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的语言散文化
2024-04-23杨荣
杨荣
常言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单就散文化语言来说,它其实是散文创作的一个必然要素,具有明畅、凝练、清新、自然以及更接近口语的特点。优质的散文语言应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文学魅力、思想深度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關于散文写作》中说:“润饰字句要以活的语言为标准,比活的语言更精粹。”对散文语言的加工锤炼,既要保持口语的特色,又要适当使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书面语言。
下面,我们结合课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分析:
一、从散文化的语言中满溢出情感来
最高明的写作手法体现为似乎是在平淡地叙事,可深情早已融入字里行间。汪曾祺《昆明的雨》就是最佳范例。“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修饰词,对古诗的引用,以及通感手法的运用,无不渗透着其对昆明雨季的爱恋和赞美;还有对昆明各种景、人、事、物的细节回忆和描写,比如令人垂涎的菌子、火红的杨梅、带露的缅桂花等都极具画面感。
散文化的语言犹如淅淅沥沥的雨水,看似随意而散乱,却满溢着作者对昆明、对那段时光浓浓的追忆、怀恋和情味。
二、在散文化的语言中深入到主题去
有时,语言不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推动故事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的“加速器”。如《孤独之旅》中对苇荡、鸭群的描写,就用近乎诗化的唯美语言,悄无声息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当杜小康感到无聊寂寞时,“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对鸭子状态的诗意描写,正好和主人的心境完美契合;“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面对陌生的环境,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在这如万重山的芦苇荡的衬托下,更为凸显。
三、从散文化的语言中咀嚼出意味来
杨绛先生的语言总是那么简练又耐人寻味,《老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极富画面感;又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寥寥数语,便将老王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生命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四、在散文化的语言中联系到现实去
散文化的语言看似散漫,有时却更加触动我们的心灵。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看似风轻云淡的描写,实则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仅了却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更是让作者重新拥抱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建构和深刻理解,进而反观自我。
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由此可见散文化语言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