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4-04-22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
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
(铜陵学院 a.数学与计算机学院;b.会计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0 引言
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1]。研究发现,较高的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2]、降低犯罪率[3]和促进社会和谐[4]。对居民幸福感研究现状、演进态势以及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进行探索非常有必要。
居民幸福感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国内学术界围绕居民幸福感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5-6]。近年来,也有学者对幸福感研究进行审视和总结,如邢占军等[7]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法对2002—2019年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结构进行了初步探究,但由于建立在文献定性研究基础上,存在主观性较强以及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且未能将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脉络及其演进态势以时间轴的形式完整地展现出来。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图谱、关键词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究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其后续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等基于Java平台开发出来的一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在分析学科领域研究热点、趋势和前沿等方面优势明显,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8-9]。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6.2R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绘制作者合作、研究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图以及突现词等,探究2013年以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来源,采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模式,以居民幸福感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13—2022年。为保证居民幸福感文献分析质量,文献类别选定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共获得论文共571篇。在剔除与研究主体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最终得到496篇期刊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库。
2 居民幸福感研究的时区布局分析
2.1 文献年度分布
发文数量和年代分布能够直观反映居民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可视化分析法对居民幸福感的496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发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
由表1可知,2013—2022年,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文献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发文量在43篇以上,表明我国关于居民幸福感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
2.2 作者分析
对核心作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居民幸福感研究的活跃人物。运用CiteSpace软件作者分析模块绘制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的核心学者及合作知识图谱(图1)。节点表示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表示发文数量越多;连线数越多,表示作者间的联系越密切。
图1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由图1可知,合作知识图谱中作者节点数N为262,连接数E为73,其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2 1,除于文超、周雅玲、肖忠意与姜阳、赵新宇、范欣等学者具有一定的合作外,其余相当一部分学者基本上处在独立研究状态,整体上呈现研究者独立研究为主,合作研究为辅的态势。表明我国从事居民幸福感研究的学者之间联系合作不紧密,研究仍比较分散,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学者间合作频率与紧密度。
2.3 科研机构分析
通过对居民幸福感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分析,可以把握重要发文机构的分布及合作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见图2。其中,节点表示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发文数量越多;连线数越多,表示机构间的合作越紧密。
图2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由图2可知: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机构有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11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9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篇)、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8篇)等,这些高校发表了大量相关专业论文,研究贡献较大,成为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的核心力量;具体到二级机构,开展居民幸福感研究大多为经济、管理、金融、财税等二级机构,极少数为政策研究中心、法学院、科学与规划学院等二级学院。研究机构的集中性与专业性表明了当前居民幸福感研究学科的单一性。从图2还可以看出,发文机构共现图谱中节点数N为233,连接数E为105,其合作网络密度为0.0039,表明各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不利于重要研究力量的形成与布局。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各机构间要强化跨区域、跨学科合作,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研究,推动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繁荣发展。
2.4 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研究的质量、影响力和传播力,高被引文献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科领域发展,也能从侧面彰显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对2013—2022 年居民幸福感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得到该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献(见表2)。总体而言,这些高被引文献特点为精炼简洁且具有创新意义。如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被引用272次、下载12 260次,是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领域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文献。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增长对国民幸福感提升作用正逐步减弱的阶段,提升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在改善民生,特别是要优先提升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才能有效避免我国在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陷入伊斯特林悖论[10]。
表2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统计
综合来看,上述高被引文献还呈现出两个集中:一是文献发表多集中于经济管理类期刊,在10篇高被引文献中,除《社会》《社会学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外,其余7篇均发表在经济管理类期刊;二是文献研究高度集中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和建议。可见,经济管理学还是目前研究居民幸福感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科。
3 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与研究主题的凝练和概括,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分析模块绘制出居民幸福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3可知,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一共有289个关键词节点及286条连线数,网络密度为0.006 9,其中,关键词节点圆圈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表明频次越多;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多,表明关键词之间联系也就越紧密。
