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式茶饮正当时

2024-04-23宋雨霜于小哩陈旭蓉朱仲祥

龙门阵 2024年3期
关键词:茉莉花茶茶馆成都

宋雨霜 于小哩 陈旭蓉 朱仲祥

图\图虫创意  白桦

人在草木间,万物皆可茶。

甲辰龙年,成都经历了一个温暖的春节假期,天天大太阳足足持续有半月之久。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晴天的成都人,流连忘返于各大露天茶肆。其中,位于望江楼公园河边的茶馆,因天气疏朗,红梅正盛,一座难求。人们喝的不仅是茶,更是充满茶香花香的美好生活。同理,近年来受年轻人喜欢的“围炉煮茶”和花果味、轻乳打底的新式茶饮,喝的又是氛围感和新鲜、新奇。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爱喝茶由来已久,悠闲舒适的生活,天府之国的风土,带来了这方人对佳肴、美酒、香茗的热情。每年全国春季糖酒会在成都举办,2024年3月20日—22日的春季糖酒会已是第110届(全国秋季糖酒会每年选择不同城市举办),关于饮食的新鲜龙门阵再次获得人们的青睐。

史话

人在草木间,

万物皆可茶。

它,是一片叶子,吸收天地灵气,融入水中,温润味蕾;它,是一门功夫,叶出同一株树却可演绎出白、绿、黄、红等多个门类传奇;它,是一种文化符号,藏着天人对话、身心安宁的精神内涵。茶,一种原产于中华大地的植物;品茶,一种连接人与自然的生活方式。茶饮历经千年,幻化出“万物皆可茶”。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饮食浪漫,也把人在草木间的生存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世间第一片茶叶被我们的先人纳入口中时,一个植物传奇便已诞生。中国作为茶的故乡,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茶的品类、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无不精湛绚烂。种茶、摘茶、制茶、品茶、写茶的生活经验历久弥新,善于探索的先民还将目光投向了茶的创新之法,他们发现一花一草一木,皆可入茶。

自宋代起,素茶转向花茶,茶的家族范围逐渐扩大。在制茶方面,古人可谓是把融合做到了极致。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茶香清雅,花果香甜,若是二者结合,当如何?鲜花吐香、茶坯吸香即为“窨制法”,“窨”即“熏”。宋代赵希鹄记窨茶之花时说,花应采“半含半放,香气全者”,花与茶叶的配比当为“三停茶叶一停花”,这样花不致过多而脱茶韵,也不致过少而不尽美。再“用瓷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然后用纸箬把封口扎固,入锅中,烧水增温,催花发香,最后将茶用纸封裹,焙干收用。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直到今天,茉莉花茶也很受茶客们青睐。果香与茶香相融,如橙皮窨茶。此外,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菊花、栀子、木香、梅花等也可入窨制茶。

以“窨制法”制作的诸多茶类中,最浪漫的要数莲花茶了,因其以花为容器更添加自然之趣。元代画家倪瓒是莲花窨茶的首创者,他在《清閟阁全集》里记载了莲花茶的做法:“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以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摘莲花之取茶,用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以莲花作容器,嫩蕊含茶叶,取之泡茶,想想就是极美的事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如此记录:“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如此佳人妙趣和闲情雅致,莲香与茶香交融,怎不令人欣羡?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以水泡草木代饮之乐,那时称为“熟水”,即在烧开的水中加一些植物或果实作原料煎泡而成,跟如今的“茶饮剂”、“代茶剂”、花茶果茶大同小异。宋人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中记载:“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种竹叶,稍大于常竹,枝茎细,高者尺许,土人以作熟水,极香美可喜。” 文中提及的竹叶煮水算是一种竹叶茶吧。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写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豆蔻煮水也有醒脾化湿、行气温中的功效。

对茶的创新探索中,花茶的品类越来越丰富。饮用叶或花的称之为花草茶,如荷叶、甜菊叶等。众人皆知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殊不知他也是一位制作花草茶的高手呢!蒲松龄通晓中药,熟知医理,还能行医,曾编写过《药崇书》,此书对治病救人及蒲松龄自身的保健都起过积极作用。在《药崇书》里,他写到一味原创调配的药茶方——菊桑茶。他在住宅旁开辟了一个药圃,种不少中药,其中有菊和桑,还养蜜蜂。蒲松龄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种药又取得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制成药茶兼备的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或许现代人药茶同饮的习惯也有一部分受蒲松龄的影响呢!

