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阅读视域下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多角度融合研究

2024-04-23黄丽红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黄丽红(1981~),女,汉族,甘肃西峰人,甘肃省庆阳第四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现阶段,广大教育者高度关注全科阅读教学模式,致力于站在全科阅读视域下,促进语文学科与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以此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科教学框架,使教育发展导向与价值更为突出,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文章先分析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并指出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原则,进而重点探究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主要对策,以期为相关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科阅读;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026-05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程中,重点内容在于转变传统育人方式,实现教学创新。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教育环节,不仅要对核心素养教育导向予以关注,还要注重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方式。在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采用单纯的知识讲授模式,教学缺少系统性,存在碎片化问题,难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此,应立足全科阅读视域,建立初中语文多学科多角度融合教学体制,以此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一、 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全科阅读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阅读;二是学科阅读;三是全学科阅读。站在全科阅读角度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学生宏观视野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仅在语文学科环境下进行,由于阅读范围较小,学生难以得到丰富的阅读体验。而在全科阅读视域下,能够拓展学生阅读量与阅读视野,将历史、地理、生物以及美术等学科的知识资源融入语文阅读系统,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逐渐拓宽宏观视野,实现全学科认知的建立,正确认知全学科的价值。

(二)强化学生语文能力

在学生学习过程,阅读是极为关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语文学科中适用,也在其他学科中适用。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被课后作业占据,以至于部分学生不会阅读,缺少阅读兴趣。而在全科阅读概念出现后,教师开始注重阅读教学,在优化阅读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推动教学创新,扩充教学资源。在全科阅读视域下,能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立足阅读视角的深层次语文学科学习能力。

(三)促进学科融合教学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阶段提出,其为教学工作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应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养与社会建设的相关性,进而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包括合作探究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在全科阅读视域下开展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融入多学科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 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原则

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具有三个特性,即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性。在多学科融合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在明确其特性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以此提高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指向核心素养发展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由诸多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任务组成,且这些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都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具备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践性,二是综合性。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的融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面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一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应保证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综合呈现语言运用、语文思维能力、审美创新等方面;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性,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以学习问题为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基于多学科融合的语文学习任务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问题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提高。在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初中文教学过程,问题导向属于核心话题。具体而言,在多学科融合学习中,应设计问题链,构建任务簇,以此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三)关注生成性

新课程标准在表述语文多学科融合学习概念时,运用了较多生成性词语,如过程、活动、探究等,这说明多学科融合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其更加强调生成模式,突出起点、过程与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教学中,应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开展具体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以此重组、构建学习经验,综合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等方面,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助力。具体而言,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学习应关注过程与发展,注重生成性。

(四)保持语文边界

现阶段,多学科融合学习模式已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普及应用,但在多学科融合学习过程,融入的学科较多,所以较易出现本学科特色被忽视的情况,导致学科特色消解问题。在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学习的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在融合多学科知识时,可以稍微跨越语文边界。例如,有学者认为,除了语文学科,阅读资料是多学科融合学习的关键,其也具备语文性特点,语文教师应运用这种语文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予以全面培养,同时,语文教师可以稍微越过语文边界,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稍微越过本学科边界,以本学科教学活动为主开展本学科阅读活动。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学习应坚持语文学科本位,语文学科跨界本质上要回归语文学科上,以此构建独一无二的学科育人目标。所以,在初中语文多学科融合学习中,应以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为主,呈现语文学科独有的光彩,最终向语文核心素养靠拢,严格保持边界感。

三、 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对策

(一)结合语文教材阅读内容,建立阅读学习任务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教材作为基本点,注重多学科、多角度融合,分析多学科的交叉点,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整体设计,在实施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强化学生多学科能力。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内涵盖课后辅助系统,如拓展积累环节、阅读提示环节等,其中,为学生推荐了较多课外阅读篇目,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分析课内阅读篇目内容的基础上,挖掘课外阅读篇目内容,以此进行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实现多学科融合。

