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与群众:延安时期的板报及其宣教研究
2024-04-22王昕吕强
王昕 吕强
摘要:延安时期,板报作为党开展宣传的一种特殊媒介,在边区基层广受欢迎。板报的内容围绕信息发布、宣传引导、团结表扬、批评落后以及组织号召展开,实现了服务、改造、组织和引导群众的宣教效果,其传播过程中对小众化媒介的重视、“走群众路线”的新闻原则、注重群众参与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经验可以为当代新闻工作提供宝贵镜鉴。
关键词: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板报 群众性 宣传与教育
延安时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成熟并走向繁荣的重要阶段,更是众多具有革命特色的传播媒介应用的重要时期,板报就是当时边区一种参与广泛、内容丰富且影响力大的群众性传播媒介。相比于党报党刊,板报更能真实地反映基层群众心声与社会现状,并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引群众参与,因此普遍存在于农村、机关、学校、军队以及团体中,且以农村和军队最为常见。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延安时期板报的研究并不多,仅见1篇描述红军时期板报标语文风问题的成果。板报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其推行状况、内容特点及宣教效果,是研究党的百年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切口,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伟大成就的重要彰显,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一、群众办报:延安时期板报的运用及其成因
板报是延安时期各边区推行的一种特殊报纸形式,其用材有别于纸质报刊,主要分为以固定或者移动黑木板为材料的黑板报和以门板为材料的门板报。黑板报是板报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宣传中应用普遍,门板报主要在军队中流行,并有专门的“门板报运动”。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农民会将自己创造的口号、歌子、快板及漫画等写在或贴在黑木板上,成为板报宣传的重要内容。
板报的更新依据办报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更新周期并不固定,短则一天换三四次内容,长则三五日或一周更新一次,有时甚至每逢集市时才推出一期。从组织形式看,板报主要由党的基层组织管理。通常情况下,黑板报是群众撰稿、群众办报,由村支书任管理主任,组织教员、学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村知识分子等人构成通讯员队伍;门板报则归连队支部管理,连队政治指导员任主任,连队文职干部任编辑委员,全连战士为通讯员和读者,亦具有群众性的特点。从版式设计看,板报多为“上画下语”样式,采用不同颜色或艺术字来区分标题和内容。从传播方式看,板报的传播不重传播形式且方式多变,主要有观阅、诵阅、走读、大喇叭广播等。
延安时期板报推行的数量较为庞大。据统计,截至1947年,在陕甘宁、晋察冀以及晋冀鲁豫三大边区中,板报推行地多达28处,其中晋察冀边区的推行量超过2000多块。这些板报被广泛使用在农村、民间团体以及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组织中,有时在教师培训班上也会进行办板报的经验分享与训练,发展极为迅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延安是中国红色新闻发展的摇篮,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红色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创办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及新华书店等一批享誉中外的新闻机构,构建起系统的红色新闻网络体系,当时,红色报刊的数量多达130余种,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品纷呈的样态,板报正是党的新闻事业繁荣发展所催生的产物。
2.国民政府新闻封锁的间接助推。延安时期,国民政府长期实行新闻管制政策,通过架构制度、增设机构和新闻检查等方式限制党的新闻事业的發展,并不断封锁边区的消息流通以钳制舆论,以控制最高话语权。1939年1月,国民党专门颁布《关于防止异党活动办法》;1940年9月,更是直接下达取缔中共刊物并捣毁其书店的密令。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向公众呈现党的真实形象、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积极抗战,党开始在边区基层探索和推广板报的使用,以此扩大消息流通,为边区各项事业尤其是红色新闻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客观要求。延安时期正值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对外政治宣传阐明自身立场,诠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面对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中国共产党亟需通过新的媒介形式来扩大对内宣传阵地,传达“为人民服务和团结一致”的执政理念,提升政治影响力和群众号召力。同时,为消除国民党反动报刊的谣言和诋毁带来的负面影响,党需要通过对内政治宣传树立真实的政党形象,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巩固革命政权。板报顺应了党的政治宣传诉求,填补了“因政治宣传不够深入,农村中广大群众不明瞭内战真相”的缺失。
4.群众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现实需要。延安时期,农民是占边区人口比重最大的群体。由于资源匮乏,导致红色报纸和书籍无法普及,因此,免费的信息载体成为边区群众进行信息交流的迫切需求。此外,旧社会中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板报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传播媒介,正好迎合民众对战情战况的信息需求,“最好的办法,便是迅速在村里建立起黑板报”,可见板报已成为边区群众交流的纽带。
