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融生与时空再构:元宇宙环境中的高校虚拟教育空间设计
2024-04-23冯鸣阳李梦瑶华沙
冯鸣阳,李梦瑶,华沙
虚实融生与时空再构:元宇宙环境中的高校虚拟教育空间设计
冯鸣阳,李梦瑶,华沙*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元宇宙正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新场域,探究元宇宙虚拟空间如何与高校教育更好地融合。分析元宇宙新型教育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应用场景,概述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从空间、交互、情境、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索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元宇宙时代下的教育空间不仅是技术建构的数据空间,也朝着有人文氛围和人际温度的数字校园方向不断发展,重点关注用户的在场感、沉浸感和体验感,保证元宇宙教育空间的生态性和规范性,从功能性和服务性上完成对传统教育空间的完善和超越,最终实现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其教育属性,规避因其技术性突出而导致的技术囚笼风险,促进技术与教育良好互动循环。
元宇宙;空间设计;高校教育;虚拟空间;虚实结合
元宇宙(Metaverse)是“meta”(超越)和“universe”(宇宙)的合成词,1992年Neal[1]在科幻小说《雪崩》中首次提出元宇宙概念。随着5G/6G、区块链、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完善和集群式发展,元宇宙的社会实践轮廓开始成形。Ryskeldiev等[2]认为元宇宙是映射到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持久且不断更新的混合现实空间的集合。Park等[3]认为元宇宙指的是虚拟与现实相互作用下,虚拟化身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三维虚拟世界。Xu等[4]认为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宇宙,以便人们通过数字化身和他人及物体进行交流。在技术设施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元宇宙的应用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也将传统的时空边界再次扩展升维。
元宇宙为未来教育创新带来了新思路。在“元宇宙+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刘革平等[5]认为“未来元宇宙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智能教育转段升级的创新奇点”。华子荀等[6]提出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架构和关键技术,并通过试验证明元宇宙可以提升学习效用。蔡苏等[7]重点分析了教育元宇宙的应用场景、挑战与展望。李洪晨等[8]基于沉浸理论,从“人、场、物”关系重构和属性重构两方面建设元宇宙沉浸式图书馆。以上研究侧重元宇宙教学应用层面的效用,而从艺术学角度分析元宇宙教育空间的文章较少。本文试图从元宇宙引发的教育空间变革出发,分析元宇宙环境中高校虚拟教育空间设计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以期元宇宙虚拟空间与高校教育能更好地融合。
1 元宇宙产生的三类新型空间
“元宇宙的空间性不仅仅是网络物质性的隐喻和想象,还为用户的虚拟化身提供了能动性的实践可能”[9]。肖超伟等[10]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逻辑关系出发,将元宇宙空间类型分为数字孪生型、增强现实型和完全建构型。赵星等[11]基于技术实现的视角,将元宇宙空间分为复刻现实类的“明镜世界”、增强现实类的“滤镜世界”和超脱现实类的“灵镜世界”。
1)复刻现实类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制出现实空间的镜像空间。这类空间主要是为了传递表征信息,主体依然是现实空间。如之前因疫情影响,线下展会被迫取消,复刻现实类空间能还原展会场景,并将参展物移入虚拟世界。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展会的顺利进行,同时空间中语音交互、三维立体的展馆场景也能增强用户临场感。另外,元宇宙所具有的时空拓展性,能够“到达”任意时间和地点,加深用户的具身认知。
2)增强现实类空间更多地体现了元宇宙虚实融生的特征。通过元宇宙技术将有限的现实空间与无限的虚拟空间无缝叠加。同时,建立起在两个空间中共同运行的规则体系,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空间样态[12]。这类空间可以进一步分为叠加现实类和改造现实类。叠加现实类借助AR/VR设备将数字内容精细地融合到物理环境中,以达到叠加信息的目的。改造现实类是指元宇宙经过运算和处理,可以将虚拟环境中的参数发回物理设备,并且改变它们的现实世界状态[13]。
3)超脱现实类指打破现实世界的物理限制,用想象和创意构造的虚拟空间样态。元宇宙将成为人类新的实践场域[14],用户在空间内能发挥想象和创意,建造各类虚拟房屋,设计创意家具和虚拟服装,打造专属数字化身等。
2 元宇宙中教育空间的变革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教育正逐渐朝着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和游戏化方向嬗变。元宇宙是以虚实融合为特征架构的虚拟技术空间,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它为教育创新带来新的探索路径,引发元宇宙中教育空间的变革。
2.1 元宇宙教育中的空间分类
斯考伯对互联网时代“context”的定义可以解读为由空间的“硬要素”和行为与心理的“软要素”建构出的,具体的、可体验的复合场景[15]。“硬要素”指“由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应用技术,以及由此营造的在场感”[15]。“软要素”指由媒介信息营造的环境氛围。基于此,本文将元宇宙的教育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形空间。