在茶饮中,饮用其果实的称之为花果茶,常见的有无花果、柠檬、山楂、罗汉果等,也有药茶同饮之用,如罗汉果茶可止咳化痰,山楂茶可健脾开胃、活血化瘀。花草茶、花果茶除了直接冲泡外,也有“花茶同泡法”“花水点茶法”等。

从素茶到花茶的创新,从一片茶叶到万物皆可茶的探索,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审美体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茶解毒养生的功效在中国药膳同源的文化基调中变得根深蒂固,因而花草茶、花果茶之类的“类茶饮”也被视作具有药用保健价值。俗话说“自然有良药,藏于草木间”,人们在探寻药茶同食的路上越走越远。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相比饮酒,饮茶显得温和恬淡,可以“涤昏昧”“清我神”“破烦恼”,符合国人内敛含蓄的特点。爱花草,赏之赞之,若能吃之饮之更增其妙,亦得其乐。苏轼曾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花果入茶香,展现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宁静休闲时光的期盼。

一个“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生于草木之间,和草木同呼吸、共风露,卸下繁杂物欲与诸多压力,静享一杯香茶何等安逸。一片叶子,一朵鲜花,一枚果实,改变的不仅是水的味道,更是人对身心的觉察、对自然的体悟。无论素茶还是花茶,在采摘、制作、品尝时,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小小茶杯里,一叶一花的浮沉皆是人生;浓淡茶水里,一酸一甜的滋味都是感悟。

花香调意趣,清茗长精神。人在草木间,万物皆可茶。

傳统

好一朵

美丽的茉莉花

有人说:“川人对茶爱之深,像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如胶似漆,难分难舍。”一句话,把四川人之于茶的感情,说得明白、透彻而生动。

四川茉莉花茶的兴起

要说清四川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喝茉莉花茶,得先从茉莉花茶的历史说起。

历史上最早的茉莉花茶雏形,出现在南宋赵希鹄所编的《调燮类编》中,书中记载有花茶的制作工艺。另外,南宋施岳的《步月·茉莉》中也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述。

后来,在明初朱权的《茶谱》中也记录有“熏香茶法”。到了明中叶,1541年在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中,便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所载花茶制法恰好与现代窨制方法相同。

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中更是记载有用日铸茶作茶坯,掺入适量的茉莉花,经拌和焙烘后,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其色如雪,令人陶醉。

而四川茉莉花茶的兴起,是在1884年的春天。当时有位姓林的官宦,由福建引种茉莉花到成都,初种植于成都市郊东门外门铺一带,后逐渐发展至乡村。于是,民国时期成都的茶叶店和一些茶馆,便利用市郊东乡盛产的茉莉花,买花自窨自卖。

其中,记录在册的便有成都老牌餐馆“竞成园”的陈白勋,他请一位姓孙的师傅择花窨制茉莉花茶。还有“华华茶厅”的彭述皋雇请一位龚姓师傅择花窨制茉莉花茶出售。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四川茉莉花茶的兴起,华阳东乡一带、新津、犍为等地遍栽茉莉花,四川成为茉莉花的主要产地之一。而其中的手工择花窨制工艺,不但发展成为四川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更是一枝独秀根植于巴蜀茶文化之中,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地域特色。

成都人喝茉莉花茶的起源

严格意义上来说,北京人与四川人都喜欢喝“茉莉花茶”,坊间多有传言说“慈禧太后喜欢喝茉莉花茶”。

四川人开始喝茉莉花茶,大概率是由八旗子弟带入成都少城(如今宽窄巷子一带)的一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住在少城的八旗子弟,每天无所事事,提着鸟笼,泡在少城公园(如今的人民公园)里,逗鸟喝茶,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当时成都有世界上最多的茶馆(晚清成都有茶馆400余家),可想而知,那时住在成都的60万人中就有12万人每天奔赴茶馆,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都江堰的水流向肥沃的成都平原,浸染了土腥味,而茉莉花茶可以带走土腥味;当滚烫的开水冲向茉莉花,茉莉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抖擞,还可以去火润燥,中和成都人身体里的辣椒……似乎就已注定茉莉花茶之于成都人心里各种茶中的主流地位。

