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乌鞘岭隧道绿色施工综合技术研究
2024-04-24左军
左军
摘要:针对西北高原寒旱地区的地理特点,并结合当地实际自然条件的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冬期绿色保温措施保证冬期施工要求。建设一系列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处理达标统一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采取生态草灌袋护坡技术,达到了绿化效果,实现了稳定边坡的目的。采取隧道洞渣再利用技术,将检验达标的隧道洞渣应用于工程,实现了隧道洞渣资源化利用,为项目可持续均衡生产提供条件,环保、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在祁连山保护区内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在铁路隧道绿色施工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寒气候;生态脆弱;循环利用;零污染;零排放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铁路周边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量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构建铁路绿色施工评价的标准框架尤为重要[1]。
新乌鞘岭隧道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地,项目总体来说具有“三高、两大”的特点即高寒气候、冬施要求高,生态脆弱、环保标准高,地质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
本文依托兰张三四线铁路新乌鞘岭隧道建设,以现行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及TB10501—2016《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为指导要求,结合高海拔地区施工特点,以配套锅炉系统、污水处理设备、生态草灌袋护坡体系、洞渣再利用等多种手段来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
1 工程背景
新乌鞘岭铁路隧道地处祁连山中高山区,区域海拔高度2900~3600m,气候垂直分带性明显,气温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冰雹天气多变,冰冻时间长。隧道所在区域年平均气温0.8℃,最冷月平均气温-11.4℃,极端最高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30.6℃。年平均降水量426.8mm,年平均蒸发量1562.4mm。最大积雪厚度36cm,土壤冻结深度200cm。气温寒冷,年均冬施时间长达7个月,对冬施要求高。
兰张三四线铁路新乌鞘岭隧道为设计时速250km/h的特长隧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内,隧道洞身通过区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全长17.125km,为一座双线铁路隧道,处于既有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东侧、上方,几呈平行之势,是新建兰张三四线铁路控制性工程。
中铁三局承建的XQ2标为隧道出口段全长9.104km,起讫里程为DK168+941~DK178+045,项目具有“三高、两大”的特点。为方便建设,利用原乌鞘岭隧道既有8、9、10号斜井,新建出口横洞一座。其中8、9、10号斜井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新乌鞘岭隧道平面见图1。
2 新乌鞘岭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方案
2.1 污水利用
通过隧道专用污水处理站、生活区雨污分离及搅拌站砂石料分离,将经过处理的污水,再次用于隧道开挖掘进、道路洒水降尘、混凝土生产,以减少水资源浪费,避免土壤污染[2]。
2.2 低碳供暖
对于不满足排放标准的车辆禁止入场,采用生物质锅炉、空气能热交换系统及量子能锅炉进行采暖,减少煤炭使用,降低对大气的污染[3]。
2.3 表观复绿
弃渣场实施表土剥离集中养护、边坡覆土种植草籽,出口洞门处采用框架梁护坡内植草灌袋进行灌木种植,洞顶覆土种植草籽,新建便道长坡、草灌袋护坡等对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表观破坏进行修复[4]。
2.4 洞渣利用
合理利用隧道开挖洞渣,将其用于便道修筑及邻近标段的路基填料,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5]。
