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的高校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5邸杰
邸 杰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快速发展的个性需要,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新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问题链”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这种教学法与党和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需求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强化“问题链”教学改革与探索,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问题链”教学法缘起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也是创新的源泉。对问题教学的关注最早源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思想,后来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促进了“问题链”教学法的产生。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及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等,都强调了问题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1],也为“问题链”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根基。
(一)苏格拉底“助产术”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他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强调教师要善于反思、归纳和疏导,要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并通过“问答”“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他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最终引导其在深度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教师教育的过程不是训导过程,更不是炫耀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真理。他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其提出的教育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这种思想为“问题链”教学法提供了来源渠道。
(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
《论语·述而》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倡导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在学生处于“愤”的阶段(急于解决但尚有未完全搞通时的心理状态,内心的求知欲已经郁积到最为饱满的状态)时,再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开启思路,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源于问题,但又高于问题,属于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的深度统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和点拨,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也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这种教学方法为“问题链”教学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
(三)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苏联马赫穆托夫提出了问题教学理论,系统阐述了作为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新结构的问题教学过程。他认为,问题教学具有批判性、建构性、发展性特征,是多种功能的统一。批判性功能在于: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学会观察知识,并主动投入到知识探索和实践研究中,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建构性功能在于: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建构者,教师在问题的批判与建构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发展性功能在于:在教学中要兼顾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只有两者同时融入其中才真正彰显出教育的价值。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提升问题意识,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造力、获取新知识。这种教学思想促进了“问题链”教学法的产生。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重要价值
(一)促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打造“金课”
内涵式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成为很多学校关心的问题,而要想达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提升课程质量,要“消灭水课”“打造金课”。金课建设需要教师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造性和挑战性,在教学内容上凝练升华,在教学方法上着力改进。“问题链”教学法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引擎”,通过对问题的聚焦和学生思想的引领来设计教学流程,通过重难点问题的攻坚提升教学内容的含金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具有现实性作用。
当前各院校全面推进思政教学,构建了课程思政大体系,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参差不齐,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思考不深入、对思政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导致思政教育“乱象丛生”。以“问题链”为切入口,针对学生将要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困惑,从教材重难点、学生关注点着手,精心设计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层层思考和深度分析下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协调在一起,从而形成规范、完整、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同时,在“问题链”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提炼更为精准,这对于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打造金课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学习实效
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他们具有较强的发现欲和好奇心,但生活经历较为单一,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观察,耐心与定力不足。这导致课程思政教学中传统的长篇大论式教学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亟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问题链”教学法以问题为入口,引导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中体会知识的内涵、掌握知识的本质,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教学单元,既可以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思维链条断裂的现象,又可以解决学生跟不上听课节奏而苦恼的问题。同时,“问题链”教学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在链条式、纵向探索过程中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精彩片段化教学,并注重对片段教学的成果进行拓展,引发学生的争论和深度思考。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思维而言,“问题链”教学法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帮助学生提升思政学习实效的重要方法。
(三)构建和谐的课程思政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链,确保问题梯度的合理,既不可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过度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引发学生对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思考。而设计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全面思考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融合区间的过程,也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能够促使教师转变与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2]。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知识更新的过程。
总体来看,在课程思政“问题链”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分析、推演,还是知识归纳等都需要教师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问得出、问得妙、问得好,才可以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活。而学生也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思考,确保逻辑层层递进、问题的解答缓缓推进。因此课程思政“问题链”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问题链”视角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质量的策略