成都人为什么爱喝“三花”

在老成都人的兒时记忆里,往往都有一杯难以忘却的茶,那就是茉莉花茶,但成都人并不单纯地将它叫作茉莉花茶,而是叫“三花”。是的,老一辈成都人对茉莉花茶的称呼从来都是“三花”。

当时位于一心桥街的成都茶厂大量生产花茶,是按照等级来售卖的,因此花茶又分了好几个级别。在过去,不同级别的茶叶包装袋会分别打上特花、一花、二花、三花等标识,除此之外,还有四花、五花、花碎、花沫等。

顾名思义,特花就是特级茉莉花茶,一花就是一级茉莉花茶,而“三花”自然就是三级茉莉花茶。

但是四级以下的茉莉花茶品质不好,而三级茉莉花茶物美价廉,香高耐冲泡,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因此那时的成都人更加偏向于喝三级茉莉花茶,简称“三花”。

并不是说当时的成都人不想喝特级、一级和二级茉莉花茶,因为特花一般是作为贡品上交的,一花和二花大多是达官贵人们喝,产量也比较少。普通阶层的成都人一般买不起,或者说不一定能买到。

那时,购买三级以上的花茶需要凭相应的“工业券”——成都人也叫“工资券”,是按照工资的比例分配的购物券,和工资一起发放——这就类似于买粮食需要“粮票”的道理。

所以在那个年代,只有三级茉莉花茶才是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价格不贵,一两售价仅为0.53元,而且口感也不错,慢慢地“三花”就成了成都人的心头爱。1998年,恰逢成都茶厂改制,将“三花”注册了商标,于是就诞生了更深层意义上的“三花”。

除此以外,茉莉花茶还有一个文雅点的叫法是“碧潭飘雪”。由华夏茶文化专家、四川新津人徐金华先生创制。其中“碧”为茶汤之色,“潭”为茶碗,“雪”为茉莉花瓣,“飘”既言花浮茶面,又有香飘四方之意。2013年岁末,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成都,在杜甫草堂北邻品味成都盖碗茶,赞不绝口的便是这飘着茉莉花香的碧潭飘雪。

走,弹(啖)三花!

一般成都人要喝茶的时候就会说一句“走,弹三花!就是指一起去茶楼喝三花盖碗茶,摆龙门阵的意思。

而至于“弹三花”这一说法,有人说应该叫“啖三花”更为贴切。袁庭栋老先生的《成都街巷志》一书,在“一心桥街”处记录:“直到今天,在成都还能听到‘走,弹(啖)三花这一流行于成都的方言……”所以,无论是“弹”还是“啖”应该都是可以的。

成都茶馆里面掺茶的叫“吆师”,以前通常头缠白布,肩上搭一块用来擦汗的毛巾,手提铜壶,一边吆喝“注意开水”,一边往盖碗里面加水。

客人进门时,招呼一声:“来几杯‘三花。”吆师应声答道:“好嘞。客官请坐,马上就来!”待客人落座,几杯飘着茉莉花香的“三花”就摆在了茶桌上。客人走时,吆师不忘说一声:“客官慢走,下次再来。”一来一往,一呼一应,浓浓的人情味、市井风便如同那融合千年的花香与茶香,尽在此刻浸润人心。

是的,当一种事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并且无可取代时,便成了经典。一如这朵美丽的茉莉花,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韵味无穷,飘散至今。

品味

新式茶饮

开启味觉的不断艳遇

与新茶饮的邂逅,很多人是始于白桃乌龙茶。其中,自然有LUPICIA(日本的茶品牌,首推白桃乌龙)的推波助澜。此后的茶饮则是进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新世界,无休止的新奇配方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和味蕾,恣意的创新扩展着这个行业的无限可能。