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为例,教材中积累拓展模块给出《大渡河畔英雄多》《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诸多课外阅读篇目。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时,应结合这些阅读篇目内容,找到多学科交叉点,即重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等。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转变语文单学科教学模式。

在《老山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教学任务一:画一画,讲一讲。让学生认真阅读《老山界》最后一段内容,运用所学历史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知识,画出课文中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将翻越老山界这一事件融入其中。让学生依据课外阅读篇目内容,在所画路线图上找到其他历史事件,组织语言进行概括,讲出历史长征故事。其次,教师可设计教学任务二:长征油画展。组织学生举办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油画欣赏活动,让学生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目,为油画展推荐油画作品,并从语文角度、美术角度等说明推荐理由。同时,让学生以阅读篇目内容为依据,结合其中表述的历史事件,设计宣传页,以宣传油画展活动。再次,教师可设计教学任务三:学习、探索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精神之一。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其结合阅读篇目内容,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而以小组形式探究长征精神,并以报告形式呈现探究结果。最后,教师可设计教学任务四:长征之歌。组织学生歌唱红军长征歌,让学生结合阅读篇目内容,选择合适的曲目,并对所选曲目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立足语文角度、历史角度以及音乐角度对曲目予以欣赏与评价。

在《老山界》教学过程中,以“红军长征”为立足点,融合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美术知识以及音乐知识等,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多学科、多角度融合,将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音乐学科等之间的壁垒打通,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结合开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让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语文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二)结合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整体设计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对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进行挖掘与应用,以此优化阅读教学体系,突出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部编版教材中涵盖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将板块内容引用到阅读教学设计之中,以实現多学科融合。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应有效整合综合性学习与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实质上是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已超出阅读教学的范围,教师应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其次,教师应立足多学科、多角度融合来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跳出语文学科,将多学科融入其中,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美术学科等,在创设多学科融合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应以课内阅读活动为基础,逐渐向课外阅读延伸。

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板块“天下国家”为例,教师应在全面整合板块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多样性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执行中运用多学科知识。首先,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活动一:爱国课外阅读篇目分享,爱国之情永恒。让学生收集体现爱国之情的课外阅读篇目,并深入阅读,以写一写、做一做、画一画、讲一讲的方式分享阅读体会。在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写下阅读体会的发言稿,制作PPT课件展示阅读成果,讲出阅读感受,画出以爱国之情永恒为主题的手抄报,在阅读分享栏目中张贴展示。其次,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活动二:爱国课外诗词吟诵,爱就大声唱出来。让学生欣赏爱国曲目《经典咏流传》,以小组为单位从课外资料中收集爱国诗词,并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将诗词改编成歌曲形式,在课堂上轮流歌唱。最后,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活动三:爱国网页制作,展示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巩固阅读课内篇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爱国网页,要求学生在网页上体现爱国元素,上传对课内阅读篇目的原创评论文章,展示以爱国为主题的课外阅读篇目的阅读成果。

三个阅读活动以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为基础,融合语文学科、美术学科、音乐学科以及信息学科等,通过建立多学科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阅读学习活动。其中,阅读活动一融合了美术学科、信息学科等,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展示阅读成果;阅读活动二融合了音乐学科,学生利用音乐学科知识,以音乐形式吟诵爱国诗词;阅读活动三融合了信息技术,学生利用信息学科知识制作网页,展示阅读成果。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融合多学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内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具有较大作用。教师设计阅读教学时,不仅要考虑阅读活动特征,也要考虑综合性学习特征,并在遵循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两部分内容的有效融合,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

(三)结合名著导读板块内容,设计多样化阅读活动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涉及名著导读模块,对其予以有效设计,也能强化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分析、挖掘名著导读模块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实现多学科融合。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名著导读模块内容时,通常仅讲解语文知识,重在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但总体而言,缺少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对多学科交叉点进行挖掘,寻找融合资源,以此优化阅读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机会,落实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 立足多学科融合视角,开展探究式阅读活动

