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化能力,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4-04-23赵海侠
赵海侠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学生是否能准确运用丰富的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讲解、讨论、质疑,直接影响到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数学思维周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和评价应围绕学生学习展开。评价要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并为教与学的改进提供依据,因此,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尤为重要。笔者发现,在数学习题中,直接列算式解决问题的题目变少了,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据、阐述推导过程的题目增多,题目类型变化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掌握程度。
1.反思与矫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課本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例题:“无需解答,请从下文几个‘小朋友给出的不同解答方法中判断谁的方法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数量关系;其次,要求学生分析每一个“小朋友”的做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最后要对正确的答案阐述理由。这样的题目,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11种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征、图画表征、动作表征和符号表征,帮助学生建立每一种一步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及结构,再通过拓展、变式等形式建立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让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起来。
2.读懂与判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意识、数据观念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以评价题目分析为例,针对“结合以上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的统计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用数据说话”。结合数据的现实意义,从关注单一数据本身到关注数据整体,通过比较或计算等方式获得更多信息。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完成从依靠感性经验判断到运用理性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读懂数据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决策。要让学生养成基于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积累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经验。
“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让学生学会在面对现实世界的现象或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运用符号表达、建立模型,进而对模型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和计算,然后把结果用多数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在表达中阐述自己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