白桃乌龙带火的新茶饮

有人说LUPICIA就是茶界的爱马仕,倒不是因其价格有多贵,而是在喝它的时候,那一秒入魂的感觉,很美妙!LUPICIA,寓意为“美丽的茶叶”,中文名绿碧茶园,可以说是新式茶饮风尚的引领者。不同于传统茶饮的制作,它采用的是调味烘焙,用果香果味配合乌龙、绿茶、红茶等上好的基底茶,激发出茶叶全新的风味与口感。一款白桃乌龙,不管是冷泡还是热饮都会散发出浓郁的桃香,入口后仿佛置身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中,令人难以忘怀。回味细品,茶的口感清淡回甘,白桃的果香与乌龙的茶香相得益彰,入口是乌龙的沉香铺陈底色,鼻尖唇齿间还萦绕着白桃的淡淡果香,仿若打开了新的感官体验。一面市即“征服”了全世界,许多年轻人瞬间彻底“入坑”这种新茶饮。

其实,日本白桃是水蜜桃的一种,以冈山县出产的最为知名。白桃的果实比较饱满圆润,表皮颜色粉白,果肉呈现出乳白色,香气浓郁,口感脆甜。LUPICIA的白桃乌龙,就是将白桃花瓣、白桃果肉干和乌龙茶按照一定比例调制配比,为原本“沉郁悠回”的乌龙茶赋予了春光夏日般清新的水蜜桃香。口中的那种感觉,犹如一场偶像剧中的爱恋闪过,让人震撼于温文尔雅的茶家公子和清纯的蜜桃女孩那惊世情牵。

此后,一发不可收,白桃煎茶、甘夏蜜橘乌龙、完熟杧果乌龙、樱花绿茶、草莓红茶……调配茶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口味,桃红柳绿、杏黄暖橙、胭脂花青……不仅茶饮越发美丽惊人,绝美的设计包装更是讨人喜欢,新茶饮的周边也是众多爱好者的收藏。

三次“革命”卷出了新世界

其实口味众多的调配茶只能算新茶饮中的一个类目,而且创新相对保守且含蓄。在最近七八年间,更大胆创新、恣意创作的新茶饮百花齐放,将茶的口感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新搭配、新调制、新碰撞、新设计、新口感、新品牌等层出不穷,仅2023年春夏饮品的新品分析就超过1000款。行业分析2023年其市场规模就近1500亿元,一年的增长率约为20%,未来几年还将继续高速发展。

有人说中国新茶饮已然经过了两次“革命”:鲜奶革命和水果革命,形成了奶茶和水果茶,新鲜芝士、鲜奶代替植脂末,让年轻人的奶茶从千篇一律的工厂配方调频到现场调制,更新鲜、更健康、更多元化的口感很快就俘获了年轻人,浓淡各异、咸甜都有拥趸的奶盖产品更是各品牌的焦点爆款。这个时期,主角是“奶”,各种产地、配方、口感的奶、奶制品和茶相映成趣,再加上珍珠、芋圆、花生、西米、仙草、椰果等小料的不同搭配,既有丰富的口感又有鲜明的主题。水果茶,则直接从白桃乌龙的调制茶进阶到新鲜的时令水果,葡萄、草莓、桑葚、芒果、橙子、荔枝……万紫千红、千娇百媚轮番登场唱主角,创新白热化,味觉体验一再被破壁。不同的鲜果以香甜的口感和缤纷的色彩参与其中,讲究色彩搭配和装杯,外观甚为好看。虽然以传统茶为基底但都很清淡,走的是暗线;明线是主角水果,将喝茶和吃水果统一在一个容器里,酸酸甜甜、软嫩多汁,口感更为丰富,比如葡萄和绿茶、西柚和红茶、香橙和茉莉就是大受追捧的经典口味。推出多年,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子、霸气芝士葡萄一直是“奈雪的茶”经典的畅销款。发展至今,水果茶更为讲究和丰盛,比如“喜茶”的一大桶黄金桃,以时令黄桃搭配全新小料海石花冻和定制栀妍茶底,清爽明亮的黄金般的色泽诱人至深。

养生的仙女们也开启了自制鲜果茶之旅,红枣、桂圆、苹果、雪梨、马蹄等原料,加上一沓养颜美容补气血的方子,和着少量的传统茶轻泡温煮,丰俭由人,口味随喜。

而新茶饮的第三次“革命”正在进行,其标志就是轻乳茶的强势崛起。所谓“轻乳茶”,主要指在产品上去水果化、去小料化,在原料使用上以绿茶、乌龙茶为主,搭配口感轻盈的奶制品为奶底,而非传统奶茶的以奶为主、茶为基底的做法。轻乳茶系列以无香精真茶搭配真奶,呈现出每款茶底特有的香气与风味,自然茶香成为新主角,茶本身的口感风味至关重要。古茗用栀子绿茶和鲜牛乳配制的“云雾栀子青”,突出的是初恋般清新淡雅又懵懂的绿茶香。再比如“喜茶”的“天青雨”用的是福建安溪的金牡丹乌龙茶,另一款“芭比粉·水仙”选用的是水仙茶底,前者韵味丰富,后者则兼具馥郁花香与绵长岩韵。