名著导读模块包括两部分亮点内容:一是阅读指导,二是专题研究。其中,专题研究过程需要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可以实现多学科融合,能够对学生综合素养予以有效培养。

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昆虫记》名著导读模块为例,其中涉及的专题研究有以下三项,且都存在多学科融合点。首先,“跟法布尔学观察”这一专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观察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标记名著中的相关段落,要求学生以观察法为依据,设计观察实验,并以笔记形式记录观察过程。其次,“跟法布尔学探究”这一专题在于运用课文中的科学探究经验,编制实验探究计划。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与生物学科知识,开展实验活动。最后,“跟法布尔学写作”这一专题在于摘抄课文中印象深刻的词句,学习法布尔写作手法,任选小动物进行观察,高效完成写作任务。三个探究专题都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在语文学科知识中融合生物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式阅读、合作式阅读。

立足多学科融合视角,对专题探究中的教学资源予以深入挖掘,设计探究式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昆虫记》科普名著特点,为学生设计多样化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一:探究某种昆虫。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昆虫记》,从中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昆虫,对作者法布尔运用的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如法布尔在探究蝉的发育特点、生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时运用的方法、积累的经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度阅读名著内容,进而观察、记录昆虫在形态、发育、生殖以及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二:与生物学科相关联,选择某种昆虫,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结合生物教材中“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一知识点,借鉴法布尔对昆虫的探究方法与经验,任选某种昆虫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①要求学生立足生物视角设计一个科学问题;②要求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确定实验假设条件;③策划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方案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用具以及实验流程等;④编制实验报告,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以上两个探究活动都融合了语文学科与生物学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名著导读板块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能关联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实现多学科、多角度融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得到拓展,打破语文单学科阅读模式,促进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发展。

2. 立足多学科融合视角,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为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其中,教师应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注重阅读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名著阅读任务。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多种媒介推荐阅读。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板块涉及阅读推荐环节,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推荐课外名著进行自主阅读,与课内名著篇目呼应,以此形成类书阅读群。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必读篇目的基础上,在阅读推荐环节为学生推荐其他科普类阅读篇目《寂静的春天》《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等,以此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推荐板块为例,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推荐活动,让學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科普篇目。在这一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对所要推荐的科普篇目编写推荐语,并将摘抄、记录篇目中的精彩段落;其次,要求学生利用阅读篇目时了解的科普知识任选一个科学现象进行解释;最后,要求学生为所要推荐的科普篇目制作推荐海报。在阅读推荐活动中,融合了语文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美术知识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结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针对名著精彩片段进行改编。为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名著片段改编活动。但改编并不意味着任意改动,而是在深入阅读名著、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改编的基本要求即为以原著为基础。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写作改写板块,为学生设计写作训练活动。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改写板块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编名著《骆驼祥子》的精彩片段,将其制作成情景剧。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度研读《骆驼祥子》精彩内容,将存在突出矛盾的片段从中选出;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情景剧改写;最后,教师要求所有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情景剧本,进而从中选择优秀剧本组织学生排练。在名著改编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考查,但情景剧表演也涉及美术学科知识、音乐学科知识等,所以也能体现多学科、多角度融合,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 结论

基于全科阅读视域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拓宽学生宏观视野,增强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科融合教学。但在全科阅读视域下,语文教师融合语文学科与多学科时,应遵循一定原则,即指向核心素养发展、以学习问题为导向、关注生成性、保持语文边界。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分析多学科的交叉点,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整体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结合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结合名著导读板块内容,建立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多样化阅读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诗弦,李欣.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校本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9):24-25.

[2]岳婷.“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5):58-60.

[3]成陆萍.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以初中音乐与语文融合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3):8-9.

[4]苏秀泳.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10):71-74.

[5]刘粤霞.有理、有趣、有法、有得: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探究[J].语文新读写,2023(11):111-113.

[6]李贞文.新课标视域下多学科融合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以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历史知识为例[J].汉字文化,2023(12):127-129.

[7]孔苗苗.学科融合,推进整体育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科融合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11):48-49.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