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2024-04-25童红梅程亚青郭敏柴连明李多福武洋
童红梅 程亚青 郭敏 柴连明 李多福 武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是生物与人文交叉的学科,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是“人”,工作的内容是人的生命健康,育人更是医学院校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2]。课程思政教育是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课程的新教育形式,可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互相结合、互相协调,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多年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的教育功能,对实现医学院校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政形式生硬植入 在医学专业课思政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内容难以融入思政元素,简单采用课前5 分钟专门进行时事政策宣讲,使思政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割裂于教学过程。生硬开展课程思政,难以达到思政引领的教育作用,还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逆反。
1.2 思政理念重教轻育 在课程思政教育兴起的形势下,聘请名家讲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教学应用并无大的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仍以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为主,依然是重教轻育的现状。
1.3 思政元素一概而论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蕴含着不同的思政元素,不可一概而论。在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着对课程思政理解狭隘问题,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授课中加入红色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模范典型事例等内容,未对具体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充分的挖掘,既打乱了专业课的内容体系,又不能很好贴近专业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
1.4 思政功能局限单一 在当今社会利益分化、多元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各种外部因素会影响学生原本尚未形成的内在绝对的、普遍的价值标准。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信息,但是信息的权威性、知识的深入性有待考证,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学生的政治意识。学生实用主义学习取向日盛,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公共课学习、重视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进步和价值观提升,这使得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潜在育人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
2.1 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传递价值取向、精神情怀、职业素养,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4]。明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就能有效地解决思政形式的生硬植入问题,不再割裂思与政。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要基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与素质要求及医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医风、医者精神为课程思政教育主线,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承载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有机融合。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2.2 追求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 “人”是医学教育内源的价值追求。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演进,人们对医学基本属性的认知又重新回归到社会和心理上来,医学的科学属性从自然科学转变成了“人学”[5]。医学专业课教育不仅需要重新认知医学,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要解决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重教轻育的问题,不仅是要培养出色的“操刀手”,更需要树立敬畏生命、医者仁心、立足病人、尚德精术的价值取向,对生命、患者、责任、能力的人文认知过程将贯穿于医学专业课教育的始终,这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与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课程思政的灵魂所在。让学生逐渐形成全心服务病患、尊重患者人格权利、遵守职业操守、仁爱文明的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奋发进取、探究创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实现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自然融合、有机统一。
2.3 挖掘课程思政的多元化途径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人的观念转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要坚持“感性的人的活动”,即要从复杂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并理解人的本质。这一思想落实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就是要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设置中,形成系统的医学教育活动[6]。从这一认知出发,医学所有学科和专业都可以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比如,通过提升教学团队的思政教育能力,完善课程标准,细化课堂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库,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举措,将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及时代意义融入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2.4 探索课程思政的潜在育人功能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程思政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思政形式的有效植入、思政理念的彻底转变、思政效果的充分体现均需要教师去探索实践,通过对专业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人文关怀的凝炼与提炼,给予学生基于学科专业认同基础上的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通过实践教学、科研活动中自身行为形成医者仁心的人格魅力的良好感召力,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潜在思政教育功效[7],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政治敏锐性。