令人欲罢不能的新体验

从植脂末到鲜奶,从香精到真材实料的花草鲜果,从点缀的茶底到彰显茶的风韵品质,新茶饮越发回归自然、突出特色、讲究健康。一些茶饮还有深耕的地方特产:广东的“英哥魂”工夫茶饮深爱本土的水牛奶,广西的“阿嬷手作”发挥荔浦芋头的作用,甘肃的“放哈”加入具有西北特色的甜醅子,河南的“眷之茶”甚至加入了特色蔬菜荆芥……2023年底,“喜茶”“霸王茶姬”还展示出每杯饮品的配料表,精确到原料省份、配比及热量等,带动新茶饮的健康风尚迭代。

不止于口腹之欲,新茶饮还“卷”出了新的视觉高度和潮流风韵。“霸王茶姬”撞大牌的包红遍街头巷尾,网红“茶颜悦色”起势于“最炫长沙风”,现在已然成了长沙重要的文化符号。国潮文化兴起之时,诸多新茶饮品牌在新中式的赛道上推陈出新一路狂飙:“茉莉绣窗”“伯牙绝弦”“水云间”“声声乌龙”“桂花弄”等层出不穷,品味鉴名,这悠远的意境足以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开辟一处花语花香的秘境,安神静心。还有一些品牌,开发了诸多联名饮品:“奈雪的茶”和蜡笔小新、“茶百道”和粉红豹、“7分甜”和草莓熊……打開新的口感世界之余,还有崭新的饮品外观和周边。或许,人生中第一次实现奢侈品自由的时候,就是在“喜茶”和“芬迪”的蜜月期呢!

据传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从偶然到必需,从贵族的珍馐佳品到普罗大众的生活日常,从发源地、产地到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普世饮料,从单纯的口腹之欲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攻城略地、几经进化革新,很难考究出如今所谓的“新茶饮”具体是第几代新版本,但它打破了喝茶与中老年人的固有关联,更多的年轻人蜂拥般投入茶饮的新世界——创新之频繁、搭配之不拘、口感之丰富、视觉之精巧……欢迎光临新茶饮观感和口味的“目酣神醉”!

市井

茶隐于市

龙年新春,天气持续晴暖,原本盆地人民就稀奇少见的阳光,适逢假期还能晒个够,真是惬意至极。有阳光,就有晒着太阳喝茶的人。春节期间,餐饮店铺营业的本就少一些,能喝茶晒太阳的地方——九眼桥头、人民公园、望江公园、百花潭和茶店子的露天茶园座无虚席,琴台故径和宽窄巷子的茶馆茶铺更是一座难求。

好在现在多了很多支起几张户外桌椅便能露天一坐的新茶肆,服务员给个“围炉煮茶”的套餐,一壶陶罐白茶,几许可烤的坚果水果,其余自助,简单又省服务,能快速支棱起更多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茶位。这样的摆设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茶客,有吃有喝,有玩有乐,让新茶饮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

不知道其他城市是不是有同款市井风景,众所周知,成都人泡茶馆的功夫享誉全国。总有一批茶客,一大早就钻进茶馆,要泡到太阳偏西才离开。有朋自远方来,成都人先是叫你泡上一阵子茶馆,摆上一阵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或武侯祠刀光剑影的三国“龙门阵”,再安排其他的环节和内容。成都人谈事情,大多也相约某茶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茶喝安逸了,事情也谈了。

川人对于茶的挚爱由来已久,成都茶饮业的繁盛也有据可考。曾有民谚云:“一城居民半茶客”,就是那时成都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使是沧海桑田后的今天,繁华市井中像“德清茶社”这样的百年老茶馆还有不少。更有甚者,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那就是春熙路附近的大慈寺茶园。

