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
2024-04-22谭美林
谭美林
(都昌县中医院,江西 九江 332600)
四肢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及股骨骨折居多,骨折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1]。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成熟,多数会采取手术治疗方案,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均可痊愈。但是在手术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手术对于局部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术后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尤其是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时间和康复效果。因此,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讲,积极处理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对患者来讲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临床采取的术后常规护理方案以监测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基础内容为主,对于肢体肿胀的针对性干预措施较少,并不能有效地改善肢体肿胀情况。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的原因及患者个人情况制订了针对性护理方案,以更好地解决术后肢体肿胀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性16 例,女 性15 例;年 龄20~65 岁,平 均 年 龄(42.5±6.3)岁;体 质 指 数18.3~23.6 kg/m2,平 均 体 质 指 数(20.95±5.31)kg/m2;病因:跌倒6 例,重物砸伤4 例,车祸10 例,高空坠落10 例,其他2 例。骨折部位:股骨干骨折2 例,胫腓骨干骨折15 例,肱骨干骨折10 例,尺桡骨干骨折3 例。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0~66 岁,平均年龄(42.9±6.9)岁;体质指数18.5~23.8 kg/m2,平均体质指数(21.03±6.22)kg/m2;病因:跌倒8 例,重物砸伤2 例,车祸11 例,高空坠落7 例,其他2 例。骨折部位:股骨干骨折1 例,胫腓骨干骨折12 例,肱骨干骨折13 例,尺桡骨干骨折4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1)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符合《骨与关节损伤》(2012 版)[3]中对于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即由间接或者直接暴力所导致的四肢骨折,骨折部位出现肿胀、畸形、疼痛和异常活动等情况,经医院X线检查后显示为四肢骨折;②无重大疾病,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诊疗工作;③入院前未经其他治疗;④经观察后无神经和重要血管损伤;⑤所有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⑥18~80 岁之间;⑦术后第1 天测量患者周径出现Ⅱ度以上肿胀,Ⅰ度:轻度肿胀,存在皮纹,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0.5 cm。Ⅱ度:中度肿胀,皮纹消失,没有水泡,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0.5~1 cm。Ⅲ度:重度肿胀,皮纹消失,出现水泡,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在1 cm以上[4]。(2)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四肢骨折诊断标准;②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或者因肿瘤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③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者;④开放性骨折;⑤合并恶病质、肿瘤及精神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后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性措施及日常生活指导等。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术前即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并告知导致肢体肿胀的原因,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以图画或者多媒体的形式告知患者导致肢体肿胀的原因。对于患者可控的因素建议患者积极配合,以减轻肢体肿胀程度。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要联合家属共同做好术后护理工作,积极控制疾病的复发。(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患者术后的心理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则进行深入交流,发现导致患者焦虑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开导。对于年龄较小及年龄较大,情绪调节不佳的患者,可以邀请患者家属进行协同护理,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促进患者积极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可以向患者介绍我院优秀的治疗团队,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术后切口护理:定时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观察期是否出现红肿、渗出及感染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则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并遵医嘱执行护理措施。对于术后肿胀问题,可采取冰敷消肿,对于手术区伤口可采取适当加压包扎,避免出现流血或者渗血。(4)疼痛护理: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则需要询问疼痛轻度及疼痛性质,同时详细记录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时间及是否对生命体征造成了影响。对于轻度疼痛者,可以采取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进行缓解。对于中度疼痛患者则可以采取调节呼吸频率、降低手术缺口张力,减轻肌肉组织的紧张程度来缓解疼痛。如果以上方法均不能缓解疼痛,则需要及时上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阵痛药物,做好疼痛监测。(5)体位护理:对于上肢骨折的患者来讲,则建议患者上臂呈自然下垂状态,腕关节背伸30°,肘关节屈曲60°,前臂保持中立位,半手握拳,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人员辅助患者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保持足间向上状态。如果患者为锁骨骨折,则嘱患者在睡眠时采取平卧位,同时在肩胛区垫软枕,保持肩胛区略高。如果患者需要改变为仰卧位,则嘱患者将头部稍微抬高,患侧肢体抬高,躯干部位保持在同一水平,防止肩关节出现前曲或者后伸。如果患者为股骨颈骨折或者是股骨粗隆骨折,则嘱患者保持患侧外展中立位。(6)消肿护理:嘱患者采取合理体位,并适当抬高患侧肢体,使用冰袋对患侧肢体进行冷敷,每次冷敷时间保持在10~15 min,每天冷敷3 次,连续冷敷2 d。第3 天则开始进行热敷,热敷温度保持在50℃左右,同样每天10~15 min,每天冷敷3 次,连续2 d。手术后的第2 天,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以肿胀处作为中心进行按摩,每天按摩20min。手术后的第3 天开始使用红外线灯对肿胀部分进行照射,每次照射时间为30 min,每天连续3 次,连续干预3 d。(7)康复干预:术后对患者进行肌肉锻炼,包括肌肉收缩和肌肉放松训练,从被动活动开始逐渐向主动活动过度,最后将进行负重训练。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6 h之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对于上肢骨折的患者则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每天4~5次,每次锻炼20~30 个,每个动作保持5~10 s。
1.3 评价指标
(1)肿胀程度。评价标准:轻度肿胀,存在皮纹,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0.5 cm为Ⅰ度;中度肿胀,皮纹消失,没有水泡,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0.5~1 cm为Ⅱ度;重度肿胀,皮纹消失,出现水泡,经标尺法测量患侧与健侧对比其肿胀中心高度在1 cm以上为Ⅲ度。