2.1.1 显性空间——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娱乐空间、社交空间
元宇宙中的显性空间是指可视化的功用性空间,包括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娱乐空间和社交空间。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虚拟校园“Davenport Global”(如图1所示)集合了互动礼堂、演示屏幕、私人补习室和公共交流区等空间类型[7],既满足了线上教学需求,也使师生获得如同真实校园一般的归属感。同济大学数字创新中心(CDI)在Vland中创建了虚拟游戏化空间MetaCDI。它不仅包括真实物理空间中的家具、设备、装饰等元素,还加入了团队对元宇宙实验室的功能畅想,有汽车人机交互与服务创新平台、虚拟会议室、智能空间与服务实验空间等。
2.1.2 隐性空间——信息环境、感知环境、文化环境
元宇宙中的隐性空间指基于行为与心理而构造的环境氛围或情境。要确保元宇宙虚拟教育空间的生态发展,隐形空间的构造是必不可少的。信息环境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便利、信息有效、信息安全方面。感知环境是指用户能基于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进行即时感知,并能通过“接触”虚拟人或物进行主观诠释,使得用户在空间内拥有自在感、临场感和归属感。文化环境指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互动与协作的学习社区,营造元宇宙教育空间的和谐氛围。
图1 Virbela虚拟校园界面
2.2 元宇宙教育空间的要素构成
媒介迭代意味着提供新的尺度、内容和范式[16]。元宇宙通过非接触式交互、深度沉浸式的学习工具、泛在的学习环境、区块链实时记录的学习情况,可以重构学习活动系统,从而盘活群体共创能力,为终身教育规模化提供了受众参与基础[17]。随着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景玉慧等[18]将学习空间的结构要素提炼为实体场所、虚拟场所、对象性客体和工具性客体。其中,场所指占有一定的三维空间且能够对学习活动相关资源进行存储;对象性客体指主体认知发生所需要的资源集合;工具性客体指教材、教学设备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元宇宙教育空间的要素包括:虚拟空间、技术支撑、学习数据记录和数字教育资源。
2.2.1 虚拟空间
从学习环境而言,元宇宙所提供的三维沉浸式虚拟空间有望解决二维虚拟空间在用户自我感知、存在感和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通过重现教室布局或突破物理世界的局限性进行创意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华子荀等[6]按照序列指引、综合探究和重创建构三个虚拟教育空间场域进行用户认知投入程度的试验,发现交互度和自由度越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度也会更高一些。
2.2.2 技术支撑
技术的迭代进步和集群式发展为元宇宙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支撑。包括AR、VR、MR在内的混合现实技术和脑机接口技术为用户进入元宇宙提供通道。区块链技术如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和智能合约等可以保证元宇宙的安全和运行[19]。人工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帮助用户与系统角色实现智能交互。体传感技术可以模拟用户在元宇宙中的身体感觉,给用户以沉浸感。3D建模、实时渲染等场景构建技术用于构建元宇宙内的环境。
2.2.3 学习数据记录
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对用户学习活动进行数据存储,通过采集、监测和分析用户学习的各类数据,一方面能够实现更为全面和精准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比对用户当前学习进展与过往学习记录,及时对用户学习状态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2.2.4 数字教育资源
作为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元宇宙的核心在于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的承载。对于元宇宙教育空间,教育资源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宇宙拥有多源异构的数据关联与融合能力,它能将分散、异源的数字资源在元宇宙教育空间中进行整合、叠加[20]。用户输入关键词后,元宇宙系统自动捕捉和整合相关信息并形成可视化图谱,帮助其了解知识脉络并获取详实信息。另外,元宇宙教育空间通过UCG、PCG、AICG的内容生产模式可实现如信息的立体化展示、可具身认知的情境知识、模拟实验空间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3 元宇宙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以往的数字化教育应用主要是线上学习、虚拟现实教学和网络社区,存在以下问题:平面网页较为枯燥且交互方式简单,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与自我主体感受限,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欠缺,对学习活动的记录不全,评价效用不足。元宇宙能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开放和协作的互动平台,为用户的虚拟化身提供了能动性的实践可能,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过往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存在的问题。当前元宇宙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元宇宙虚拟校园、元宇宙空间中的场景式教学、元宇宙沉浸式虚拟仿真技能培训、元宇宙学习社区四个方面。
