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弃耕演替时期土壤质量评价

2024-04-24乌云嘎郑佳华李邵宇邢佳庆赵天启乔荠瑢王占海赵萌莉

草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荒漠样地典型

乌云嘎,郑佳华,李邵宇,邢佳庆,赵天启,乔荠瑢,张 峰,张 彬,王占海,赵萌莉

(1.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3.呼伦贝尔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我国草地面积近4 亿hm2,占国土面积41.7%[1],其中,内蒙古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阴山北麓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和黄土高原的北部,面积6 ×104km2,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具有极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3-4]。内蒙古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对土地利用方式十分敏感。近50 年以来,在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开垦现象日渐严重,由此带来的环境恶化愈加强烈[5]。相关研究表明,草地开垦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6],植被类型减少[7],土壤性质劣化,甚至会改变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致使区域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8]。由于生态形势严峻,我国自1999 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旨在通过人工种植或自发恢复等方式,恢复植被和退化的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质量,进而达到生态治理最终目标[9-10]。近年来,弃耕演替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多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大多集中于高原[11-12]、森林生态系统[13-14],或者草甸草原[15-16],关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弃耕演替进行的研究则多集中于植物群落的变化[17-18]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19-20],有关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

土壤质量代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是确保空气和水安全的环境质量,提供营养,维护动物和人类安全的健康质量的综合体[21]。只有对所在区域土壤进行准确的质量评价,才能合理地评估土壤质量状况,从而对该地区土壤进行科学管理[22]。由于土壤系统的复杂性,无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本身,但可以通过测量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土壤质量[23]。Nadal-Romero等[24]在欧洲比利牛斯山脉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经过50 多年的弃耕后,弃耕地土壤质量与草甸草原没有显著差异。Turan 和Filiz[25]在土耳其半干旱地区的研究得出结论,弃耕10 年后土壤性质有所改善。关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在自发恢复下是否能够达到稳定的天然草地状态及其需要多长时间恢复鲜有报道。因此,探究弃耕地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明晰自发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为草原区弃耕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为了评价不同类型草原弃耕地土壤质量的恢复能力,本研究采用Walker 等[26]提出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弃耕演替,此方法代替传统的演替研究避免了需要在同一地点进行连续多年的直接观测,对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目的在于弄清弃耕演替过程中两种草地类型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如何变化,并计算两种草地类型弃耕地在不同弃耕年限下的土壤质量变化趋势,为弃耕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于2019 年在中国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进行,荒漠草原区弃耕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41°09′ N, 111°45′ E),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分别为250 mm 和1.6 ℃,弃耕前耕作物种及方式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vena sativa)、油菜(Brassica napus)轮作。荒漠草原的优势种为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土壤类型为淡栗钙土。

典型草原弃耕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南端阴山北麓东端(42°15′ N, 116°48′ E),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分别为385 mm 和1.6 ℃,弃耕前耕作物种及方式为小麦、燕麦、玉米(Zea mays)轮作。其优势种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土壤类型为砂质栗钙土。

1.2 试验设计

本研究通过走访、调查、查阅相关林业和草原局备案资料,分别选择地形一致,弃耕前耕作方式基本一致,土壤类型、质地与周边相邻的天然草地一致,而且自弃耕以来未受到任何干扰的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样地,选取同向、坡度一致的1999-2019年 (弃耕20 年,ab20)、2004-2019 年 (弃耕15 年,ab15)和2014-2019 年 (弃耕5 年,ab5)弃耕地和未弃耕的农田(农田,Farmland),并选择土壤类型相同的天然草地(天然草地,NG)作为对照,5 种处理,各4 次重复,各重复样地间距离小于5 km (图1)。

图1 样地点位图Figure 1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3 土壤取样及测定

1.3.1 土壤取样

2019 年8 月份分别在两个草地类型下3 个演替序列(5 年、15 年、20 年)及农田、天然草地进行采样。分别在每个处理内设置距离大约为5 km 的4 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中设置3 个100 m × 100 m的大样方,从中随机选取10 个1 m × 1 m 的样方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共1 200 个样方。这些取样点具有相同的地形以及土壤条件,可以代表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总体变化。各样方设置5 个取样点,采用内径为5 cm 的土钻对0-10 cm 土壤表层进行取样,为降低土壤异质性造成的误差,将5 个取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混合为1 个样品,共1 200 份土壤样品。此外,在每个100 m × 100 m 的样方中分别使用环刀(容积100 cm3,内径5.0 cm,高5.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其含水量及容重,共120 个环刀。