3 新乌鞘岭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技术
3.1 污水处理技术
3.1.1 隧道污水處理技术
隧道内施工污水经过隧道洞口设置的污水处理站进行沉淀、净化,处理后的清水再次循环利用于隧道内施工及降尘。
废水工艺采用物理处理工艺如下:通过平流沉砂池对废水中的泥砂和悬浮物进行去除,通过在平流沉砂池末端加入PAC(管道混合),使污水中硅酸盐、胶体、硝酸盐、微小悬浮物凝聚成较大颗粒,进行二次沉淀。在混凝沉淀池完成后,经过一体化过滤设备的石英砂作为一级过滤,去除悬浮物及浊度,再经过精密过滤器去除更小颗粒的污染物,最后进入回用水池进行二次回用。整个处理过程全自动化控制,有效降低维护费用,保证出水水质达标。
3.1.2 生活区污水处理技术
生活、办公区洗漱、洗澡污水排放通过污水管道引排到营地污水处理站内。污水管道采用直径300mm的污水管,埋置深度不小于2.5m。各个生活、办公区均预留污水支管,通过支管将水汇集到驻地群污水主管道,污水主管道顺着驻地便道直流进污水处理站内,处理达标后排放。雨水通过地上明沟汇集至蓄水池内,实现雨污分离[6]。
3.2 绿色供热体系
混凝土搅拌站供热保温措施如下:混凝土搅拌站供暖,采取生物质锅炉和发热电缆双重集中供暖方式,料仓大棚及蓄水池的搅拌用水采取生物质锅炉恒温供暖。砂石料骨料仓分为常温仓和加热仓,加热仓采取地埋热水管道和发热电缆的形式进行集中供暖。料仓大棚采用5cm厚的玻璃棉板全封闭,并喷涂5cm厚的聚氨酯泡沫进行隔热密封。
3.2.1 生物质锅炉供暖
生物质锅炉工作原理是燃烧生物质燃料,经过生物质专用锅炉进行气化收集再排放的一个过程。生物质燃料为锯末、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物理加工成型的燃料,是可再生的纯天然清洁燃料,其不含硫、环保、零排放、成本低。生物质燃料燃烧采用专用的生物质锅炉,常压运行,无需审批[7]。
根据混凝土搅拌站的规模,结合气象资料及供暖设备厂家的相关资料,考虑搅拌站料棚为高大厂房,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为了保证冬季料棚内砂石料的温度,须给砂石料持续加热。其目的有二:一是化解新进入料棚内的冰冻砂石料的潜热量损失,二是持续加热提高料棚内的砂石料温度。
采用2套120万kcal的生物质热水锅炉系统,以满足搅拌站料仓大棚冬季保温需求。供热管线路采用钢管,料仓大棚四周布设管路搭焊在墙内侧预埋件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料装载机破坏。
根据材料堆码数量,在主管道外接出若干支管(约6m长),随时观测室内温度变化,保证暖棚内温度控制在10℃以上。蓄水池搅拌用水采用2套60万kcal的生物质常压热水锅炉采暖系统,出水温度保证在55℃以上。同时采取板式换热器热水循环加热的模式,以满足150t/天的热水需求[8]。
3.2.2 发热电缆供暖
发热电缆工作原理是以电力为能源、电热膜为热媒,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把热量以对流和辐射方式传递到空间的方式。电热膜采暖系统无污染、节能、易施工、管理方便。该采暖系统是把发热缆安装在面层下混凝土中间,通电后,工作温度为85~90℃,通过混凝土面层导热将热量传递到室内,使室内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
3.2.3 大棚喷涂保温
料仓大棚建设完成后,为了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棚内部岩棉板表面喷涂一层厚5cm的聚氨酯泡沫喷层,喷涂范围为料仓大棚顶部及四周墙壁[9]。
3.3 生态草灌袋护坡技术
生态草灌袋护坡系统是一种在生态袋中装入植物生长基质,沿着边坡表面一层一层堆叠,形成一层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然后在堆叠好的袋面采用绿化手段播种或栽植植物,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
选取的生态袋必须具备过滤功能,且能防止袋内的植物生长基质流失,实现水分在袋体与袋体、袋体与土壤等多层面的高效流动,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水分的需求。在植物生长起来之后,根系进入工程基础土壤中,再次稳固边坡基础,且时间越长越牢固。应用该系统能有效降低维护费用,实现建造稳定性永久边坡的目的[10]。
3.4 隧道洞渣再利用技术
隧道洞渣再利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在建线路上布设碎石加工设备,应用二级破碎工艺,采用源头优选、晾晒石渣等方法加强质量控制。用隧道洞渣和挖方路基石渣,加工出满足工程要求的碎石,将其应用于工程建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有利于节约投资,减少占地,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工艺如下:
3.4.1 开挖
采用爆破方式配合挖掘机开挖洞渣、石渣。开挖后先对渣样进行现场初步检测,即根据经验采用目测观察和应用铁锤等工具进行敲击检测。初步检测符合相关要求之后送试验室进行精确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运输[11]。
