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策略
2024-04-25龚会妹
龚会妹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前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培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核心素养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其中就包括幼儿园教师[2]。2018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3]。然而,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非专业教师多、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困境,成为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的阻碍[4]。因此分析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并提出针对性培养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一、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又称为关键素养或者必要素养,是指最根本且关键的素养[5]。在卓越课程理论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研究得到了新关注。周秋珠认为,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注重动态性和个体性,具体指在工作环境中个体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群体合作条件下幼儿园教师对个体知识的运用和反思[6]。李珊泽认为,卓越幼儿园教师指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优秀的部分,实践智慧是其最基础的要求[7]。相较于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受到其地理位置、资源分配及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而表现得更为丰富。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具备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还要兼顾“乡村”这一特殊出发点和立足点。根据文献查阅,目前较少学者对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进行研究。部分学者提出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完成乡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和促进乡村幼儿核心素养发展,具体包括与乡村密切相关的能力素养、知识素养以及情感素养[8]。有学者提出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包括融合教育素养、信息素养、情感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四个方面[9]。综合上述观点,结合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乡村性”和“卓越性”,笔者认为,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内涵注重乡村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和乡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体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定的乡土情感素养。乡土情感素养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坚守乡村学前教育岗位和成功走向卓越的内在动力。浓厚的乡土情感素养使得他们热爱乡村学前教育,坚定乡村幼儿教育事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探索乡村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
第二,丰富的乡村地方性知识。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对地方性知识的了解与应用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核心体现。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是其了解乡村学前儿童、开展乡村学前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三,突出的乡村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突出的乡村学前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能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熟练设计并实施乡村幼儿教育活动,其中最关键的是乡土学前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素养,该素养是提升乡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乡村幼儿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
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维度为基础,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乡村教师发展文件政策为导向,针对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性、特殊性、灵活性、内生性的特点提出卓越乡村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构成的三个维度。
1.坚定扎根乡土学前教育的情感素养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态度及反应[10]。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忠于乡村学前教育的信念、服务乡村学前教育的行为都是在情感素养的推动下产生和坚持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村学前教育职业信念素养和乡土情感素养。
乡村学前教育职业信念素养是推动乡村幼儿园教师坚守乡村学前教育岗位,坚决服务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内部推动力。乡村最美教育者的身影随处可见:“绽放在山区的城市花朵——孙影”“不放弃就有希望,再苦我也能忍受——任影”“百个孩子的最美‘妈妈’——张桂梅”……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要以他们为榜样,朝着热爱幼教事业、扎根乡村学前教育的方向努力奋斗。
乡土情感指教师对乡土的热爱、认同与想念,“倘若人类没有情感能力,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将不复存在。”[11]深厚的乡土情感是助力乡村幼儿园教师热衷乡村幼教事业、热爱乡土生活的催化剂。当地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生活状态、热情的待客之道等使得乡村幼儿园教师对当地乡土产生认同感、责任感,进而坚定其服务乡村幼教事业的信念。
2.助力乡村发展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智力资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掌握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游戏和活动的重要保障。包括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地方性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保育知识和教育知识两个方面。“保”即保护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教”即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基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12]。在师范生阶段学习的理论课程是幼儿园教师从事学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应以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为基石,在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促进幼儿的身心良好发展。
跨学科知识要求卓越幼儿园教师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如科学、历史学、天文学、海洋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学前阶段幼儿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产生想要了解的原始冲动,好奇心的满足有助于幼儿塑造良好个性。在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向教师提出各种疑问,如,“蚂蚁有几只脚?高铁为什么跑得那么快?人为什么要吃饭、喝水、睡觉”等问题。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高教学质量,对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知识拥有的广博性、层次性、向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性知识一般指了解当地文化,熟知本土特色,融入当地生活所需的知识。在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乡村幼儿园教师以当地文化和特色为视角,以当地独有的环境为条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接受、易理解的形象知识,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3.促进乡村教育改革的能力素养
幼儿园教师能力素养是指教师在计划、组织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技能以及潜在的能力。本研究中的能力素养主要指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在乡村幼儿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乡村学前教学实践能力、乡村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及教育交往能力。
首先,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乡村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其中,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为重中之重,即要兼顾“乡村本土性特色”,建构出适应性、本土性、特色性的乡土课程,而非固化于“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乡土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正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创新性和乡土性的有机融合与动态结合的表现,就像浙江的安吉游戏、北京胡同的四环课程,活动设计需考虑地方特色和可利用资源。如四川竹林较多,幼儿对竹子也较为熟悉,教师可开展有关竹子的主题活动。再者,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可考虑从当地民族服饰、特色节日等角度出发,兼顾教育与文化的动态双向发展。同时,有意识地对乡土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宏观的把控和微观的调控,是提升乡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乡村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作为丰富教育理论基础,改革教育实践的关键能力,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应掌握的重要素养。目前,大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存在学历不高、非学前专业人员较多的困境,缺乏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同时,乡村幼儿园对教师科学研究能力重视度不高、科研设施不齐全、奖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乡村幼儿园教师科研水平较低[13]。因此,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作为领航者,应培养和加强其教育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