1.3.2 指标测定计算

将野外用环刀取回的土样在室内进行处理后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将环刀上、下盖取下,换上垫有滤纸的底盖后,称量此环刀加湿土质量;将装有湿土的环刀取去上盖使其带有网孔并垫有滤纸的一端向下放入平底盆中,注入并保持盆中水层的高度至环刀上沿为止,使其吸水12 h,水平取出,立即倒置,进行称量,记为A;将称量后的环刀,使带有网孔并垫有滤纸的一端向下放置在平底盘中12 h,取出称量,记为B;再将称量后的环刀继续放置在平底盘中,保持一昼夜,称重,记为C。结果计算:

式中:A为浸润12 h 后环刀 + 湿土重(g);B为平底盘中放置12 h 后的环刀 + 湿土重(g);C为平底盘中放置一昼夜后环刀 + 湿土重(g);W为环刀中的干土重(g);Wh为环刀重(g)。

土壤饱和导水率计算公式:

式 中:Ks 为 饱 和 导 水 率 (cm·s-1);Q为 流 量(mL);L为饱和土层厚度(cm);S为环刀横截面积(cm2);t为渗透过水量Q所需的时间(s);h为水层厚度(cm)。

利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取一定量新鲜土样放入铝盒称质量后,在105 ℃下连续烘干8 h 再称质量,计算土壤含水量。

式中:w为含水率(%);g0为铝盒质量(g);g1为铝盒 +湿土质量(g);g2为铝盒 + 烘干土样品质量(g)。

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采用AA3 流动分析仪测定;有机碳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采用pH 计测定土壤pH;每份土壤样品重复测定4 次。

使 用 相 对 反 应 指 数(relative response indices,RRI)[27]来描述弃耕地和天然草原之间植被和土壤特征的相似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c 为弃耕农田土壤特征值;Cg 为天然草地土壤特征值。

RRI的取值范围为-1~1。RRI越接近0,说明弃耕地与天然草地相似性越高,|RRI|越接近1,相似性越低。

1.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取15 个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其中包含物理指标含水量、最大持水率、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化学指标pH、容重、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有机碳、全磷和有效磷。使用SPSS 软件通过KMO 检验法和Bartlett 球形检验法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计算得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KOM值分别为0.735、0.699,说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分别为228.653、362.757,Sig 值均为0.000,说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由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相对得分。根据因子成分矩阵除以相应特征值的算术平方根算出因子权重,再将因子得分带入各个主成分得分方程式中计算不同地表类型土壤质量的得分F,得到不同地表类型草地土壤质量综合得分,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9 对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使用SPSS 25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采用One-way ANOVA 分析两种草地类型不同弃耕年限对各指标的影响,处理间多重比较使用Duncan 检验(α=0.05)。使用SPSS 对数据进行KMO 检验和Bartlett 球形检验,确定适用主成分分析法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15 个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Origin 2021 进行可视化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弃耕地土壤物理性质时间变化特征

随着弃耕演替进行,荒漠草原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 0.05),典型草原土壤容重在弃耕15 年样地中显著低于农田(P< 0.05) (图2a)。弃耕20 年后荒漠草原土壤最大持水率较农田土壤显著升高32%(P< 0.05),且RRI 指数表明弃耕20 年后荒漠草原土壤最大持水量已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P> 0.05) (图2b)。荒漠草原土壤含水率在弃耕20 年后较农田土壤显著升高31% (P< 0.05),典型草原土壤含水率在弃耕15 年后较农田土壤显著升高41% (图2c)。RRI 计算结果表明,弃耕20 年荒漠草原土壤含水率已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典型草原还未恢复(图2b、c)。弃耕20 年后,荒漠草原土壤饱和导水率已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典型草原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弃耕15 年、20 年样地中显著高于农田,RRI 指数表明弃耕20 年后已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图2d)。弃耕后,土壤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较农田显著增加(图2e、f),土壤毛管持水率与田间持水率无显著变化(P> 0.05) (图2g、h)。

图2 土壤物理性质随弃耕年限的变化Figure 2 Change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ith increasing duration since abandonment