为清晰展现关键词的地位与关系,进一步对排名前20位关键词的频次及中心性进行了统计,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除基础关键词“幸福感”出现频次最高(170次)外,主要关键词“农村居民”(22次)、“社会资本”(14次)、“中介效应”(14次)、“公共服务”(13次)、“幸福指数”(12次)是居民幸福感领域中研究基础最好和研究热度持续时间最长的前五位议题。此外,“收入差距”“互联网”“住房”等议题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热度。说明当前学术界十分关注改革是否真正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尤其是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相对弱势群体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也是重要的关注点。
表3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统计
中介中心性是指一个结点在网络图谱中连接其他节点的中介能力,其值越大,表明该节点在整个结构中就越重要,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可视为关键节点。由表3可知,“住房”“收入差距”“幸福感”“农村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指数”城市化”等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相对较大,对其他研究热点起到了很好的连接和桥梁作用,在整个学科领域中产生了较强的影响辐射,是该领域众多课题研究绕不开的重点方向。因此,上述高频关键词、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极具深入挖掘价值。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更好地考察居民幸福感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探讨其关键词的组合分类,本文采用对数似然法(Log-likelihood rat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了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一般来说,模块值Q>0.3时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而平均轮廓值S≥0.7时则表示聚类结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信服力。从图4可以看出:Q=0.9163,大于0.3,表明该聚类结构显著;S=0.9773,大于0.7,表明该聚类结果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综上所述,图谱是有效的。通过图谱得到10个聚类,分别为:#0幸福感、#1收入、#2城镇化、#3收入差距、#4经济增长、#5影响因素、#6中介效应、#7住房产权、#8城市居民、#9互联网。进一步根据图谱聚类并结合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学界对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幸福感内涵研究。幸福感是一个大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单从字面来看,幸福感包含幸福和感两个部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幸福是指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感意指情感、感觉、感想,侧重于主观感受。不同学者对幸福感进行了定义,虽表述有所不同,但内涵大致相同,即幸福感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个体心理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11]。此外,也有学者对教师幸福感[12]、青少年幸福感[13]、农民工幸福感[14]等一些特殊群体的幸福感赋予了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感与获得感、安全感几个概念较为相似,有必要予以辨析。获得感是指人们基于客观获得(知识层面、价值观层面、实践层面等)而产生的正向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15]。安全感是指评价主体基于稳定、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具有稳定性、主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16]。总体来看,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前提,安全感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幸福感则是增进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核心和目的。
(2)城镇化与居民幸福感。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兼顾安全、效率和公平等多重社会目标,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7]。一方面,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得以不断完善,并通过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抗风险能力、实现户籍、户籍身份转换以及提升人们的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感知等渠道提升了居民幸福感[18];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引发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房价高涨、社会犯罪等一系列问题,会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9]。此外,应关注城镇化对不同群体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重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者等人群幸福感提升,使上述弱势群体能充分、平等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福利。
(3)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居民幸福感。经济增长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显著提升了民众物质财富和收入水平,然而却未能实现我国居民幸福感的稳步提升,即存在“Easterlin 悖论”现象[20]。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幸福感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以及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收入差距因素更是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所以缩小收入差距至关重要[21]。也有学者认为,收入差距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关系,即适当的收入差距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反而会降低居民幸福感[22]。此外,在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应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社会公平程度等方式缓解收入差距给居民带来的不幸福感[23-24]。
(4)互联网与居民幸福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蓬勃发展与普及,为居民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多数学者认为尽管使用互联网可能会通过社会比较、制造孤独和抑郁、形成“信息茧房”现象等方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具体来看:一方面,使用互联网能够通过信息获取与传播、休闲娱乐、网购消费以及重塑阶层认同等路径极大丰富居民日常生活,对居民幸福感提升产生积极影响[25]。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媒介,使用互联网能够通过提高居民与社会互动水平、拓展民主参与等方式增加居民价值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最终提升幸福感[26-27]。
(5)住房产权与居民幸福感。国内关于住房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房价与住房产权两方面,且多数学者认为住房产权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李涛等[28]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研究发现,拥有大产权住房且拥有多套大产权住房能够通过影响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来提升居民幸福感,而不具备上述属性的小产权住房未能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林江等[29]指出,住房产权可以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但多套房和无产权房的作用程度呈现递减规律。未来应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同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尤其是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保障,优化其居住环境,增进居民幸福感[30-34]。
