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融入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
2024-04-24魏国建刘拓李婷婷
■魏国建,刘拓,李婷婷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的比较常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该专业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旅游技能人才,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新形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各种素质的提升,其中财经素养就是旅游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财经素养是人们通过处理经济信息,合理进行财务规划、财富积累、资金使用等金融决策的能力,是处理财经问题,维系个体生存、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1]。2018 年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制定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该框架认为要从五个维度,即“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来培养大学生的财经素养。其中每一个维度又包括若干内容。大学生通过掌握财经素养知识,获取财经素养方法与技能,最终形成财经素养观念与态度。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财经素养才能对经济问题做出科学有效的财经决策,为个人幸福、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简要回顾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探讨高职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的文献并不多。韩保明[2]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财经素养培养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的财经知识,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提升学生财经风险防范意识等财经素养培养策略。刘莹[3]提出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五创新”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莫震玺[4]提出构建融通财经素养教育与社团活动校园商圈生态链、优化社团发展环境、提升教师财经素养、丰富财经素养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呈现形式等举措。周涛等人[5]从教育主体、循环过程、教育目标等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将财经素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主体—二循环—三目标”模式建议,为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农小婵[6]认为高职学生财经素养集中体现在创造财富意识、消费意识、理财能力和风险控制意识等方面,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的目标、方向更是具有直接的影响。凌霞和翟海茵[7]认为财经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之一,学生财经素养养成路径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快高职院校财经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对接、协同育人,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组建热爱财经素养培育的教师团队等。梁原[8]认为学生社团的模拟性“双创”项目和真实性“双创”项目是实施“双创”教育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的平台,利用这两个平台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和财经素养。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针对高职院校财经素养教育的研究仍然比较宏观,缺少基于某个具体专业的微观研究。高职专业多且差异大,只有基于具体专业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微观研究才能将财务素养教育落地,才能将财经素养教育推向深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导游、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数字营销、前台接待、餐饮服务或者其他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或多或少与资金打交道,比如导游出行前的借款,带团过程中与酒店、旅游景点的资金结算,出团后的报账等等。只有培养既精通旅游知识又掌握一定财经知识,具备一定财经素养的学生,才更符合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融入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为旅游管理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革新、培育合格人才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提供思路。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财经素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经素养教育课程定位、财务素养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
(一)财经素养教育课程定位
财经素养教育类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专业课,具有逻辑性、连续性、系统性等特点。一般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设置财经类先修课程,才能开设后续课程。例如,“财务管理”课程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该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逻辑和理性思维能力,并需要将“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关联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旅游企业现实情况来讲授具体的财务问题,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定位并不清晰,没有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紧密结合起来,甚至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区分开来。旅游管理专业要明确财经素养课程定位不是培养专门的财经类人才,而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财经素养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财经素养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财经素养教育首先要设置财经素养相关课程。根据《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中考查财经素养的五个维度,本文认为“收入与消费”维度可以设置“经济学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课程;“储蓄与投资”维度可以设置“金融学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基础”课程;“风险与保险”维度同样可以设置“金融学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基础”课程;“制度与环境”可知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管理学基础”课程;“财富与人生”可以设置“个人理财”课程、“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有些课程可以兼具几个维度的财经素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当中与财经素养教育有关系的课程只有“旅游政策与法规”。该课程是法规课,属于“制度与环境”维度的课程。另外“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两门课程虽然开设了财务管理基础模块,但是内容偏少且不系统。该专业课程体系缺失了相应的财经素养课程。这种现状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要求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匹配,因此亟需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融入更多的财经素养课程或模块。
(三)财务素养师资队伍
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财经素养教师队伍。从课程设计再到教学实施,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从现实情况来看,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存在失衡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财经知识背景的教师。没有良好师资队伍很难支撑起财务素养课程的教学,学源结构失衡必然会导致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如前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中很少开设财务素养课程。虽然像“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有财务管理模块,但鉴于师资没有财务背景知识,导致财务管理模块面临略讲或者不讲的窘境。旅游管理专业也试图从学校财经类专业借调教师来讲授相关课程,但由于财经类专业教师没有旅游专业背景,不能跟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讲课重心偏“财务”。因此,匮乏的财务素养教师队伍也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适应,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实现师资共建共享。