2.3.1 元宇宙虚拟校园
当前虚拟校园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普遍推广。3D虚拟校园在学校的形象建设、招生宣传、信息化管理方面逐渐发挥作用。上海大学在游戏《重启世界》中建造了“上大元宇宙”,包含了虚拟世界中仪式的完整性,极大地弥补了真实世界的遗憾。2023年“上大元宇宙”校园开放周活动由AI数字人“小红”担任线上导游,它是基于ChatGPT语言大模型开发的数字导游,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根据弹幕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lite团队将2022元宇宙晚会搬进了Vland,其中游戏分会场设有多个分区,包括狼人杀区、文艺青年区等,满足参与者的不同需要,所有线上参与者能和其他参与者实时互动(如图2所示)。元宇宙虚拟校园建设多在虚拟现实(VR)和虚拟环境方面,Braud等[21]提出扩展AR规模,将通过特定的物理空间交互,使得物理校园环境的设施和数字内容间架起桥梁,构建虚实融合的元宇宙校园。当前虚拟校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校园,还需要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元宇宙也将为未来学校形态提供新设想。
图2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元宇宙晚会
2.3.2 元宇宙空间中的场景式教学
“元宇宙塑造了视觉沉浸的立体空间场域”[5],用户置身元宇宙空间内,通过“身体”和“心智”,二元一体地在虚拟情境中,动态交互地获取知识。元宇宙空间将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供如情景式、游戏化等多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成为一种体验式活动。2021年斯坦福推出“Virtual People”课程,学生们佩戴VR头盔和手柄控制器远程参与课程活动,通过虚拟“实地考察”、线上“面对面”交流,远程完成教学计划[22](如图3所示)。迈阿密大学的X-Reality计划则是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包含气候变化、救援应急、建筑专业增强现实门廊展览等,通过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输出和知识技能的实践转移,增强教育的科学性[22]。北京师范大学“VR/AR+教育”实验室基于AR应用程序创建了增强现实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通过3D图像认识眼球结构,并可以通过设置参数调节眼球变化,这种知识可视化的方式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图4所示)。
2.3.3 元宇宙沉浸式虚拟仿真技能培训
元宇宙可根据现实情景或物理数据构造出沉浸式的虚拟仿真技能培训,一方面用户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视角感知和观察事物,以实现其对向往职业的探索和尝试,或者是训练诸如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在现实环境中存在一定风险性的技能训练,或是因缺乏材料或考虑成本而无法完成的事情,元宇宙能提供虚拟仿真的操作环境。ilab实验空间是国家探索“教育+智慧”的实践典型,它采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网上做实验”“虚拟做实验”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虚拟策展实验系统模拟了实体美术馆空间的策展过程,通过还原度高、操作性强的虚拟策展课程,搭建有效训练策展过程的平台,打破了策展实践成本高、艺术品与文物运输风险大、优质资源稀缺的局限。元宇宙沉浸式虚拟仿真技能培训能有效节约成本,推动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图4 北京师范大学“VR/AR+教育”实验室设计的AR学习应用程序
2.3.4 元宇宙学习社区
Roblox将元宇宙要素概括为“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4]。社区构建的意义在于:学术的探讨和交流;知识的复制、流通与再创;人际关系的再连接和再扩展。在元宇宙中建立开放性学习社区,旨在消除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用户既可以是知识和创意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能是问题的提出者、讨论的发起者。元宇宙与开放社区结合将形成更具有沉浸感的实践共同体,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虚拟实践共同体中学习、互动和协作,实现知识建构和情境认知。同时在知识的共创和共享中,不断推进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升华。
3 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设计理念
3.1 虚实联动——高校教育空间的功能性完善与超越
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基于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教学服务能力的提升、内容场景营造等主体的升级,表现出教学元宇宙化和校园元宇宙化[23]。“元宇宙重塑在线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和认证机制”[5]。元宇宙教育空间将实现“时空共在”的状态,为师生提供复合数字资源、大数据追踪的精准教学、趋于完善的线上教学服务体系,分化为“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作开发式”的教学方式。元宇宙时代,高校教育空间将优化自身职能,从以往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的知识传授进阶为对学生探索能力、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的智慧性培养。依靠软硬件设备的迭代更新,推进高校教育空间的功能性完善与超越。
