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4-04-23邹琰
作者简介: 邹琰,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衡阳市侨联经联部部长,研究方向:侨务工作、统一战线、国际文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侨务资源大国。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华侨华人不仅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还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力量。要鼓励海外华侨华人积极继承、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利用独特优势,积极参与海内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华侨华人;国家软实力;侨务工作
海外华侨华人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国外,使他们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还代表着祖 (籍) 国形象。无论身处何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新时代新征程,要守护好华侨华人的 “根、魂、梦”,进一步密切与海外侨胞的联系,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华侨华人与文化软实力定义
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尤其集中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他们通常保持着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并且在其居住国中往往有显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一)华侨华人定义
1.华侨
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拥有中国国籍。“定居”指的是已经取得所在国的长期居留权,且2年内在居留国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或者没有获得所在国的长期居留权,但事实上已在当地合法居住谋生连续5年 (含5年) 以上,且在5年内在居留国累计居住不少于30个月。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或公务外派均不视为华侨。
2.华人
华人亦称唐人,指祖先来源于古中国的人种,包括现代的中国人和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从狭义上说,是指中国人、华侨或外籍华人及其后裔。从广义上说,是指具有中国人直系血缘关系的一切人士,不管国籍如何。
(二)文化软实力定义
软实力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1]他认为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政治理想、政策等产生的吸引力。换句话来说,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利用其政治制度、国家形象、文化价值、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能力。文化软实力还包含文化产品,如出版物、新闻媒体、电影和电视产业等。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越低,硬实力显得更重要;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越高,软实力显得更为关键。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以及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国家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 (籍) 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显著增强,他们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一)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创新
華侨华人人数众多,高科技人才和各方面专才人数增多,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者,在文化艺术的创新上也做出了显著贡献。通过在国外举办春节庆典、中秋节活动、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兴趣。此外,华侨华人擅长将中国元素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颇具特色的海外华文文学与艺术氛围,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开辟新途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成为推动中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
华侨华人在国外生活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华侨华人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人脉广泛,影响力强。通过个人行为、社会参与以及跨国文化交流,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展现的诚信和职业道德,还是在公益活动中表现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华侨华人在海外身体力行地阐释、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积极参与当地的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公益事业等方面,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 “和为贵”“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三)传播中国国情及发展道路
华侨华人既能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又熟悉海外生活环境,能讲好更加生动、真实的中国故事,在介绍中国国情与发展道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与国外友人、商业伙伴等日常交流,或是在公共演讲、文化交流活动中,分享个人的经历见解,向外界阐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国际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外界正确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此外,华文媒体、海外华侨社团以及华侨华人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在国际论坛和媒体上发声,为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立场提供支持,帮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和客观地理解中国,进一步加深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塑造和软实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四)参与中国公共外交
华侨华人与祖 (籍) 国和家乡的联系密切,合作交流频繁,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提升。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合作、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社交媒体等平台,传达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成就。有助于打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展示中华文化多元性,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三、华侨华人参与中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压力对华侨华人的干扰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当地华侨华人的活动持怀疑态度,通常表现为政治怀疑和文化误解,担心他们可能影响国内政策或成为外国影响力的代理人,使华侨华人在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方面受到限制。同时,引发的社会偏见和误解也会影响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华侨华人在坚定立场与文化传承的同时,克服外部挑战,积极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二)国际关系直接影响华侨华人生存发展
当中国与华侨华人所在国的关系紧张时,他们可能会面临商业限制、社会地位和安全问题的影响。外交关系的波动不仅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导致身份认同的冲突和文化传播受阻。例如,开展商业活动可能受到限制或额外审查,社会地位和安全感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因为两国关系紧张,可能遭受不公正对待或歧视。
(三)住在国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影响
