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德育融合研究
2024-04-24李豪森
李豪森
(博白县文地中学,广西 玉林 537609)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代高中教学须恪守与践行的核心教育方针。在明晰当前我国高中教学改革方向与思路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渗透。文章以最大化高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为锚点,从简单梳理化学学科德育内容入手,对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展开论述。
一、高中化学德育内容梳理——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高中化学教师而言,德育资源是影响高中化学学科整体育人水平、制约德育融合渗透水准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规避因德育资源不足而引发的育人低效问题,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研究与组织协调作用,将内隐于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挖掘出来。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高中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极为丰富且多元,既有指向学生正确三观树立、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道德行为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又有导向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环保教育资源、绿色化学教育资源、科学态度与责任教育资源以及职业精神品格教育资源。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主要依托,开展化学课程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工作时,须坚持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育人定位导向,紧密围绕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渗透德育、融入德育。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的主要德育资源可归理为三类:第一,指向学生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精神形成的德育内容;第二,侧重学生资源节约意识、绿色化学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德育内容;第三,导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德育内容。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般情况下,可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结构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三个模块。本文以此为支点,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方法展开结合典型课例的分析论述。
(一)创设理论教学情境升华感悟,在感悟中端正科学态度
理论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模块,是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发展化学学习能力所需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基于理论教学基础性、综合性、抽象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通过构筑形象立体教学情境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树立的德育资源融入其中,一来有效削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情绪与排斥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助力与催化下获得更为丰富的化学学习感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及精神。
例如,在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氧化还原反应》一课展开融合德育的化学教学实践时,高中化学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感悟与体会,使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并折服于化学家、科学家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进而树立端正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品格。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可从学生原有认知入手,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知识经验,分析氧化铜与碳、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反应的反应类型,完成表1 的填写。
表1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实质的分析
在学生自主完成上述表格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在以上两个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与物质所发生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让学生在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温故知新,把握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进而自主完成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构。
其次,待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电子的转移及其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图1)后,高中化学教师可顺势向学生提问:“我们是在已知的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认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其与其他四种常见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联的。那么,对于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科学家而言,是经历了怎样的一个从‘〇’到‘一’、从无到有的科学研究过程呢?与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有关的化学家,你们知道哪些?”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生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发展过程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图1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关系
最后,高中化学教师便可立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氧化学说的故事、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提出化合价概念的过程、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的科学史实等内容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渗透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以图表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历程,使其在深刻感悟与体会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与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在了解化学理论知识、基本化学概念的过程中主动留意它们的发展,进而形成从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视角上认识物质组成及变化的正确化学观念,达到化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态度品格的并举发展。
(二)完善实验教学形式增强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环保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展开融合德育的课程教学实践时,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教学育人价值及作用的深入开发,通过增强学生化学学习体验的方式,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与绿色发展观嵌入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过程的始终,从而在有效革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形式,促进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理念落地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展开绿色化学实验活动,更为清醒与直接地感知科学选用化学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观念。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氮及其化合物》一课展开“测定雨水的pH 值”化学实验活动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当前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酸雨”为课题,为学生生成“测定雨水pH 值”“鉴别雨水是否为酸雨”“分析酸雨形成原因”“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危害”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与课题的驱动推进下合作完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用品的选用、化学实验活动的操作以及化学实验结论的总结,进而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稳步增强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有序提升。
高中化学教师可为学生呈现酸雨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结合图示与原有生活经验完成如下前置性学习任务:
【任务一】写出正常雨水与酸雨的pH 值。
【任务二】联系地理学科知识以及在搜索引擎中收集整理的与酸雨有关的信息资料填写表2。
表2 与“酸雨”有关的资料信息
【任务三】归纳梳理pH 计的校准与使用方法。
待学生以自主独立的形式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高中化学教师便可基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学习原则,划分实验小组,保证学习小组的动态性与科学性。
在化学实验小组成立后,高中化学教师便可围绕本次化学实验教学目的设置核心教学问题:“如何判断所测雨水是否为酸雨,是哪种类型的酸雨?”由此发散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在小组中紧密结合实验目的展开交流与探讨,进而在思维的碰撞与交互中协作完成化学实验方案(表3)的设计制作,自主开展化学实验活动。
表3 测定雨水的pH值实验方案设计
而在各实验小组根据自定义的化学实验方案完成化学实验活动与化学实验结论的整理归纳后,高中化学教师可引导各学习小组围绕“如何减轻酸雨的危害”展开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让学生立足化学实验经验与感悟,对客观存在于现实社会的酸雨问题提出有理有据、符合实际的治理建议与减轻措施。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在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化学实验结论总结的过程中切实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并充分强化化学实验能力,也会在鉴别酸雨类型、分析酸雨形成原因、研究治理酸雨措施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强化绿色化学观念、环境保护意识与节能减排理念,全面彰显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开发多元综合实践关联现实,在实践中养成健康习惯
综合实践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拓展模块,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与迁移创新能力的进阶发展起着深远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践活动综合性突出、覆盖面积大、包容度强的特点,将导向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的德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基本营养物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对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组成成分形成认识的基础上,从生活化学的角度,向学生提问:“如何吃得更健康?”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启发下自觉主动地展开“调查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实践活动,并结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为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饮食搭配方案,实现对已知化学知识与经验方法的迁移运用和学以致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正确认识有机化合物在食品中的作用,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爱惜粮食的优秀品质,其在为不同人群设计制作合理的饮食搭配方案时,也会对均衡饮食、健康饮食的必要性建立更为具象与深刻的认识,进而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