3.2 打破空间闭环——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
共创、共享是元宇宙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众多技术融合支持下的元宇宙将弥补远程教育的短板,更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学生不再受限于单一的实体院校,而是涌向资源无限的元宇宙教育平台,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形成的唯一身份认证系统,更能让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元宇宙中留下足迹,并映射到现实教学活动中。元宇宙的核心是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它将突破原有教育实践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元宇宙教育空间将为用户提供更平等、更包容的学习场所,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元宇宙空间内学习,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升级。
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将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以知识的互动流动为过程,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时空、学习主体的超越,达成“深知”和“生智”教育空间目标[5]。当前,教育生态存在窄化与割裂、封闭与终结的学习现象。窄化与割裂的例子包括学文与学理、学文与学艺等,封闭与终结则指局限在校内的学习,和以考试成绩多寡为目标的学习。构建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旨在打通学习内容的边界、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学习主体的边界。学习者是基于内在兴趣和真实需要的主动改变,而不是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被动接受。互联互通的元宇宙使得学习场所和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和包容,构造开放、互联的学习生态系统。元宇宙教育空间逐步开放,空间内学习主体不限于学生,真正做到开放和共享。利用生成式AI,可以为重听学习者和视障学习者提供字幕或音频服务,将边缘化群体也纳入普通的学习教育中[24]。
3.3 合理规约——促进教育空间与技术的良好互动循环
元宇宙是一个新兴的、充满奇幻色彩的新事物。应当警惕元宇宙教育空间变成以技术为突出,而教育性质被忽略的技术虚拟空间。元宇宙技术囚笼风险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
1)元宇宙诱致的虚拟信息假象使得用户误把信息当作知识,而缺乏思考。
2)虚拟世界的繁荣假象一定程度上会使人沉浸,而不愿回归到现实世界中去,从而因虚拟人和现实人角色切换而导致自我迷失感[25]。
3)元宇宙教育空间可能会触及空间正义,如何设置隐私保护机制,实现主体正义和技术规范,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将是一个重点。
元宇宙的发展是以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客观现实的矛盾为基础,以提升人类生活便利和智慧交流为导向的场景应用拓展和创新[26]。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应以现实为导向,推崇人文互利原则,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避免其成为学生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另外,技术推进教育方式的革新,教育为技术进步输送人才。应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约,规避技术囚笼风险,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良好互动循环,推进教育公平。
4 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形成是大脑、身体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4]。具体的功用性虚拟空间是元宇宙用户具身学习的基础,元宇宙内低延迟、多感式的交互和沉浸式的知识情境是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有别于二维网络教育空间的亮点,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是保证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生态性和持久发展的关键。因此,基于实现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空间生态,促进教育空间与技术的良好互动循环的设计理念,本节选择从空间设计、交互设计、情境设计、运行设计和设计管理五方面来论述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
4.1 通过空间设计提升教育空间的在场感
元宇宙通过不同的场景搭建和衔接,将不同群体的不同个体连接起来,满足个体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体验,提供用户以空间真实感和在场感。首先,元宇宙教育空间中的场景能给用户以真实的细节体验。通过师生交流空间、师生私人空间、学习空间、交往空间、图书馆等三维立体场域,使用户能在虚拟场景中“具身”地感受空间。其次,教育空间中的场景向用户提供新的连接方式。用户之间能“面对面”“看得见”“摸得着”地进行交流与协作,并能及时得到反馈[27]。高仿真的学习环境能增强学习者的临场感,使其集中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协作式学习场景、虚拟实验教学场景、虚实融合同步教学场景和虚拟学习场景多元化的场景设计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方式。最后,元宇宙为数字资源实现升维再构提供载体。虚实相融和时空再构是元宇宙的核心概念,它一方面能逼真地模拟物理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也能超越与解放现实世界的物理约束,在元宇宙中将时间和空间重新叠加,将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置于某一场景中,文本知识转化为情境知识,使得用户能在特定时间空间内通过经历知识获得的整个行动过程,形成“原始经验”,如此习得性知识也变为经验性知识。