最后,交往能力是促进人与人关系的重要途径。教育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有效处理教育系统内外关系的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提升家园共育、社园合作的重要保障。在幼儿园中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正确处理好与幼儿园、幼儿、幼儿家长等教育主体的关系[14]。良好的教育交往能力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素养之一。
乡村性知识素养、乡村性教学能力素养、乡村情感素养这三种素养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唤起教育灵魂,强化乡土教育情怀
乡土教育情怀是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最高价值取向,是乡村教师能否“往其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支撑[15]。因此,全面培养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唤起其教育灵魂,强化其乡土教育情怀。
第一,通过政策制度优化,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安全感。政府应优化乡村教师政策与制度,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留在农村提供一定保障。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岗位津贴,提高收入,保障生活质量;关注乡村幼儿园教师住房问题,增建就近住房,减少乡村幼儿园教师租房贵、租房远的问题;增设乡村幼儿园教师职称名额,设置恰当评选标准,提升乡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安全感[16]。第二,增强乡村社会与乡村幼儿园的联系,提升乡村幼儿园教师认同感。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应科学引导乡村幼儿园教师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场域,积极参与乡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了解村落文化,感受村民品行,从而形成乡村认同感,进而产生热爱乡村等情感[17]。另一方面,乡村中的村民和工作人员要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给予支持、鼓励与认可,积极正向的评价是乡村幼儿园教师形成乡村认同感的重要推力。第三,个人品质凝练,激发乡村幼儿园教师责任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进行高层次的成长需要。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住所、工资等基本生存得到保障,才会寻找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当得到乡村社会的认同,寻找到职业价值后,乡村幼儿园教师便会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学前教育事业[18]。因此,强化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教育责任感,激发其乡土教育内在动力,坚定其扎根乡村的信念,才是支撑乡村幼儿园教师自觉奉献于乡村幼教事业的力量源泉。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知识素养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多样性与层次性都在不断更新。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作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引航者、领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学而不已,阖棺而止。首先,从幼儿园教师自身来说,应加强自主教育,主动学习,做到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在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幼儿园教师应善于利用现代化资源,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了解国内外有关乡村学前教育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学前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做好学习规划,广泛阅读,除了学前领域书籍,还要博览群书,了解跨学科知识,做到学富五车。其次,从幼儿园出发,园所的支持是幼儿园教师成长的关键力量。园长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深入了解乡村地方性知识开展相应培训。幼儿园应注重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如:创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乡村幼儿园教师学习资源和学习形式;为乡村幼儿园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学习和借鉴其他园所的亮点,推进乡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奖励机制,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质量,形成内部有效竞争,促进良性循环。
3.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助推乡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综合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体系和培养路径发现。目前,乡村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城镇幼儿园教师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育实践等环节并无明显差异。乔晖认为,乡村教师队伍质的提升,要从职前开始,重视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专业训练,通过乡村实践,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19]。
第一,清晰认识“培养的是什么人”,即培养的人是服务于乡村学前教育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乡村幼儿全面发展的乡村幼儿园教师,而非城镇教师。第二,注重增设乡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表现出普适性和广泛性,没有特别针对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安排,故而大部分师范生到乡村园所就业时表现出陌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做起的窘境。因此,可以增加与乡村幼儿教育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乡村留守儿童发展与教育、乡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乡村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20]。第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2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职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教学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利用中国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平台,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课程融合,推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效度。为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评价提供更多可能性。
4.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课程学家斯滕豪斯曾说:“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最终有利于提高乡村幼儿教育质量。
教育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幼儿园教师应注重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现专业的自我发展。首先,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在深刻学习和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等理论基础之上,再结合教育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具体来说: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学习有关知识,加深理论理解;积极参加科研培训,拓宽科研视野;学习信息化科研方法,保证资料的有效收集和科学分析;广泛阅读文献并尝试写作,提升科研成果表述质量。其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也是提升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5.立足乡土视野,增强乡土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乡村儿童而言,村落是他们出生、成长的大环境。村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农村儿童衣食住行的特征,村落的人文环境形成了乡村儿童言行举止的特点[22]。乡村学前儿童生活于村落,同样,乡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离不开村落的空间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和时间生态[22]。
首先,乡村幼儿园教师要加强乡土课程开发的意识。在乡村生活的过程中,多多参与当地活动,感受当地风俗,融入当地生活,善于观察当地环境、文化、气候等,寻找适合于幼儿教育的一切资源,并加以设计,最终形成本土化课程体系。其次,善于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23]乡村纯天然的环境为乡村幼儿的学习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条件,乡村幼儿园教师应多带幼儿去户外,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丰富幼儿的认知世界。如农村常见的菜地,通过对菜地的观察,进行对菜地中土壤、种子、蔬菜、蚯蚓等多个主体的主题课程开发,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以“扎根式”教育内容取代“去根式”教育内容[24—25]。总之,乡村卓越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用幼儿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