3.4.2 运输
采用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装渣,自卸汽车运输到碎石加工厂原材区。本标段符合原材标准的石方填料都运至ZQ4标一工区路基级配碎石处理厂。
3.4.3 加工
加工采用二级破碎工艺。一级破碎采用颚式破碎机,其主要用于对各种矿石与大块物料进行粗碎和中碎加工。二级破碎采用反击破碎机,其利用冲击能来破碎石料,主要用在集料的二次加工。
加工方法为振动给料机喂料,一破采用PE600型颚式破碎机。配备条形隔片筛,用于过滤泥土和细长扁平块石,将直径500mm的石料破碎至直径130mm以下。二破采用PF1315型反击式破碎机,将直径130mm的石料破碎至直径40mm以下。然后将破碎的石料经过振动筛分档成最终产品,即直径4.75~9.50mm、0~9.5mm、9.5~19.0mm、19.0~31.5mm。超粒径颗粒返回到反击式破碎机再次进行破碎,将石料破碎成最终产品[12]。
3.4.4 检测应用
加工出的最终产品在使用前,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结合当地实际自然条件的需要,在临建施工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冬期保温措施,保温效果明显,满足冬期施工要求。采取生态草灌袋护坡技术,达到了绿化效果,实现了稳定边坡的目的。采取隧道洞渣再利用技术,将检验达标的隧道洞渣应用于工程,实现了隧道洞渣资源化利用,为项目可持续均衡生产提供条件,环保、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使用混凝土搅拌站供热保温系统,每年冬天可节约标准煤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对搅拌站大棚进行保温喷涂,增加了隔热性,对取暖要求进一步降低,节约了燃烧碳排放,也节约了用电。
通过采用污水处理站对施工及生活废水的处理,杜绝了水资源浪费。通过利用污水处理站净化水进行道路降尘,洞内开挖,节约了净水资源,保证施工用水不占用饮用水。
对新修施工便道采用草灌袋护坡体系,有利于及早恢复原有生态植被,保护原有生态状况,同时降低了新建便道水土流失,保证了新建坡道的稳固,降低后期修补带来的二次费用。
降隧道洞渣再利用,让原本作为固体垃圾的洞渣得到二次利用,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同时也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省去了建设弃渣场费用。
参考文献
[1] 鲍学英,李海文.青藏高原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水平综
合评价.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 2021, 18(2):524-532.
[2] 吴世红.隧道废水处理技术进展[J].山西建筑,2019,45(20):
120-122.
[3] 王增郎.浅谈市政道路高边坡防护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
场,2021,28(12):72-73+76.
[4] 孙成强,郭谨.北方河流生态护岸技术初探[J].北京农业,
2012(9):144-145.
[5] 李彤,吴鑫淼,李琦,等.堤防生态边坡砂质粉土综合改性
试验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23,38(2):195-201.
[6] 李伟,孙万林.浅谈三维排水柔性生態边坡系统在水利工
程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7(4):150-152.
[7] 李增庆.山区高速隧道洞渣在路面结构层中应用探析[J].交
通建设与管理,2023(5):116-119.
[8] 蒋双全,刘万春,周明凯,等.用于沥青混合料的酸性砂岩
粗集料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2,18
(6):146-149.
[9] 马强,艾世勃.玉溪煤矿1号桥梁桥台锥坡设计优化[J].工
程建设与设计,2016(7):90-92.
[10] 彭超,刘颖卓.论生态袋理化性能与生态护坡工程质量的
内在关系[J].中国建材科技,2010(S2):237-241.
[11] 李浩瑄,刘宝河,罗煦,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公路
工程创面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21):80+84.
[12] 艾廷艳,刘生辉.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的应用:以两河口
电站工程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9(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