不同国家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态度各异,直接影响华侨华人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活动。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华侨华人采取政策限制。例如,严格的移民政策、工作许可限制,甚至对华贸易和投资的限制,使华侨华人面临更大的挑战,参与当地经济建设、推动文化交流受限,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阻碍他们在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努力。
(四)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分歧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也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认同、政治立场、经济利益使他们在政治立场和社会观点上存在差异和分歧,[3]有时可能演变为内部矛盾,影响他们在海外的团结协作。相比之下,出生在海外的华裔新生代更多地融入了当地社会文化,为属籍国国家利益尽责,对中国的认同感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多元文化的交织,可能影响他们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式和程度。因此,理解和尊重这些认同上的差异,对于有效地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四、拓宽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紧密相连,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培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团已经有2.5万多个,这个庞大且分布广泛的群体,凭借其 “融通中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塑造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广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大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4]
(一)以情为先,厚植乡思乡愁
厚植乡思乡愁。以血缘、地缘、语缘为基础,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参与海外联谊,结交 “新面孔”、吸收 “新生代”,加大与海外侨团侨领、科技精英、知名华商、华裔青年杰出人士的联谊交流,发现和培养侨社新秀,激励和引导海外侨胞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奋力建功新时代。构建大宣传格局。加强外宣能力,充分利用全媒体宣传平台,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的融合,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增加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注重示范带动、典型引领,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传播,全方位立体化向世界展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广大华侨华人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隽永魅力。讲述中国好故事。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 “连心桥”“扩音器”作用,以点带面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增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向世界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二)以文为桥,深化培根铸魂
深化文化认同感。要广泛培育、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让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通过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 “中国寻根之旅”夏 (冬) 令营活动,增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影响力,让他们亲历中国的繁荣发展和文化魅力,逐渐培养文化认同与热爱,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感联系。深化培根铸魂。以 “亲情中华”品牌活动为统揽,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亲情乡谊,以情暖侨、以情化心、以情引侨,打造传递祖 (籍) 国的祝福与牵挂、展现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的亲情之旅。通过在海外组织非遗文化和书画展览等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通过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理解,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强化对华侨文化保护研究。推进华侨历史学会建设,打造一支知侨、懂侨的专家学者队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挖掘、整理与保护侨乡历史文化资源,持之以恒把我国华侨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
(三)以梦为马,强化凝心聚力
画好最大同心圆。加强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宣传,讲好新时代侨界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故事。阐释好民族复兴与每一个中华儿女命运与共、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引领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激励和指导海外华侨社团、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整合本地优秀文化资源,联合侨界各方文化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生根发芽、繁荣。支持海外侨团在当地社会中举办有关中国美食、传统中医、戏曲戏剧、武术表演、民族服饰以及非遗传承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海外华人华侨和华裔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外语言、民俗和文化方面的知识,鼓励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研究课题,深化国际学术合作、国际翻译和交流研讨。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中西文明对话方面发挥作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现代社会问题中的潜在贡献。通过侨社团持续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世界对中国人、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看法。
(四)以培为基,服务侨团建设
建强 “领头雁”队伍。积极支持和关注海外侨团和侨领培养,加大新侨培养力度,引导侨团侨领更加注重青年工作,推动侨团规范化、功能化、年轻化、信息化建设,促进海外侨团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侨团领导力建设,推动构建海外和谐侨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勇担新时代华裔青年的使命与职责,让中华文明在海外华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建强 “主心骨”队伍。深化 “侨连五洲”品牌活动,面向海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侨团侨领特别是侨界青年才俊以及华裔新生代举办研修班,重点培养海外侨领和侨界青年,使其在学习中深刻认识新时代世情、国情和侨情的重大变化,团结凝聚海外侨胞,弘扬嘉庚精神,增进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纳侨情民意。引导海外华侨华人聚焦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政议政、牵线搭桥,争当创新创业的表率、建言献策的高参、文化交流的使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华侨华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为侨服务 “最后一公里”。
五、结束语
广大华人华侨在坚守和弘扬文化自信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不仅参与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在助力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增进国际理解、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姚红.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何涛.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论析[J].国际公关, 2023(18):25-27.
[3] 樊祎冰.华人华侨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认同研究[J].作家天地, 2021(26):149-150.
[4] 赵健,赵炜怡.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路径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