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的策略
2024-04-23李玉娜
李玉娜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让思维显现出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思维可视化。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通过清晰可见的过程将内隐的思维显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
1.在“说”中表达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则是语言表达的依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是思维可视化的常态方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在“说”中把思考的路径及过程表达出来。例如,在一年级“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题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那就要把左边的2只小兔子和右边的4只小兔子这两部分加起来,用加法计算……”学生在表达中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在“说”的过程中将内隐的思维有效表达与传达出来。
2.在“画”中展现思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常常需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其理解。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情境图、实物图、直条图、线段图等,这样的安排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对画图策略逐渐认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为学生积累了足够的表象与经验。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喜欢在涂涂画画中解决问题,通过画图,教师还能发现学生思维能力与水平。例如,在一年级“加法的认识”中,学生用图画把“一只手拿3个气球,另一只手拿1个气球,把两只手的气球合并起来”的真实问题情境表示出来,通过“画”将学习内容化静为动。教师借助学生图画引导学生感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内隐的思维得到展现。
3.在“做”中外顯思维
要让学习的路径外显,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与实践来实现。动手操作是思维逐渐外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知识“再造”或者“创造”出来。例如,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表示12这个数。为了能够摆得更快,学生产生了用1捆小棒直接表示10根的想法,在摆的过程中体会到将“10”作为计数单位的合理性;同时,在用计数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计数单位、数位的不同作用,1颗珠子在不同的数位能表示不同的数,学生在“做”中不仅理解了数的意义,发展了数感,内隐的思维也得到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策略下的数学教学,使数学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数学学习路径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