(2)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3)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价,该量表从8 个维度进行评价,具体包括躯体活动功能、疼痛、躯体功能对社会角色的影响、健康总体自评、社会功能、活力、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及心理功能,共计36 项条目。每个维度评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移位、压力性损伤和泌尿系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术后1 d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对比
术后1 d,2 组患者患侧肢体各个级别的肿胀程度差异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术后1 d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对比(n,%)
2.2 2 组患者术后7 d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对比
术后7 d,观察组患者0 级肿胀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Ⅲ级肿胀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和Ⅱ级肿胀所占比例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术后7 d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对比(n,%)
2.3 2 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分)
表3 2 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首次下床时间 住院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 30 2·13±0·32 7·06±1·06 32·61±2·81对照组 30 2·63±0·46 9·51±1·43 37·33±2·84 t 10·232 16·885 3·405 0·000 0·013 0·026 p
2.4 2 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 评分对比
护理前,2 组患者的SF-36 各个维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F-36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 评分对比(±s,分)
表4 2 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活动功能 躯体功能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社会功能 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52·3±6·5 78·8±4·9 45·6±5·5 69·2±5·7 45·2±7·1 68·4±5·2 44·3±8·6 69·3±3·4对照组 30 53·9±8·4 72·1±6·4 46·7±4·6 60·7±5·9 46·9±5·8 60·7±7·1 42·9±9·6 62·7±2·8 t 9·651 13·251 8·125 6·224 5·852 3·641 9·652 10·525 0·845 0·000 0·696 0·000 0·749 0·000 0·882 0·000 p组别 例数 疼痛 健康总体自评 活力 心理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55·3±5·8 69·3±6·4 50·3±3·6 68·3±7·2 56·3±6·4 68·3±3·4 58·6±3·4 66·8±2·7对照组 30 56·8±7·3 60·5±8·2 51·2±2·7 55·6±7·2 55·4±3·2 63·2±8·2 59·3±5·1 60·5±3·5 12·362 10·211 8·962 7·623 12·552 16·020 3·746 8·963 0·823 0·000 0·695 0·000 0·746 0·000 0·885 0·000 t p
2.5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骨科接诊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术后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典型的是肢体肿胀[5]。临床很多患者因术后肢体肿胀导致不能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甚至一部分患者还因此出现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因此,做好术后肢体肿胀护理对患者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护理主要以常规护理为主,在术后肢体肿胀方面没有过多的针对性护理,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6-7]。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即根据可能导致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肢体肿胀症状,促进康复进程。
针对性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干预、肿胀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这些护理措施均针对肿胀这一症状展开。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 天0 度肿胀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Ⅲ度肿胀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护理后,肿胀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其主要原因在于观察组针对创伤后静脉回流、伤口容易渗血和渗液采取了护理措施,即对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在康复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淋巴回流,达到有效减轻患侧肢体肿胀的效果[8-9]。在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康复进程。其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术后即进行了关于四肢肿胀发生的原因,并告知了可能导致四肢肿胀的原因和肿胀发生机制,这让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并配合护理人员的康复工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对于术后肢体肿胀的焦虑感,提高治疗配合度。渐进性地康复也让患者更好地做到肢体抬高、外展及拉伸等动作,有效提升患侧肌肉张力,促进骨折局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部位愈合。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果证明了针对性护理跟利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其原因可能在于,护理人员不仅能够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对于皮肤肿胀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尤其是指导患者进行了消肿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并促进了坏死组织的康复,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10]。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讲,术后肿胀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则发现,经过针对性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结果显示针对性护理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干预。在术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进行了肌肉训练,不仅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同时也促进了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针对性护理工作中,护理措施不仅针对导致四肢肿胀的原因进行了干预,同时也进行了全面的康复训练,让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虽然本次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样本纳入量较小,没有进行跟踪回访,因此在康复效果研究方面稍有局限。基于此,笔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将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获得更加全面、科学、严谨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促进其康复进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