2.2 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弃耕地土壤化学性质时间变化特征

弃耕5 年足以使荒漠草原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P< 0.05),典型草原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弃耕15 年后显著高于农田。且RRI 指数表明,荒漠草原弃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还未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P< 0.05)。典型草原弃耕 15 年和 20 年的土壤有效磷 含 量 已 恢 复 到 天 然 草 地 水 平 (P> 0.05)。弃 耕5 年、20 年样地中,荒漠草原土壤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农田(P< 0.05),在典型草原,弃耕 20 年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图3)。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弃耕15 年后较农田土壤分别显著升高38%和53%,RRI 指数表明弃耕15 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已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P >0.05)。弃耕5 年、15 年样地中,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典型草原土壤全氮含量在弃耕15、20 年样地中显著增加。弃耕后,荒漠草原土壤pH 较农田显著降低,相反,典型草原土壤pH 则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弃耕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RRI 指数表明弃耕15 年后其硝态氮含量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而弃耕5 年即可使其铵态氮含量恢复至天然草地水平。

图3 土壤化学性质随弃耕年限的变化Figure 3 Changes i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creased duration of abandonment

2.3 土壤质量评价及变化趋势

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 和表2 所列,计算得出荒漠草原前4 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依次为7.898、1.730、1.387、1.112,均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653%、11.537%、9.245%、7.413%,累积贡献率达80.848%。说明前4 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土壤理化性质80.848%的信息。典型草原前4 个主成分特征值依次为7.672、2.600、1.399、1.086,均大于1,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1.144%、17.335%、9.328%、7.243%,累积贡献率达85.050%。因此,都提取前4 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3、Y4。

表1 荒漠草原样地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Table 1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scores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desert and typical steppe samples

表2 典型草原样地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Table 2 The main component scores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typical steppe samples

分别计算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前4 个主成分中15 个指标对应的系数,X1~X15依次为pH、含水量、最大持水率、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容重、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将计算得出的系数与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到主成分表达式F1、F2、F3、F4,最后计算其综合得分。从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来看:

1)荒漠草原主成分Y1中有机碳、土壤容重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2中,非毛管孔隙度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3中土壤容重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4中,全氮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

2)典型草原主成分Y1中pH 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2中,土壤容重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3中,饱和导水率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主成分Y4中,全磷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绝对值(表3)。

表3 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样地成分矩阵Table 3 Composition matrix of desert and typical steppe samples

两种草地类型综合得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高低表现为天然草地 >弃耕5 年 > 弃耕20 年 > 弃耕15 年 > 农田。典型草原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高低表现为天然草地 > 弃耕15 年 > 弃耕20 年 > 弃耕5 年 > 农田(表1、2)。

3 讨论

3.1 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弃耕地土壤物理性质时间变化特征

容重影响着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指标的变化和协调[28],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有截然不同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结果发现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容重随弃耕年限的延长而减小(图2a),表明弃耕后土壤中物质的分解速率和生物归还率随弃耕年限延长而增加,促进土壤物质的良性循环,改良了土壤环境,导致土壤容重降低[29],土壤的空隙性变好,土壤入渗能力增强,土壤水分也得到相应的改善,这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相对应。这与陈瑶等[30]在黄土坡耕地弃耕地的研究结果一致。RRI 结果表明弃耕20 年后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已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典型草原还未恢复。可能是因为典型草原降水量比荒漠草原多,自然沉积作用更强,导致典型草原土壤容重恢复较荒漠草原慢[31]。本研究中,弃耕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含水率均显著增加(图2c)。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弃耕演替的进行,植被覆盖度和凋落物增加,导致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团粒结构更加稳定,从而使土壤能够吸收大量水分,提高土壤含水率[32]。RRI 指数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含水率在弃耕20 年后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典型草原土壤含水率还未恢复(图2c)。可能是由于荒漠草原群落结构较典型草原简单,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小,导致土壤含水率恢复速率比典型草原快。土壤饱和导水率与是反映土壤入渗性能的主要指标。在本研究中,弃耕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饱和导水率均显著上升。主要是因为随着弃耕演替进行,植被凋落物增多,微生物分解作用和酶促反应加剧,产生的有机酸能剥离与溶解土壤中的黏土矿物,使土壤颗粒变细,导致土壤饱和导水率上升[33]。且RRI 指数表明,弃耕20 年后两种类型草原弃耕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均已基本恢复到天然草原状态(图2d)。可能是因为土壤孔隙度增加与容重降低,导致弃耕地持水能力增强,饱和导水率增大[34]。这与梁向锋等[35]在子午岭林区试验结果相同。本研究中,弃耕后土壤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图2e),与Zhang 等[36]的研究结果相同。