4.2 通过交互设计增强教育空间的体验感
元宇宙时代,人类意识进一步向“外”延伸。交互设计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社交感,突显用户个体在元宇宙空间内的主体性。元宇宙教育空间交互设计将提供更自然、更主动的交互方式。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的多感官集合式经验感知,用户能在虚拟场景中获取到类似真实场景的实践感受[28]。例如,医学生们在虚拟手术室中用控制器操纵仪器进行手术时,当他们钻骨头时会感觉到阻力,而当完全切开头骨时就会感觉到阻力的减少。在人机互动下,人工智能根据语音、手势等内容了解用户需求,以一种自然的、基于直觉的方式进行即时反馈,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式不断推进整个互动进程,使得用户由以往被动的指令承受者,变成主动的发起指令者。另外,交互设计会关注用户交往的流动性,用户能在各类空间或场所中顺畅转换,学习、协作和交流。教育空间不仅是静态的、满足教与学的场所,也是一个动态的、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空间。除了元宇宙用户外,物理世界的其他物体也可以和元宇宙交互,Prieto等[29]发现年轻人偏好的元宇宙平台多为混合现实型界面,既能将现实世界存在的内容数字化,也能够在现实环境中查看数字生成的内容。
4.3 通过情境设计提升教育空间的沉浸感
元宇宙空间的沉浸感不单取决于其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逼真程度,也在于个体能从中感受到参与感和亲切感的社会情境[9]。未来的元宇宙掌握在用户手中,他们不仅是空间的使用者,也是决策者,包括决定他们想要分享什么样的虚拟世界及与谁分享[30]。通过情境设计,元宇宙教育空间为个体提供待开掘和诠释的社会资源,如典礼仪式、集会活动、特色活动、人造物等,以此来帮助用户在元宇宙空间中实现“探索世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见面与协作”等兴趣,加深其对元宇宙教育空间的归属感。中国传媒大学在游戏《我的世界》中举办云毕业典礼,因一句“请同学们不要在红毯上飞来飞去”,仿佛是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毕业典礼而出圈(如图5所示)。情境设计在增强其代入感的同时,也将个体记忆变为集体记忆。元宇宙空间经验形式除依靠技术维度的虚拟视觉、触觉和动觉形成的空间经验外,还有如幻想、想象等其他经验维度构成的空间经验。这类空间经验的形成和强弱主要依靠个体的主观诠释,教育空间的情境化设计恰好能在虚拟世界中融入个人情感,提高教育空间的沉浸感。
图5 中国传媒大学云毕业典礼
4.4 通过运行设计保证教育空间的生态性
元宇宙本质上是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喻国明等[31]从技术层面提出元宇宙未来生态图景的建构需要区块链技术作支撑,交互技术提供虚拟和现实的连接,游戏范式提供元宇宙的运行方式和交互机制,网络及计算技术夯实了元宇宙网络的效率与连接力。区块链技术是支持元宇宙生态系统可持续应用的重要一环[32],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和共享,能提高元宇宙内数据的实用性和灵活性[33]。
元宇宙教育空间的生态运行要求内容生产的永续性。在元宇宙教育空间内,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和专业机构生成内容(PGC)模式将继续为元宇宙空间场景建设和内容生产提供动力。面对元宇宙宏大的场景建构和数据资源,以ChatGpt为首的AIGC技术(AI智能生成内容)能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大量内容以服务于元宇宙场景的建设与运营[34]。它多模态内容生成的特性,能重塑内容生成与叙事方式,满足大量实时交互需求与沉浸式交互需求,提高内容生成的规模与效率[35]。同时,AIGC通过知识联想能创造出具有创新视角的内容,保证元宇宙教育空间的应用生态。另外,AIGC进一步降低了技术门槛,参与者能借助指令构建场景,打造专属个人的个性化空间。高校将在新的元宇宙教育空间发挥自己的职能效应,人机协同合作逐步加深。
4.5 通过设计管理强化教育空间的规范性
元宇宙去中心化和高沉浸式体验特征所赋予的虚拟自由度和本我解放度决定了其秩序和规则的制定比现实世界更为复杂[35]。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1)建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之间有效的运行机制。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元宇宙教育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一般而言无偿、自愿并付出时间和精力有悖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且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36]。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引导旁观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及时进行积分鼓励等奖赏制度,提升用户自我效能感,促进知识流动和知识价值的转化[37]。