3.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相较于时区图谱,时间线知识图谱更能反映各聚类间的关键词变化及关键节点间的横向关联信息,有助于描绘该领域各研究主题随时间的演进趋势。为此,在前文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进一步绘制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图5 2013—2022年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
由图5可知,居民幸福感研究脉络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2013—2016年)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经济因素分析,代表性关键词有经济增长、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住房产权等,主张通过协调发展、公平分配、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抑制贫富差距,提升居民幸福感;第二阶段(大致2016—2019年)更加关注互联网、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参与等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强调通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鼓励利用互联网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增强政府与居民间有效互动,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弱势群体的幸福感;第三阶段(大致2020—2022年)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聚焦于乡村振兴、公平公正分配、共同富裕等战略与理念,提出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提高居民幸福感。
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一定时间段内出现频次激增的关键词,反映了其在该时间段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突现功能,绘制出代表居民幸福感研究热点动态变化20个突现关键词(表4),以探析居民幸福感研究热点词的突现强度与持续时间。
表4 2013—2022年我国居民幸福感研究关键词突现信息
由表4可知,2013—2022年幸福感影响因素问题频繁且长时间成为研究前沿。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如2013—2014年突现的“农民收入”、2013—2015年突现的“收入”、2016—2017年突现的“家庭收入”,2017—2018年突现的“互联网、相对收入”,再到2020—2022年突现的“公平感”。可见,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逐渐由收入、家庭收入、相对收入转向对公平公正的追求,频繁成为研究前沿,贯穿研究始终,凸显了影响因素在居民幸福感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识别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突现关键词更替频繁,且持续时间不长。表4显示,随着时间推移,虽有少部分突现词重复出现,但总体上突现关键词仍在不断更替,表明居民幸福感研究主题较为丰富,研究前沿持续更新。同时,研究前沿变化相对较快。大多数突现关键词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1-3 a,但突现词“幸福悖论”和“居民幸福”持续时间长达4 a,表明如何破解“幸福悖论”是提升居民幸福感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
由表4还可知,公平感成为近三年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热门前沿。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在改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公平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在日益提升。社会公平是指社会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其他利益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合理的分配,它蕴含着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司法的公正和分配的合理[35]。公平感是指评价主体对社会公平、公正、和平等程度的总体感受[36]。只有在一个充满公平感的社会,拥有均等机会和合理分配制度的人们才能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基于2013—2022年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采用CiteSpace 6.2R软件对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热点、进展和演进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研究文献分布来看,2013—2022年关于居民幸福感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一直保存在较高水平,依旧保持较高研究热度。从作者分布来看,以倪志良、冷晨昕、陈刚等为代表的学者是我国居民幸福感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且具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机构有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从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情况来看,仅有极少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其余大多数仍处在单打独斗的研究状态,学者与机构间的合作亟需进一步加强。从高被引文献看,多集中于经济管理类期刊,注重于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
(2)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内容众多,涉及居民幸福感内涵、测度、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等多方面。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由经济因素,如从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逐渐转向非经济因素,如公平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治、文化、社会因素,注重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提升居民幸福感。各主题之间关联程度较高,以居民幸福感为中心,呈现出“嵌套结构”特征。
(3)从研究趋势来看,居民幸福感一直是研究热点,表现出较强的问题导向、现实导向和政策导向。公平感及其中介效应是最新研究前沿,大多突现关键词更替频繁,但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问题频繁成为了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凸显了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也从侧面证实了识别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4.2 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关于居民幸福感领域研究今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1)加强研究力量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不是某一个学科就能解释清楚的,其影响因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此,对居民幸福感研究需要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首先,在幸福感测量方法上需要创新,当前绝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人民幸福感、居民幸福感等一般性幸福感,缺乏对不同领域和特殊对象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针对不同领域、职业、对象开发幸福感测量表。其次,对居民幸福感有必要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已有学者基于生物学、心理学视角研究了人的基因、神经对幸福感的影响,可为我们后续探寻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提供借鉴。
(2)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居民幸福感实证方法上,当前主要采用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可尝试使用面板数据探讨居民幸福感的因果关系,不仅有助于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识别个体不随时间变化且能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能验证过去事件对现有幸福感的影响,如前期失业的疤痕效应等。在居民幸福感实证分析数据获取上,绝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但这两个数据库只有中国数据,无法进行国际比较,需进一步完善。
(3)促进研究内容的纵深化。2013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居民幸福感沉默的研究包含了其概念、类型、测度、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等方面,尤其是经济增长、城镇化、收入、收入差距、互联网、住房与居民幸福感相关研究较多,但部分研究存在较高的同质性,而关于消费、劳动力流失、劳动力就业环境、个人所得税、社区邻里关系对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建议作为后续研究切入点,并注重其中介效应与异质性影响的研究。此外,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对为何要提升居民幸福感及幸福感的提升能够带来哪些益处的研究极少涉及,可作为后续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