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名篇学写作之虚实结合

2024-04-23孙秀启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鹧鸪杏树节选自

孙秀启

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而作文中的虚实结合则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这里的“实”指实写,是写实际发生的事情、实际出现的情况、事物的原本状态等;“虚”指虚写,是写由某事物所引发的联想、想象,是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评价,写的是可能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事情。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叙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将眼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了凸显文章中心的作用。

左读经典

1.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2.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空灵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节选自郭枫《空山鸟语》)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节选自朱自清《春》)

4.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节选自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赏读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技法叫“虚实相生”,“实”指的是客观还原出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稀疏的部分或者留白的地方,这样的画作多是风景画,常常表现出一种悠然深远的神韵。在文学创作中,虚实结合法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片段一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父子间的惦念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再現为虚写,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片段二中,作者虚写缥缈的鹧鸪鸣叫,想象这鸣叫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由此联想到江南的“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长檐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和“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这种联想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片段三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实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这一部分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出了作者看到桃树、杏树、梨树所产生的美好想象,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桃、杏、梨的描写,虚实结合,突出了文章主题。

片段四中,省略号前的部分是虚写,作者回忆自己受父亲教育后每天坚持按时到校上学的情况,将一个守时、自律的女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省略号后的部分是实写,是对当下情况的描摹,刻画了“我”的形象,“我”已然是一个“小大人”,可以独当一面,承担责任了。这样虚实结合,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

◆借鉴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由此可见,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学艺术的魅力。

落实到写作中,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同学们借鉴:

1.虚题实写,化抽象为具体

虚题实写,就是把虚指的对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或物。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表达心中的忧愁时,就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把内心的忧愁借助具体可感的“春水”表达了出来。

2.实题虚写,以小见大

实题虚写,就是把身边具体的人或物转化为虚指的对象。如以“母亲”为话题写作,这里的“母亲”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指代为“家乡”“祖国”“地球”等,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鹧鸪杏树节选自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杏树
鹧鸪
鹧鸪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童年的杏树
杏树结果期的生长特性及修剪技术
十月
名家写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