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路径研究
2024-04-25胡春茵
胡春茵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库。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蕴藏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并将其融入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中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要注意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声乐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在完善声乐教学结构、丰富声乐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同时,提炼并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进文化自信。
1 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的沃土。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将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紧密结合,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并承载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1.1 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美学,其音乐理念和审美价值与西方音乐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状态、风俗与信仰。将传统音乐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更好地认识理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连结民族、凝聚国家的情感纽带。推动群体成员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音乐作为文化审美的重要艺术呈现形式,是展现、承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媒介之一[2]。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型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紧密融入高校声乐教学,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提升其文化自豪感、文化归属感。
1.3 利于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视技巧培养而忽视体系构建的问题。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有益尝试。在推动传统音乐文化深度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理念进行完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引导教师搭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构建个性化、民族化、特色突出的声乐教学体系,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助力高校声乐教育长期稳定发展。
2 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路径
推动传统音乐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可以尝试从优化课程设置、科学选择素材、增强教学互动、运用新媒体技术等七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2.1 合理优化声乐课程设置
第一,加强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优化声乐课程设置,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加强顶层设计,保障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结合教学改革目标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对传统音乐文化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成果评估等环节进行管理[3]。
第二,完善声乐课程的总体结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西方、轻本土”的现象,与传统音乐有关的内容在课程中所占比重偏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在课程总体规划中,适当提高传统音乐的授课内容、授课课时,从基础架构着手,推动高校声乐教学实现中西并重、多元发展。
第三,丰富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起步较晚,培养体系亟待完善。高校要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传统音乐的乐理研究、文化传承、培养路径进行细致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传统音乐文化范畴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规划,提升教学质量。
2.2 科学选择声乐教学素材
高校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善于整合、利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内容多元、内涵丰富等特征,是高校声乐教学宝贵的资源库。为推动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必须注重声乐教学素材的选择。
第一,兼顾教学素材的时代感与实用性。在传统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材版本、教学进度、学生素质等因素,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声乐教学素材,使大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吸收教学内容。同时,要选择兼顾时代感以及实用性的教学素材,保证教学素材的适宜性及针对性。
第二,兼顾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声乐特点。教师在选择传统音乐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贯彻“有求于传统、有取于现代”的原则,既保留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又结合现代声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自创一些教学素材,将传统唱腔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
第三,兼顾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情感价值。传统音乐融入大量的历史及时代印记,附有极强的情感价值。以民歌为例,作为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其曲风和歌词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教师在选择相关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美学价值,使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人文底蕴。例如,如果选择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教学素材,在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不但要引领学生欣赏陕北信天游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还需要着重介绍其反映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历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
2.3 增加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为使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教师需要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授课方式,采取更为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
第一,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音乐文化的讲解及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拓展知识的输出范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4]。
第二,增强学生与传统文化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高校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有关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邀请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表演艺术家走进课堂,通过与民间艺术工作者的面对面交流,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围绕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校可以结合课程的开展,组织传统音乐汇报表演、传统音乐文化主题交流等活动,将大学生置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中,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2.4 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
在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现我国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的传统音乐,使传统音乐文化以更为生动、立体的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营造出传统音乐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音乐丰富的情感张力以及艺术魅力。以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影音设备,展现其富有江南韵味的曲调、优美隽永的旋律;还可通过剪辑音频,对比展现民国百代唱片版《白莲花》、歌剧图兰朵版《茉莉花》、奥运“北京八分钟”版《茉莉花》等的演绎方式,在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生生不息、跨越国界的非凡魅力。
2.5 完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素养、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研究与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田野调查、采风学习,并通过接受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使教师深入地了解传统音乐艺术的演唱、演奏技巧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师资结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专业的音乐院校,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理论能力、知识结构多建立在西方音乐体系的基础上。为此,应完善师资结构,聘请传统音乐文化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表演艺术家以专职或兼职的方式进入课堂,补齐传统音乐文化教师存在的短板。
2.6 引导学生开展传统音乐文化创作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传统音乐文化创作活动,增强师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体验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作中的灵感来源,越来越多的“国风音乐”涌现出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围绕传统音乐的旋律、乐器进行选曲和编曲,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依托音乐教学中的创作实践,提高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5]。
2.7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高校可以将地方传统音乐的发掘与保护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系。例如,沈阳音乐学院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走访、采风等方式,对辽宁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二人转、辽剧、海城喇叭戏、凌源影调戏、铁岭秧歌戏演出团体进行调研,对各地传统音乐的历史沿革、基本特征、音乐形态、演唱特点开展专业化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主动开展以科研为核心的自主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传统音乐教学探索,开发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增强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建立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优势。
3 结语
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对提升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科学编写教学素材、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等方式,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