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运动训练对老年中重度COPD 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2024-04-22蒋艳丽
蒋艳丽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最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就是进行性持续气流受限,对患者的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威胁[1]。COPD以老年患者作为主要的发病人群,且明确病情之后大多数患者均已经达到了中重度的标准,同时这一疾病的发生与出现不仅仅会累及老年患者的肺部,同时还可能导致一些肺外表现的出现,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规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与体征,但是其在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所获得的效果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的更好治疗以及预后改善就需要积极开展干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提高其肺功能与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8 例中重度COPD患者为对象,分析了为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肢体运动训练对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 研 究 选 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 我院收治的58 例中重度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男17 例,女12 例;年龄60~82 岁,平均年龄(70.45±3.68)岁;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4.69±0.38)年;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1 例;年龄62~80 岁,平均年龄(70.28±3.49)岁,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4.87±0.41)年,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COPD的相关诊断标准[3]且根据COPD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判定为中重度患者;患者年龄 60 岁;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肢体运动训练配合度、依从性较高;患者、家属均知晓并了解本研究内容、目的且自愿参与其中,并签署了“试验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活动性肺结核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参与本次试验研究前2 周内有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固醇药物使用史的患者;存在严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可能危及生命相关疾病的患者;轻度COPD的患者;接受肢体运动训练时间未达到3 个月的患者。
1.2 方法
2 组患者入院之后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辅助开展常规干预,要介绍有关于疾病、预后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疏导其负性情绪,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开展饮食、生活等方面的指导。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肢体运动训练,具体内容如下。(1)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练习方法,首先为腹式呼吸,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协助患者选择站立位,将双手放置于前胸与腹部,尽量用鼻子吸气,并挺腹,之后用口呼气并收腹。其次为缩唇呼吸,在呼吸时让患者以双唇做口哨状聚拢,让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呼出。呼吸训练每天应该实施2 次,每次的时间在20 min左右。(2)上肢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开展上肢抗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选择坐位,并做上肢向上举的动作,双侧肘关节屈曲、肩部内收并行扩胸运动,每天的训练时间在10 min左右。同时,也可以让患者运用上肢拉力器开展练习,重量控制在0.5~2 kg,每次连续10~20 次左右,并注意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配合呼吸,在胸廓外展时吸气,拉力时呼气。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开展双上肢绕圈运动训练,30圈/min,每天练习1 次,初始练习时间在5 min左右,之后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时间至20min。(3)下肢运动训练:可以让患者开展匀速步行,并保持每分钟的步数在60~80 步,每天的训练时间在30 min左右。也可以让患者开展脚踏车训练,每分钟脚踏频率在40~60 次之间,每天的训练时间在10min左右。(4)肢体运动训练管理与监控:在指导患者开展肢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对家属进行培训,让其掌握相关训练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保证其可以更好监督、指导患者开展肢体运动训练,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在开展肢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慌或者是心前区疼痛;严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血压在180/120 mmHg以上或者是在90/50 mmHg以下;严重心率失常则应该立即停止肢体运动训练。在此基础上,患者出院之后护理人员也要加强随访工作,每个月至少电话随访1 次,了解患者的肢体运动开展情况与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了解的地方,并针对性指导和进行训练方案的调整。
1.3 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评价2 组肺功能、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以及血气指标。
肺功能的评价所包括的指标有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量(MMEF),均借助肺功能测定仪完成检测工作。
生活质量借助COPD病人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价,共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焦虑症状4 个条目和35 个项目,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13 个项目,社会活动能力与交流症状均包括7 个项目,抑郁症状包括8 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按照最好到最差分别评价为1~4 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4]。
呼吸困难程度借助COPD评估测试进行评价,分值在0~4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越高,呼吸情况越不理想[5]。
运动耐力借助6 分钟步行距离进行评价,在测试的过程中要选择一条长度在30 m且平整、安静的走廊,从起点开始每间隔3 m做一个标记,并在测试前10 min让患者在起点处静坐,在按下计时器的同时让患者开始站起并行走,在起点与终点间往返,记录好患者的往返圈数,并密切监测患者测试过程中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如果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测试,同时每间隔1 min要给予患者1 次鼓励,在测试结束前15 s向患者做出提示,并记录患者最终步行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在测试过程中如果患者需要休息则可以让其倚墙休息,并在好转后继续行走,直到6 min结束位置,测试共进行2 次,取最大值为最后的测试结果[6]。
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分别采集患者动脉血适量,并借助血气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2 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FVC、FEV1、FEV1/FVC均大于对照组,MMEF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1 2 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 MMEF(L/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29 2·03±0·24 3·21±0·35 1·25±0·18 1·74±0·25 72·03±2·54 91·23±4·25 1·03±0·24 1·73±0·35对照组 29 2·05±0·22 2·54±0·28 1·27±0·20 1·32±0·21 72·58±2·61 75·56±3·14 1·06±0·23 1·20±0·28 t 1·866 2·776 2·920 2·447 1·638 2·571 2·353 2·365 0·125 0·046 0·089 0·049 0·141 0·038 0·092 0·044 P