2)空间的监督和管控。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一定程度上能补充和扩展教育边界。但其无地域限制、无规模界限、可容纳人数广等特点也增加了高校对虚拟空间管理的难度,应重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问题[38]。有效的制度规约和管理办法可以减少治理成本,推进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有序发展。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将呈现出平台方、校方和师生三方参与的态势。根据元宇宙去中心化的特征,多元交叉参与建章立制的方式既能维护空间的良好风气,也为用户的自主权和平等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区块链技术将介入用户数字身份认证、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内容生产的版权保护等流程,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去信任化等特点可以保障用户隐私的安全性和知识的价值属性。
5 结语
元宇宙正成为人类教育创新实践的新场域,其虚实融生的特性使得教育的空间边界及功能得到不断扩展。本文分析了元宇宙新型教育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应用场景,认为空间设计应强调功能性完善与超越,重视学习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空间场景化建造,最后实现开放、共享的普惠型教育生态。高校虚拟空间设计将现实空间的部分功能移入线上,既有利于远程协同学习和互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趣味性,鼓励学生在空间内自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参与空间共建。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建造的虚拟场景实践空间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学习。最后从空间、交互、情境、运行、管理五个维度探索了提升元宇宙高校教育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段。
教育是学生通过“触摸”来亲身发现和感悟的过程。它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再生产之外,还有许多“意义”性的存在。如何使虚拟空间不单纯是技术建构的数据空间,而是朝着有人文氛围和人际温度的数字校园方向不断发展,这也是本研究将持续关注的问题。
[1] NEAL S. Snow Crash[M]. New York: Penguin Random House, 1992.
[2] RYSKELDIEV B, OCHIAI Y, COHEN M, et al. Distributed Metaverse: Creating Decentralized Blo-ckchain- based Model for Peer-to-Peer Sharing of Virtual Spaces for Mixed Reality Applic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9th Augmented Hum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18: 1-3.
[3] PARK S M, KIM Y G. A Metaverse: Taxonomy, Components, Applications, and Open Challenges[J]. IEEE Access, 2022, 10: 4209-4251.
[4] XU H, LI Z, LI Z, et al. Metaverse Native Communication: A Blockchain and Spectrum Prospective[C]//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ICC Workshops). Seoul: IEEE, 2022: 7-12.
[5] 刘革平, 王星, 高楠, 等. 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在线教育的新方向[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 33(6): 12-22. LIU G P, WANG X, GAO N, et al. From Virtual Reality to Metaverse: A New Direction of Online Education[J].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33(6): 12-22.
[6] 华子荀, 黄慕雄. 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架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 33(6): 23-31. HUA Z X, HUANG M X. The Teaching Field Structure, Key Technolog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Edu- Metaverse[J].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33(6): 23-31.
[7] 蔡苏, 焦新月, 宋伯钧. 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1): 16-26. CAI S, JIAO X Y, SONG B J. Open Another Gate to Education—Application, Challenge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Metaverse[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2, 32(1): 16-26.
[8] 李洪晨, 马捷. 沉浸理论视角下元宇宙图书馆“人、场、物”重构研究[J]. 情报科学, 2022, 40(1): 10-15. LI H C, MA J.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Field and Object" in Metaverse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ersive Theory[J]. Intelligence Science, 2022, 40(1): 10-15.