3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春风化雨,融盐入水”的原则,把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课改途径和实践依托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培养尚德精术的医学人才,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探索。
3.1 敬畏生命 中国传统医德的最经典表述是“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8]。传统医德强调“医”作为“术与道”的统一,要求从医者在职业活动中充满仁爱之心,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行为上重义轻利,在情感上感同身受。当代中国医学生誓言,第一句就点明医者职业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在生命科学馆参观实践教育,通过对大体标本、塑化标本、正常器官标本、病变标本、畸胎标本的认识,真实感受健康鲜活生命的美好。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医院ICU 病房参观活动,旨在了解重症患者的生命状态与痛苦,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通过细胞的观察,教育学生从生命结构组成的本质认识生物体。细胞是构成生物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全都是由细胞构成,故生命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平等意识。在《人体解剖学》第一节课举行“医路前行,向您致敬”的“大体老师”哀悼仪式,课前师生默哀三分钟,向大体老师敬献鲜花,引导学生用心灵尊敬眼前的整体或者离体的“大体老师”,培养学生养成尊重遗体捐献者的意识。在药理学实验中,供试的小白鼠、兔子常常是需要活体注射药物进行观察,教育学生严格按实验规程快速完成操作,实验结束后该处死的动物采用动物痛苦最小的方法尽快处死,以减少动物的挣扎和痛苦。在病理生理学实验中需要手术时,要对动物实施麻醉,减少疼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规范示教教育学生要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
3.2 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9]。应当将大医精诚的医者誓言转化为生动实例融入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方向开展案例教学。例如在《妇产科学》续论中可引入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她曾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是关爱。”在《护理学》绪论中引入中国的“南丁格尔”黎秀芳,全家人都定居国外,只身一人在大西北从事着平凡的护理事业的事迹。两位医学专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为了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3.3 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从人性出发,在医疗过程中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说过:“我们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位病人,但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位病人。”患者会将自己的感受、痛苦和问题向医生和盘托出,不管你的年龄、性别、经验、阅历、能力如何,他的叙述本身就是在寻求答案,而你却是他能够,甚至是唯一能够进行倾诉进而让他释然的人[10]。所以,无论患者的故事多么私密,多么令人尴尬,甚至难以置信,作为医生的你都应该认真、严肃地听取、接受,并给予尽可能的解答和帮助,体现人文关怀。在妇产科检查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的遮挡,产妇在待产中给予耐心的解释,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紧张情绪。在儿科护理操作中应注意用语言配合操作,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以减轻哭闹,安抚情绪。
3.4 奉献担当 救死扶伤是医者永恒的责任担当,面对患者,医生应该牢记竭尽全力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例如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引入2020年初春新冠病毒传播,为了救助患者,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天使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感染科的医生和护士们站在了危险与考验的最前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急救医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收治被路人或陌生人送来的需要手术的患者,没有亲人陪同、没有家属签字,存在手术风险,但需要急救,做与不做,这是对医生责任担当的考验,作为医生应当毫不犹豫地实施救治,因为生命高于一切,这就是医生的选择和责任[11]。在《解剖学》动物心脏的解剖与观察实验中,通过对心脏的解剖让学生在了解心脏结构的同时,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夜以继日从不停歇为肌体供养和输氧的心脏,以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转,大家也应该像心脏一样为了生命而努力工作。
3.5 潜心专业 潜心专业、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勤奋工作是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态度。根据课程内容讲授的进度,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科学家小故事和典型病例写进课程教案,使学生能够对现阶段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消化。例如在《中药鉴定学》中关于黄花蒿与青蒿的鉴定内容中,可引入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本土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在疟原虫对奎宁产生耐药性,人类面临无药可用的严峻形势下,通过3 年半的持续研究,终于在第191 号中成功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执着于千百次实验,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3.6 严谨作风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外科鼻祖裘法祖的“裘氏刀法”[12],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患者的创伤。“裘氏刀法”的精髓,就是对患者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正确掌握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手术中要精雕细酌、一丝不苟,既纠正病变,又爱护机体组织,就要苦练外科基本功,做到动作细腻轻巧,解剖层次分明。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解剖学知识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影像资料详细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并发症积极果断处理。例如清宫手术与医疗操作水平和责任心密切相关,孕期子宫变得愈来愈软,手术时穿破子宫的机会自然也会增多,如果刮得太粗鲁,导致子宫颈或内膜受伤、发炎,就有可能产生术后的子宫颈或内膜粘连,引起不孕不育。如果手术施行不完全,少量胚胎组织残留于子宫内,可能影响子宫收缩而造成持续出血或造成粘连、感染等情况。故只有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手法才能做到既全部清除胚胎组织,又使被手术者正常的生育能力不受影响。
通过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相互融合,构建从“教”走向“育”的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最终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相呼应、相互促进、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