2.2 2 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2 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2 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 焦虑症状 抑郁症状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29 27·15±2·41 17·42±2·14 16·52±2·54 10·21±1·24 17·54±2·46 9·45±1·87 18·98±2·63 10·23±2·05对照组 29 26·98±2·40 21·25±2·34 16·48±2·46 13·58±1·35 17·48±2·44 13·15±2·06 18·72±2·54 13·94±2·17 t 1·533 2·262 2·015 2·201 1·415 2·228 1·833 2·179 0·131 0·035 0·075 0·040 0·106 0·037 0·084 0·043 P
2.3 2 组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前,2 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6 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比较(±s)
表3 2 组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比较(±s)
组别 例数 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分) 6 分钟步行距离(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29 24·52±3·21 12·36±2·14 164·23±4·36 287·56±6·42对照组 29 24·35±3·19 17·65±2·47 165·58±4·39 214·63±5·64 t 1·638 2·131 2·353 2·145 0·125 0·034 0·095 0·036 P
2.4 2 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前,2 组患者各项血气分析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表4 2 组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动脉血氧分压(mmHg)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mmHg) 血氧饱和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29 56·25±2·16 75·89±3·87 52·16±3·08 38·54±2·15 80·15±2·14 95·24±3·35对照组 29 57·02±2·23 65·42±3·51 51·94±3·12 45·26±2·47 80·56±2·32 93·45±3·06 t 1·476 2·086 2·015 2·110 1·415 2·125 0·105 0·042 0·072 0·043 0·116 0·038 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给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威胁,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7]。在为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将急性发作期作为治疗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缓解期患者更好治疗与恢复的重要性,可能导致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均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更好恢复以及预后改善。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为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相关康复措施可以更好改善其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与体征,有助于其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分析一种简单、强度低且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依从性较高的训练方法[8]。
在以往实施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干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均为常规干预,做好了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干预工作,并开展了适当的康复训练,但是其针对性与适应性均不够,无法满足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的实际需求。肢体运动训练是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应用较多的一种肺康复训练方法,其长期、有效的实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适应性,增强患者骨骼肌功能与耐力,从而可以更好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情况,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与运动耐力的更好提升[9]。在具体运用肢体运动训练实施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干预的过程中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呼吸训练、上肢运动训练、下肢运动训练以及肢体运动训练管理与监控,其中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相关练习强化了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基础。而上肢运动训练包括的上肢抗阻练习、上肢拉力器练习和双上肢绕圈运动训练更好实现了患者的上肢运动训练,同时通过步行、脚踏车等实现了下肢运动练习,有助于患者肺功能、肌肉功能以及运动耐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肢体运动训练管理与监控的开展则有助于患者的更好肢体运动训练,通过需要停止肢体运动训练情况的掌握来保证了训练的效果、质量以及训练过程中的安全[10]。可以说对于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来说肢体运动训练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增加通气力量与运动耐力,在增强患者有氧代谢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其相关症状和体征,为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FVC、FEV1、FEV1/FVC均大于对照组,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量多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6 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实施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干预的过程中肢体运动训练的开展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以及血气指标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耐力。这样试验研究结果的获得与肢体运动训练可以促进患者呼吸、血液循环系统得到充分刺激,并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增加组织器官氧气供应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提高患者的躯体功能与肌肉量、耐力,对患者的更好恢复与预后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实施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干预的过程中肢体运动训练是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案,其实施不仅仅对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改善了患者的血气指标并提高了其运动耐力,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更好恢复以及预后改善,可以将肢体运动训练作为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的理想干预方式并予以进一步临床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