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业种植技术有效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探究与讨论

2024-04-25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青山乡人民政府何晴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害虫作物农药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青山乡人民政府 何晴

农产品的安全种植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必要前提,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关键性影响,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不断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法规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创新监测技术,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把控越来越严格。国内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不断好转,但仍有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农业生产者可在种植阶段,通过引入新型种植技术来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现围绕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在控制农药残留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研究。

1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主要影响

1.1 安全方面的影响

过量的农药残留会增加食用者出现急性中毒或者慢性中毒的风险。消费者若长时间食用农药残留量过多的农产品,其机体免疫力将随之降低,慢性病症发生率升高,还面临着致突变、致畸性、致癌的潜在危害。农药残留对于婴幼儿、孕妇等特定人群的身体健康的威胁更为严重。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还会打击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信任,给农业、食品产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1.2 质量方面的影响

农药可能会造成农作物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流失,降低农产品品质与营养价值。农药残留问题还会导致农产品的外观与口感变差,削弱消费者群体的购买欲望,削弱农产品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1.3 环境方面的影响

农药残留还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农户喷洒农药后,部分农药会渗入土壤,其中的有害物质被种植物吸收后,可能会借助食物链进行积累与传递,以此给生态系统带去冲击[1]。农药随着灌溉水、雨水进入附近水体后,将会污染水质,尤其是氨基甲酸酯以及有机磷类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残留会给水中的藻类、鱼等生物种群带来毒害,还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2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2.1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部分农户在种植农产品时,未有效落实田间管理工作,缺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导致病虫害问题频发,只能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消除病害,农药残留超标的概率随之提高。

2.2 不科学用药

有的农户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范围、超剂量、超浓度使用的情况。如配制农药时,未利用精准的计量器材,随意增加药量。防治病虫害时,未按照使用要求把控打药次数,或者按照园林植物、大田作物的农药使用浓度来为蔬菜喷洒农药;喷雾器喷头存在滴漏情况,雾化效果不佳。还有的农户在同一生产季节对同一种药剂进行反复使用,致使害虫、病菌产生耐药性,后续只能加大用药量。

3 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在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中的应用

3.1 合理选取化学农药

若田间病虫害形成流行趋势以及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农户应及时实施应急处理措施,通过化学农药来把控病虫害。如果农户需要防治的病虫害有数种不同类型的农药可供选择时,应对处于选择范围内的农药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对于人畜的毒性较低的农药品种,以此保障种植效益与作物安全。识别农药是否属于低残留、低毒品种时,可查看包装袋是否标注微毒、低毒字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中毒、低毒型农药,用量相对较低,进入环境后可保持较快的消解速度,其在蔬菜作物中的消解半衰期在2d 左右。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农药属于低毒型农药,用量大多低于75hm/m2,可兼治虫螨,有较长的残效期[2]。选择农药时还应注重对症下药,通过杀菌剂来对病害进行防治,利用杀虫剂对虫害加以防治。

3.2 规范使用化学农药

其一,合理把控用药时机。可选取病虫最为薄弱的环节施加农药。比如在三龄前防治虫害,此阶段虫子还比较小、抗药力相对较差,进食量不大,分布位置较为集中。把握最佳防治时机,可通过较少的用药量产生最佳防治效果。针对病害,则应在发现中心植株后,立刻启动防治工作。

其二,科学控制用药时间,在环境温度处于20℃至30℃之间时施加农药。若温度过低,农药扩散速度减慢,难以充分发挥药效;温度过高时,药液以较快的速度蒸发,药效可能被过早地分解失效。

其三,实现精准施药。可通过合适的智能喷雾机械来获得细致、均匀的施药效果,其能够结合病虫害风险等级以及作物生长状态,智能调节喷洒剂量与位置,提高农药的利用率,缩减残留量。对于水剂、可湿性粉剂、乳剂可采用喷雾的施药方法;对于颗粒剂,则选择深层施药或者撒施的方法;对于粉剂,主要运用撒毒土的使用方法。面对危害作物上部叶片的害虫,应选取喷雾施药;面对危害作物基部或者钻蛀性害虫,应选取泼浇或者撒毒土法。