(四)财经素养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如前所述,因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缺乏财经知识背景的教师,因此在涉及有财经素养知识的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这种方法会导致教师“独唱”和学生“睡觉”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课程设置问题;其二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因没有开设前序的财经类课程,而后续课程又开设了财务管理模块,同时财务管理模块是一个相对较难的知识融合体,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财经知识。由于课程体现中并没有设置前序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外加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主观认为财经类知识与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关系,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旅游管理专业还缺乏必要的财经类课程实训设备和软件,教师无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相对单调的教学方法成为制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
(五)财经素养教学资源
当前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经素养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按照财经素养教育的五个评价维度,涉及到的课程有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金融学基础、个人理财、财务管理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课程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抽取其中的核心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开发,以便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财经素养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最关键和最有效果的形式就是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虽然市场上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经类课程,比如《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但是这类教材仍然脱胎于传统的财会类教材,这类教材只是把文中的某些表述,如“某企业”改成了“某旅游企业”。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适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财经类软件、案例、视频、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相当匮乏。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融入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融入财经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课程定位问题,才能理清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意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财经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以“加几门课程”之名进行,更不是财经知识的简单获得,它需要通过课程内涵的形式进行真实体验,通过真真切切的生动案例予以彰显。学校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财经素养教育现实路径,对提高学生财经素养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极为重要。因此,要科学认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财经素养课程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中融入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加几门课程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财经人员,而是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财经素养意识,具备利用财经素养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财经素养类课程非常匮乏,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重新设计。本文认为可以尝试开设7 门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或模块,这7 门课程或模块分别是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个人理财、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管理基础。这7 门课程或模块培养的财经素养类型分别对应于经济素养、会计素养、管理素养、金融素养、理财素养、法规素养和财务素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财经素养教育体系。其名称、类型及具体培养目标见附表1。
附表1 财经素养课程(模块)、类型和培养目标表
以上课程(模块)可以独立设置,亦可以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之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学校、二级学院和专业发展情况设置适合契合实际的“在地化”财经素养课程。
(三)优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关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财经知识背景教师非常少。学校可以统筹调配师资,合理安排财经专类教师任教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财经类专业教师财经知识扎实,但是缺乏旅游业从业经验,不能紧密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授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财经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发展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产业作为自己专业知识的载体开展教学和科研,比如制造业财务、旅游业财务、农业财务、金融财务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财经类专业教师要积极配合、相互学习,最终实现专业教学的资源共享和师资共享。这样不但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财经素养课程由谁来上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财经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教学和科研更加聚焦,满足财经素养教育的需求,契合学校专业发展,更好实现产教融合。
(四)优化教学方法
财经素养类课程具有理论多、逻辑性强、计算量大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效果不理想。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暗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财经素养类课程教学中时常出现学生“趴桌子”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的“进入”课堂,师生共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旅游行业中典型案例挖掘财经素养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时刻把握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案例载体,不搞“填鸭式”灌输,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出发,让学生融入课堂。如果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一锅“汤”,那么财经素养知识就像一把“盐”,财经素养教育要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教师重点在于把握好度,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让“汤”变得更加美味可口,让学生变得更加乐于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教学资源
课程是实现财经素养教育的载体,教学资源是课程的具体形式。开发各种形式的财经素养教育教学资源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材是传统但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市场上《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教材非常丰富,但是缺少针对旅游企业编撰的财经素养系列教材。因此,需要在正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各财经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企业发展形势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传统教材为基础编写融入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财经素养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将旅游企业发展动态和旅游的财经成果体现于教材中,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旅游实际业务相联系,呈现全新的编写风格。收集旅游行业典型案例,拍摄颗粒化知识小微课,完善财经素养知识案例库。加强产教融合,拓展校外教学资源,聘请旅游行业精英、财经从业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在旅游管理中运用财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