位于春熙路太古里的大慈寺,是由来自新罗国(今韩国)的无相禅师创办的。无相禅师热爱蜀茶且嗜茶如命,其弟子留下《茶偈》一诗:“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静虚澄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据说这外来和尚创办的大慈寺,是盛唐玄奘和尚的受戒之所;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乱来蜀,寺中僧人也是在这里沏茶以待的。也正是自那时起,这里的“禅茶堂”,就是一处品味禅茶、修身养性的清净之地。如今,悬挂着“欢喜自在”匾额、描着金的“福水绵长”题刻的大慈寺茶园,身居闹市之中,却独享一方清静,用千年的悠悠茶香,无声诉说着蜀都的人间烟火、人世沧桑。一般外地客来,可以带他到大慈寺茶园,感受一下尚存的“老茶馆”风情。

成都的老茶客都喜欢泡老茶馆。这种茶馆一般在小巷街边,一两个铺面的档口,一进深的房间。当街垒上一溜灶台,灶上摆一溜铜质或铁皮的茶壶,用旺旺的炭火烧着,不时发出嘶嘶的响声,随之冒出一股水汽。灶台后面清净的地方,才是茶客们落座的场地,也就是十来张小茶桌,配上几十把竹椅子,简洁实用,没有粉饰。也有场地合适的,将茶桌摆在了室外的水池边树荫下,形成环境清幽的茶园。茶园门口照例挑一面茶旗,招揽着来往的顾客。

围绕这些老茶馆,往往衍生出一些相关的行当。茶馆附近会出现一两个剃头摊子,为茶客们提供理发服务。一张椅子,一面镜子,只要理发的茶客往上一坐,边喝着茶边理发,两边都不耽误。还有一些掏耳朵的师傅游走于茶桌之间,听见有人招呼便跑过去,开始施展他娴熟的掏耳功夫。只见他从盒子里拿出耳挖和棉签,专心致志地对付着耳朵里的垃圾,茶客半闭着眼睛,脸上露出很享受的样子。如果运气好,还会欣赏到“川味评书”或“四川清音”表演,一般是茶馆老板为感谢茶客临时请来助兴的,两三天后这些艺人又转移到其他茶铺去了。不過,现在这样的场景也就在一些古镇老街、城市“景点”等地方还能见到,而且往往成了网红打卡点,拍照的比真正坐下来喝茶的茶客还多。

散步在城市大街小巷,看到更多的是“茶楼”。茶馆与茶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形式上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场地上,不再是局促于街边的某个铺面,而是登楼入室,有的甚至进入大都市的摩登高楼,气度不凡地俯瞰着芸芸众生。动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场地,不再是可以自由交流融合乡情的开放空间,而是被隔成彼此封闭的一间间“雅室”。其次是风格由古朴变得优雅,如同乡村少女蜕变成了豪门贵妇,用的是现代装饰材料和摆设,把喝茶空间打扮得珠光宝气熠熠生辉。茶旗也换成了霓虹灯箱招牌,在夜幕下闪烁,给传统的茶饮业涂抹上了时尚的色彩。

茶楼正当道,也因它们适应当今生活主流。逝者如斯,世间万物都是应时而变。成都市金牛区有个地名叫茶店子,龙泉驿区有个乡镇叫茶店镇,都与城市周边的驿道有关。起初也许就是驿道边的简陋“茶店子(茶棚子)”,为来往商贾游子提供解渴的茶水,后来往返的人多了,聚集的人多了,此地便以茶而兴、因茶得名,逐渐发展成了街道和村镇。当然,如今的这两处地方,早就不再是寂寞苍凉的荒郊野外,已变成熙来攘往茶馆散落的繁华市区了。我们也仅仅能从“茶店”这样的名字来想象当年的场景。不过,无论茶店子、茶棚子、茶摊子、茶园茶馆,还是茶楼,它们都带给过这方水土茶香氤氲。茶隐于市,在这座城市的市井生活里,永远少不了“茶”这个生活的角儿。

猜你喜欢

茉莉花茶茶馆成都
《茶馆》
基于电子鼻和ATD-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茶香气成分的产地差异
穿过成都去看你
柚子花在茉莉花茶窨制中的应用
数看成都
成都
福建茉莉花茶品质特征、审评技巧及其拼配技术
一杯茉莉花茶
清雅茶馆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