(一)整合聚能
1.构建“问题链”资源库
将思政知识嵌入专业课程中,构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框架,帮助学生开展系统的学习活动。在“问题链”视角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构建连续性、探索性较强的问题,问题的创建既要围绕学习目标、依据课本内容、体现逻辑关系,又要富于时代特色、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兼顾学情实际[3],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度思考和探索的目的。为了提升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构建“问题链”资源库,为教师们思考问题、设计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以学科为单位,针对不同的学科构建课程思政教育“问题链”资源库,并利用共享系统将各学科“问题链”资源库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课程‘个性’与思政课程‘共性’”的协调。例如,针对财务专业而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构建“财务+思政”问题链资源库,并结合财务专业各门课程细分“基础会计+思政”问题链、“会计实务+思政”问题链、“经济法+思政”问题链等,就每个问题链设计教学案例、优秀教学方案等,便于教师们借鉴学习;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构建“工商管理+思政”问题链资源库,并结合专业科目细分“商业伦理+思政”问题链资源库、“商务统计+思政”问题链资源库、“管理学原理+思政”问题链资源库等。同时,在院校层面构建共享系统,将各专业问题链资源库衔接起来,形成整体性课程思政“问题链”资源库。一方面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链对思政知识与专业教学知识进行透彻分析,设计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共享系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思维碰撞、深度交流激发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深度挖掘等,以取得教学活动的增值效果。
2.搭建学习平台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开展思政教学、全方位渗透思政知识的大环境。“问题链”视角下,要想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就需要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推向纵深化。通过构建“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渠道,形成自主探索、主动思考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具体可以构建以跨区域为基础的院校级联盟类“‘问题链’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对区域内各大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统筹协调,针对每一门专业课形成多个纵向联通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与思考,各院校学生可以通过注册账号的方式登陆学习。同时,在区域院校中构建“问题链”课程思政学习平台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负责平台日常运行、维护,并做好平台资源的更新、汇聚等,突破院校与院校之间的物理距离,将各类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集聚到平台中,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科目设置“问题链”学习模块,形成包括财务“问题链”、营销“问题链”、工商管理“问题链”、计算机信息基础“问题链”等在内的“问题链”学习系统。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内部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共用,而且还可以促进优秀“问题链”的传播,提升学生参与“问题链”学习的成效。
3.整合优秀案例
为提升“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实效,高校应当构建“问题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并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分享于校园网、教师研讨平台等。一方面,从各院系、各专业教师中搜集“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对教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进行综合考察,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将其分享于相关平台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们向优秀者学习,对自我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设定进步奖、创新奖等,在校园中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使“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得到全面推广。此外,还要打破学校的地域边界,积极与其他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就“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优秀作品进行互换,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作品共享,帮助教师们扩大眼界,吸收更多的“问题链”设计方法,不断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量体设计
“问题链”视角下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个性需求设计“问题链”,站在全局上规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与品质。
1.在讨论中深化理念
思政教育往往具有“普遍性”特征,很多内容相互连通,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研讨活动深化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并从更多层面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问题转化方法[4],以使各门课程“问题链”的设计更协调、更能精准匹配不同学生特点。高校可以每月组织各科目教师开展一次系统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在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拓展课程教学的“问题链”。同时,学校还要引导思政专业教师参与研讨过程,更专业地分析思政教育的内容,促进各项思政教学元素的贯通。
2.在实践中多点结合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为例,为更好地实现把握课程特点、符合学生个性、结合时事热点的设计,在“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挖掘该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爱护设备和检测仪器的习惯;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等。其次,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链”。例如,针对教材中的“狄利克雷条件”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由傅里叶提出的“一个周期信号可以用正弦级数的形式表示”的观点,随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非周期的呢?”继而引出人物狄利克雷,并建立著名的“傅里叶变换”和“狄利克雷条件”之间的链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狄利克雷的了解程度?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讲述狄利克雷个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向学生传递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最后,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分析—讨论辩论—优化结论—完成任务”的模式。
(三)反思出新
“问题链”视角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要注重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具体可以采用“观察+访谈”的反思总结方式,每周开展一次系统的总结活动。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问题分析的积极性、讨论热情以及从问题中获取到的思政知识等,对“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进行记录,形成详细的记录表。另一方面,每周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教材重难点、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5],并及时分析是否通过“问题链”教学提升了学习深度,有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水平的共同提高,形成访谈数据表。最后将观察记录表与访谈数据表相融合,进行一次系统的汇总,从中发现“问题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改进。
结语
“问题链”教学的开展,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打破了过去课程思政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全面探索,促进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深度衔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重视“问题链”教学思想的运用,以问题为核心串联各项知识,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问题链”思想是一种启发式、实践性教育思想,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响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时代趋势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