[9] 周逵. 虚拟空间生产和数字地域可供性:从电子游戏到元宇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84-95. ZHOU K. The Production of Virtual Space and the Affordance of Digital Places: From Digital Games to Metaverses[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2):84-95.
[10] 肖超伟, 张旻薇, 刘合林, 等. “元宇宙”的空间重构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 38(2): 1-9. XIAO C W, ZHANG M W, LIU H L, et al. Analysis of the Metaverse's Spatial Restructuring[J]. Ge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22, 38(2): 1-9.
[11] 赵星, 乔利利, 叶鹰. 元宇宙研究与应用综述[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 12(4): 12-23. ZHAO X, QIAO L L, YE Y. A Review of Metavers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2022, 12(4): 12-23.
[12] 李玮, 马磊. 论元宇宙时代的个体生存:一个文本区隔的视角[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98-110. LI W, MA L. On Individual Living in the Era of Metaverse: A Perspective of Text Segregation[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4): 98-110.
[13] DUAN H, LI J, FAN S, et al. Metaverse for Social Good: A University Campus Prototype[C]//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21: 153-161.
[14] 花建, 陈清荷. 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 21(5):18-32. HUA J, CHEN Q H. Immersive Experience: A New Business Forma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9, 21(5): 18-32.
[15] 蔡斐. “场景”概念的兴起[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4-20(03). CAI F.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Scene"[N]. China Social Science News, 2017-04-20(03).
[16] 喻国明. 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 “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 新闻界, 2021(10): 54-60. YU G M. The Evolution Logic of Future Media: The Iteration, Reorganiz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Human Connection"—From the "Age of Context" to the "Metaverse" to the Future of the "Mental World"[J]. Journalism, 2021(10): 54-60.
[17] 李凤霞, 王朋利, 王小军, 等. 教育元宇宙赋能全民终身学习: 机理、框架及案例[J]. 成人教育, 2023, 43(9): 48-53. LI F X, WANG P L, WANG X J, et al. Mechanisms, Frameworks and Cases of the Metaverse of Education Empowering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J]. Adult Education, 2023, 43(9): 48-53.
[18] 景玉慧, 沈书生. 理解学习空间:概念内涵、本质属性与结构要素[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42(4): 5-11. JING Y H, SHEN S S. Understanding Learning Spac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Essential Attributes and Structural Elements[J]. Research on Electrochemical Education, 2021, 42(4): 5-11.
[19] 李祯鹏, 王卫锋, 向广利, 等. 元宇宙的技术架构[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3, 69(6): 677-689.LI Z P, WANG W F, XIANG G L, et al. Techn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Metaverse[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23, 69(6): 677-689.
[20] 向安玲, 高爽, 彭影彤, 等. 知识重组与场景再构: 面向数字资源管理的元宇宙[J]. 图书情报知识, 2022, 39(1): 30-38. XIANG A L, GAO S, PENG Y T, et al. Knowledge Reorganization and Scene Reconstruction: A Metaverse for 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J]. Library Intelligence Knowledge, 2022, 39(1): 30-38.
[21] BRAUD T, FERNÁNDEZ C B, HUI P. Scaling-up AR: University Campus as a Physical-Digital Metaverse[C]// proceedings of the 2022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 Abstracts and Works- hops (VRW). Christchurch: IEEE, 2022: 169-175.
[22] 朱丹, 江丰光. 未来学习新视角:全球教育元宇宙应用案例与启示[J]. 上海教育, 2022(34): 52-53. ZHU D, JIANG F G. New Perspectives on Future Learning: the Cases for Application and Insights from Global Educational Metaverse[J]. Shanghai Education, 2022(34): 52-53.
[23] 胡乐乐. 论元宇宙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33(2): 157-168. HU L L. On Metaverse and Higher Education’s Reform & Innovation[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33(2): 157-168.
[24] UNESCO. Guidance for Generative AI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M]. Paris: UNESCO, 2023.
[25] 王卫池, 陈相雨. 虚拟空间的元宇宙转向: 现实基础、演化逻辑与风险审视[J]. 传媒观察, 2022, 463(7): 28-34. WANG W C, CHEN X Y. Metaverse Shifts of Virtual Space:Realistic Foundation, Evolution Logic and Risk Review[J]. Media Watch, 2022, 463(7): 28-34.