其四,合理混用、轮换农药。针对病虫害存在的抗药性问题,可对属于不同品种,但使用性能较为接近的农药轮换使用,以此强化防治成效。

其五,重视农药安全间隔期。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最后一次施加农药距离收获农产品的时间,通过对安全间隔期的把控,有助于确保农产品的实际农药残留数量不超出国家允许的标准,避免出现监测数据大于最大残留限量的情况[3]。农户必须确保收获期与喷药间隔的时间超过安全间隔期,避免在安全间隔期以内采收农作物。不同类型的农药的有效成分的代谢、分解速度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农药被施用到不同季节或者不同生长趋势的农作物上,对应的安全间隔期也可能出现差别。

3.3 采用绿色栽培技术

借助绿色栽培技术种植无公害蔬果,可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实现对农药用量与残留量的有效控制。

其一,选取抗病虫品种。选取抗病虫、优质高产的良种,对杂种优势进行利用。可利用多菌灵、高锰酸钾等药剂或者温烫水来浸泡所用种子,实现对种子的消毒处理。育苗移栽时,注重对更夫病菌、粉虱、蚜虫等的防控。可通过育苗营养土或者施加高效低毒农药的床土来培育壮苗,精准把控苗床环境温湿度。移栽前一周完成炼苗,增强秧苗抗性。

其二,合理密植。种植作物时,应重点把控种植密度,如果设置的密度过大,作物植株进入生长中后期时枝叶将会互相遮挡,使田间环境产生郁闭问题,使局部区域产成过大的空气湿度,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等高湿型病害的发生率将随之升高[4]。开展轮作倒茬作业,对寄主蔬菜进行更换,可促使害虫与病菌无法对新的寄主进行适应,从而规避病虫害风险,减少农药用量。

其三,加强田间管理。有效疏松土壤可使农药快速分散与降解,使害虫等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增强农药在土壤表层的光解效果,以此减少农药残留。及时将田间的残叶、病株清除,落实中耕除草作业,避免病虫蔓延。在灌溉环节可运用滴灌、地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使用以网络通信技术、控制器以及传感器为基础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对降雨量、气温、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感知,依托智能算法,自动调节灌溉时间与灌溉量。在施肥环节,选取腐熟的堆肥、厩肥等有机肥料以及矿质类肥料。在采收环节,应及时清理废弃的地膜以及田间秸秆,并实施集中化处理。

3.4 运用物理防治技术

以物理防治技术来替代化学农药,结合害虫的具体生活习性,利用简单的人工或者器械实施捕杀,也可利用保护物来阻拦害虫,以最大程度把控农药残留。

其一,光源诱杀。对夜行类昆虫具有的趋光习性进行利用,通过太阳能灯、双波灯、变频灯、节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日光灯等灯源来捕捉昆虫。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不会造成污染,但存在无差别诱捕无害昆虫的问题。

其二,饵料与作物诱杀。对害虫普遍具有的取食习性加以利用,借助食物饵料来诱杀害虫,可制作糖醋诱杀液,实现对梨小食心虫、小地老虎、斜纹夜蛾、卷叶蛾等害虫的捕杀。或者将菠萝皮、香蕉皮等搅拌成糊状,再拌入敌百虫,杀除果蝇。还可根据害虫对于特定作物的取食偏好对其展开集中诱杀,比如将蓖麻种植到玉米地中,杀除金龟子,将玉米种植到棉花地,杀除棉铃虫。

其三,颜色诱杀。针对蔬菜大棚等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环境,可通过黄蓝板来防治蓟马、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虫害。该诱捕器的诱杀效果较为显著、使用便捷、污染较少。不少昆虫都有趋绿色与黄色的特性,仅需几日时间就可吸引上千只害虫。不仅能够满足减少农药残留的需求,还能够降低虫害防治成本。黄蓝板能够提供60d 左右的使用周期,并可供反复使用。

