和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闷热导致病菌滋生。同时要及时清除病残株和杂草,消除病虫源头。适当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抗性。此外,针对富硒特性,还需密切关注硒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状况,根据富硒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施硒策略。其次要重视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生物防治安全环保,对水稻和富硒品质影响小。可人工投放天敌昆虫如捕食螨等,建立稳定的天敌种群,从根源上控制病虫害。也可采用生物农药,如植物生理活性物质和微生物制剂等,协助体内抗性增强。同时还要注意病虫虫测报及时化学防治决策,在化学农药使用量上遵循“合理适度”原则,以免残留问题影响食品安全。再次要注重做好收获后的病虫防治。在稻株插整理时要对禾苗体征进行检查,发现病虫要及时拔除销毁,同时选用药剂对束杆进行药浴消毒。晒干、仓储时也要注意通风干燥,避免病虫孳生蔓延。最后,要加强科研攻关和人员培训。富硒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加大对新品种和新害种的针对性防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力度,培训农户树立科学防控理念,掌握综合防治技能,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和效果。
2.5 收割贮藏技术
收割和贮藏环节对于保证富硒水稻品质和营养价值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执行科学的收获和储存管理措施,尽量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硒元素流失或被污染的情况发生。首先,要把握合理的收割时机。富硒水稻籽粒成熟后,如果延迟收割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亩产和品质,还会导致水稻中的硒被雨水冲刷流失。一般在籽粒含水量降至25%左右、大部分籽粒由乳青色变为成熟的草绿色时,即可开始收割。如天气状况不理想,可先行及时插把束杆,避免倒伏或遭受雨淋影响。其次,收割过程中要严格操作规范,防止硒污染。人工收割时应穿戴手套口罩,避免汗液接触到水稻籽粒;机收时要定期清洗脱粒机,防止不同批次水稻混杂交叉污染。运输过程中要采取遮蔽防雨措施,并注意车厢卫生,避免硒被泥土或其他物质污染。在仓储环节,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晾晒处理,将水稻籽粒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适当添加一些吸湿剂如熟石灰等,有助于水分吸收。储藏环境温湿度也要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过湿过热导致霉变或硒流失。定期使用杀虫剂除虫防霉,并对仓库进行清洁消毒。贮藏过程中还要注意隔离措施。富硒水稻要与普通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彻底分开储存,防止交叉污染和混淆使用。每一批次、每一品种的富硒水稻都应单独贮存,并做好详细标识和记录,方便后续追溯查询。最后要加强贮藏期的监测管理。定期抽样检测各批次水稻的硒含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处理。健全运输追溯系统,对流向进行严格管控,避免出现假冒伪劣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下架召回,并追查原因,完善防控措施[5]。
3 结语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运用实践探究不仅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手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饮食选择。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参与到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共同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