[26] 赵星, 乔利利, 张家榕, 等. 元宇宙研究的理论原则与实用场景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 48(6): 6-15. ZHAO X, QIAO L L, ZHANG J R,et al.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Scenarios for Exploring Metaverse[J].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2022, 48(6): 6-15.
[27] 张洪忠, 斗维红, 任吴炯. 元宇宙: 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J]. 新闻界, 2022, 346(1): 76-84. ZHANG H Z, DOU W H, REN W J. Metaverse: Scene Imagery of Embodied Communication[J]. Journalism, 2022, 346(1): 76-84.
[28] 杨先艺, 胡兮. 和合共生: “元宇宙”交互空间的体验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18):232-239. YANG X Y, HU X. Experience Design of "Meta Universe" Interactive Spa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8): 232-239.
[29] PRIETO J D L F, LACASA P, MARTÍNEZ-BORDA R. Approaching Metaverses: Mixed Reality Interfaces in Youth Media Platforms[J]. New Techno Humanities, 2022, 2(2): 136-145.
[30] BUCHHOLZ F, OPPERMANN L, PRINZ W. There's More than One Metaverse[J]. I-com, 2022, 21(3): 313-324.
[31] 喻国明, 耿晓梦. 元宇宙: 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10-118. YU G M, GENG X M. Metavers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Mediated Society of the Future[J].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3(3): 110-118.
[32] CAI W, WANG Z, ERNST J B, et al.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The Blockchain-empowered Software System[J]. IEEE Access, 2018, 6: 53019-53033.
[33] HUYNH-THE T, GADEKALLU T R, WANG W, et al.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23, 143: 401-419.
[34] 王诺, 毕学成, 许鑫. 先利其器: 元宇宙场景下的AIGC及其GLAM应用机遇[J]. 图书馆论坛, 2023, 43(2): 117-124. WANG N, BI X C, XU X. AIGC in Metaverse Scenario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LAM[J]. Library Forum, 2023, 43(2): 117-124.
[35] 姚伟, 周鹏, 于会伶. 基于元宇宙场景的双重知识孪生架构研究[J]. 现代情报, 2023, 43(10): 97-106. YAO W, ZHOU P, YU H L. Research on Dual Knowledge Twin Architecture Based on Metaverse Scenarios[J]. Modern Intelligence, 2023, 43(10): 97-106.
[36] 徐小龙, 王方华. 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9): 10-16. XU X L, WANG F H. An Exploration of the Frontiers of Virtual Community Research[J]. Foreig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7(9): 10-16.
[37] 王海花, 谭钦瀛, 李烨. 间接互动对在线知识社区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基于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的整合视角[J]. 软科学, 2022, 36(10): 138-144. WANG H H, TAN Q Y, LI Y.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direct Interaction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i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J]. Soft Science, 2022, 36(10): 138-144.
[38] WANG Y, SU Z, ZHANG N, et al. A Survey on Metaverse: Fundamentals, Security, and Privacy[J].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022, 25(1): 319-352.
Reconfiguration of Space-time and Fusion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 Design of Virtual Educational Space for University in Metaverse Environment
FENG Mingyang, LI Mengyao, HUA Sha*
(College of Fashion and Desig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The metaverse is becoming a new field for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how metaverse virtual spaces can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univers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new metaverse educational space and the scenarios of its application,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e metaver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pace was outlined, its design means were explored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metaver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pace from five aspects: space, interaction, contex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educational space in metaverse era was not only a data space constructed by technology, but also a digital campus with a humanistic atmosphere and interpersonal temperature, which focused on the user's sense of presence, immersion and experience, ensured the ecology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metaverse education space, completed and surpasse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pace in terms of functionality and service, and ultimately realized an inclusive educational space ecology of openness and sh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ver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pace needs to understand its educational attributes, avoid the risk of technological cages caused by its technological prominence, and promote a good interaction cycl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metaverse; spatial design; university education; virtual space;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
TB472
A
1001-3563(2024)08-0233-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8.025
2023-11-08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BKJGLX1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6281112154);上海市设计学Ⅳ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服饰文化历史与传承研究团队”(DD18004)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