其四,阻隔分离与驱赶。利用树干刷白或者涂胶、果树套袋、架设防虫网等方法可以将害虫与作物有效隔绝。还可利用蚜虫等害虫对于银灰色的负趋向性,通过覆盖或者悬挂银灰色薄膜、防虫网来驱赶昆虫。

其五,新技术。利用放射能可使烟草甲、杂拟谷盗、黑皮蠹、谷象、米象等害虫在较短时间内死亡,或者使其生殖能力遭到破坏。红外线可通过内部加热的方式杀死仓虫。通过微波与高频电流发射装置可杀除地下害虫,防治贮粮害虫。使用小功率的激光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杀死红蜘蛛、桃蚜、白粉虱。

3.5 引入生物防治技术

其一,生物农药。生物酶属于生物催化剂,其能够减少作物的农药残留,并使农药残留物以较快的速度分解,使农作物有更高的品质。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使其更好地对旱涝等多种极端天气进行有效适应。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可知,生物酶可使作物成熟期提前到来,提升果蔬类作物的甜度,改善口感,延长储存时间。将生物酶类肥料施入到土壤,可使土壤形成更多的团粒结构,形成更大的代换容量,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与缓冲性能。

早期防治病虫害时,可通过来自自然界中的生物农药完成防治任务,其优势体现在低残留、无毒性、低毒性等方面。可选取寡雄腐霉、木霉菌等微生物类制剂,实现对大部分真菌性病害的治疗与预防,如辣椒疫病、瓜类枯萎病。以滴灌的方式实施灌根操作,可防治真菌性、土传性病害;喷施到叶面处,可对叶部真菌病害进行预防。也可选取农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等微生物生成的代谢物类制剂,防治角斑病、霜霉病、病毒病。利用桉油精、苦参碱等植物提取物类制剂,可高效预防粉虱、蚜虫等害虫对作物的侵袭。

其二,天敌昆虫。遵循以虫治虫的原则,利用粉虱、蚜虫等害虫的天敌昆虫来实现防治目标。防治蚜虫时可选取异色瓢虫与七星瓢虫,按照1:40 的科学益害比,直接将瓢虫的虫卵悬挂到作物植株上。等待1 至2d,虫卵能够将幼虫孵化出来。成虫与幼虫都能够实现对蚜虫的捕食。利用捕食螨可捕杀叶螨,如巴氏钝绥螨等。可将饲养介质与捕食螨置于小型袋子中,将其直接撒到作物叶片上,或者将袋子打开,并置于叶螨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防控粉虱时,可选取丽蚜小蜂,该昆虫具有一定的寄生性,可以在粉虱幼虫中产卵,虫卵生长为成虫后将从粉虱体内飞出,使粉虱死亡。可将丽蚜小蜂蜂卡悬挂到粉虱集中处,仅需10d,丽蚜小蜂就可以羽化成虫,利用粉虱体液来发育成长、防治葱蓟马、西花蓟马等蓟马类害虫时,也可采用天敌防治技术。释放小花蝽类昆虫时,按照500 头/亩的标准,间隔7 至10d释放一批,连续进行2 至4 批的释放。也可将剑毛帕厉螨释放到作物根部,把胡瓜新小绥螨或者巴氏新小绥螨置于叶部,按照100 至200 头/m2的标准释放,间隔2 周释放1 次,连续进行2 至3 次[5]。

农户在运用生物防治方法时,需要咨询专业植保人员,了解防治事项,掌握防治物种的适宜环境、寄主选择、寄主种类以及繁殖方式等信息,综合考虑季节、气候、昆虫习性等因素,选取合适的运用时机。同时,还应做好生物安全评估工作,避免引入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物种。

4 结论

我国虽然在农药残留把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监测合格率相较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夏季种植以及反季节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农药用量较大,仍旧存在农药超标的风险。因此,农户应树立绿色种植理念,引入新型种植技术,合理选取并规范运用低残留、低毒性的化学农药;依托绿色栽培模式,减轻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从而缩减农药施加量;利用新型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农药,减轻病虫害防治工作给种植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作物的品质稳定提升。

猜你喜欢

害虫作物农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