3.2 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弃耕地土壤化学性质时间变化特征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土壤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7]。在本研究中,弃耕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升高(图3a),且RRI指数表明,弃耕15 年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已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Hoogmood 等[38]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弃耕还林50 年后,弃耕地土壤还未达到储存土壤有机碳的最大潜力。Kucharik 等[39]的结果表明,弃耕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为弃耕后随着植被恢复,其生物吸收、固定和表层富积作用等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长[40-41]。本研究中,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弃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升高(图3b),可能是因为弃耕后,草地植被逐渐恢复,地下微生物活性增强,加强对植被枯落物的分解,导致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多。RRI 指数表明弃耕20 年后荒漠草原土壤有效磷含量还未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典型草原则已恢复,这是由于典型草原降水比荒漠草原更多,土壤水分也更充足,导致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恢复较快。本研究中,弃耕后荒漠草原土壤pH 显著降低(图3d),因为农作物生长会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导致土壤盐分中的碳酸根离子在土壤表层大量聚集,使土壤pH 较高,弃耕后随着植被逐渐恢复,其根系分泌物及残体导致土壤有机酸的堆积,加剧了土壤的酸化[42]。典型草原土壤pH 显著升高(图3d),可能是由于弃耕后植被生长旺盛,导致土壤水分匮乏,从而土壤的碱度也有所上升。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反映了土壤的供氮水平,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中,弃耕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均低于农田且随着弃耕年限逐渐降低(图3e、f)。可能是由于农田在前期耕作时施用有机肥导致可利用氮含量增加[43]。而巩杰等[44]在黄土丘陵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弃耕地的硝态氮含量高于农田,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弃耕早期植被稀疏,导致土壤养分富集程度低,易于水土流失,致使其含量降低。后期恢复也相对较慢。

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土壤质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土壤特性,是土壤条件动态评估的最敏感标准之一。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短期内的土壤动态情况描述长时间尺度上内在的和静态的变化[45]。如表2 所列,本研究中,有机碳、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全氮是影响荒漠草原弃耕地土壤质量最主要的指标,铵态氮、容重、饱和导水率、全磷是影响典型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在4 个主成分成分矩阵中的系数绝对值较高,且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曲文静[46]在研究中指出,铵态氮、有机质、容重主要影响荒漠草原土壤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得分表明,随着弃耕演替进行,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天然草地 > 弃耕5 年 > 弃耕20 年 > 弃 耕15 年 > 农田。天然草地的综合得分为正值,表明该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质量高于平均水平。而农田、弃耕地综合得分值为负,则说明土壤质量低于平均水平[47]。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首先是天然草地土壤可以拦蓄更多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因此土壤质量较高[48]。其次弃耕5、15、20 年样地间相比较,虽然都是弃耕地,但由于荒漠草原降水较少、植被盖度低等影响,弃耕地土壤质量得分为负数,而弃耕5 年样地中可能还有部分农田施肥残留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水平[49],导致其质量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弃耕样地。弃耕20 年与弃耕15 年相比较,弃耕20 年样地植被恢复时间更长,养分摄入时间增加,土壤裸露面积更少,土壤结构和土地覆被不断得到改善,进而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高于弃耕15 年样地[45]。农田土壤裸露面积较大,受风力侵蚀严重,导致土壤容重升高、孔隙度降低、土壤含水量降低、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典型草原弃耕15、20 年样地与天然草地土壤质量得分为正值,表明土壤质量高于平均水平,农田与弃耕5 年样地则相反。随弃耕演替而增加。弃耕恢复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地上生物量,起到蓄水保土的作用,植被枯落物增加导致土壤有机碳增加,进而改善土壤质量[50]。弃耕后人类活动减少,植被恢复迅速,草本植物为土壤积累有机质,土壤空隙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营养元素积累,土壤质量得到提升。因此,自发恢复有利于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弃耕地恢复。吕春花等[51]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弃耕年限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增长。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4 结论

本研究中,荒漠草原、典型草原两种草地类型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含水率、饱和导水率、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含量随弃耕年限延长而增加。土壤最大持水率指标在荒漠草原呈上升趋势,在典型草原下降。荒漠草原土壤pH 降低,典型草原pH 升高。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下降;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无显著变化。本研究从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对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两种草地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碳、有机碳、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全氮,影响典型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是pH、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弃耕后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草地、弃耕5 年、弃耕20 年、弃耕15 年、农田,典型草原土壤质量随弃耕年限延长而增加,弃耕15、20 年、天然草地土壤质量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表明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自发恢复有利于这两种草地类型弃耕地的恢复,但弃耕20 年不足以使荒漠草原弃耕地土壤质量恢复至天然草地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恢复速率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恢复策略来加速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弃耕地恢复。

猜你喜欢

荒漠样地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向荒漠宣战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20载扎根荒漠保“第一”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阈值测定与分析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