5.不拘形式、题材多样的独特优势。除了黑木板和门板,只要是木板,无论大小、形状、颜色都可以用来制作板报。同时,板报将快板、歌子、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作为主要内容。材料易得、出版便捷、内容通俗的特性,使板报在边区农村迅速发展起来,广泛应用于基层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体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二、群众立场:延安时期板报的内容及宣教特点
与党报相比,板报内容宽泛且通俗易懂,不仅摘抄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和指导性文章,还刊登群众自己创作的作品,通过快板、小调、口号、歌子、坠子、剧本、歌谣、宣传画、对联、通讯、报告、故事、漫画、诗歌,以及唱本等近20种文体展开宣教,其内容大体集中为五个方面。
一是信息发布。板报在内容上密切联系基层社会的中心工作,通过发布和刊载本地政府公审通告、农业技术推广、全村扫盲教育、文艺写作运动、军队学习状况,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等消息,吸引群众看报,成为基层信息发布的主要载体。满足了基层群众了解科学、时事以及身边事的求知心理,促进边区的信息交流。二是宣传引导。为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板报时常通过口号、标语、歌谣以及报告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主张。除了刊载党的政策,板报还会结合实际刊载干部作风、党员形象、群众看法等内容,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支持党的各项事业。三是团结表扬。这类内容尤其在农村中极为普遍,板报通过对劳动能手、进步青年、开荒家庭、模范工人以及好人好事等进行表扬,发挥模范的带动、示范作用,为党团结群众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批评落后。对于当时边区的一些恶习陋俗,板报也进行揭露批评。其批评的对象多为懒汉懒婆、二流子、偷盗者、腐败干部等。同时,还把批评与表扬放在一起对比,教育督促落后分子改正缺点、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五是组织号召。延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坚持全面抗战、开展根据地建设。板报也积极响应号召,及时发布抗日动态和党的最新政策,号召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例如,太行山区各县在1948年秋季战胜利之际,开展板报宣传周运动,号召群众参军。同时,还刊登大生产运动相关内容,吸引群众参与。再如,泗南地区南魏营的黑板报自刊登“唐玉庄集体生产”的消息后,各村积极效仿,组织群众开展集体生产。
作为在边区广泛传播的媒介,板报在基层社会构建起新的舆论场域,其影响有时会超过当时的主流报刊,呈现出独特的宣教特点。
首先,将宣教内容与党组织谈话相结合。板报在进行批评和表扬时,会将党组织同当事人的谈话内容作为补充,进一步强化宣教效果。谈话反映出党的制度和纪律,能够对落后行为形成监督和威慑。基层党组织的谈话教育,也可以对群众形成启发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党的基层政策与工作。其次,党组织始终参与板报的宣教过程。板报的编辑部由村党委会组建,由6~8名村干部、教员和军人等识字群众组成,其中,村支书任编辑主任,干部、教员和军人等为编辑员。在板报推行的过程中,为充分动员群众参与,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写稿运动”,并设立征稿奖金,扩大板报的影响范围。当时延安桥镇乡的黑板报已转变为民报,当地民校、夜校也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办报基地。板报在刊登后,不仅发挥宣传功能,还充当信息中介甚至信息源的角色,为广播站、农会甚至上级党委提供信息,部分稿件还会通过大喇叭广播、农会开会和党委会议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由此可见,党参与到板报传播的整个过程,并指导其开展政策宣传与群众教育工作。最后,宣教内容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开始实施群众教育方略,并在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各县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中提出“对群众要经常且有组织地进行政治文化教育”。为支持配合党的群众教育工作,边区各板报积极推行“家庭院子教育”,有些地区还设立家庭黑板报进行精准群众教育。在部队,门板报成为党推动军队工作的重要媒介,并推动1946年党的“立功运动”走深走实。由此可见,板报内容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并为基层社会中的革命斗争服务,成为当时群众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
三、群众路线:延安时期板报的宣教效果
作为基层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和群众教育的重要媒介,板报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发挥着服务群众、改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功能。
1.服务群众,扩大党的基层影响力。面对农村落后的传播条件和闭塞的传播环境,板报的首要任务是畅通基层社会的信息交流渠道,着力打造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自推行起,板报便牢牢把握群众“关心时局,了解村事”的需求,主动深入一线,肩负起信息沟通的职责,开设农技栏、会议通知、村事公布、生产通报、本村消息、找寻启事等专栏,帮助群众了解国家大事和边区消息。同时,板报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党的实践,使党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民心。
2.改造群众,强化党的基层政治领导。在党的“大生产运动”和“实施群众教育”中,板报充分利用农闲开展生产总结、扫盲与移风易俗教育,通过树立典型,引导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同时,板报还采用表扬和批评的方式积极协助党组织开展陋习揭露与政治改造。通过批评整治“庸懒散贪”,纠正农村的不良风气,带领群众克服懒惰的生活作风,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劳动,扩大基层群众对于党“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政治宣教的认同,助推党的基层建设。
3.组织群众,丰富党的基层动员形式。板报对群众的组织性主要体现在基层党委领导群众开展的板报实践上。板报创办初期主要为干部办报,登载内容多是报纸摘录,同群众的贴近性不强。对此,基层党委专门召开会议对编辑部进行改组,发动群众加入,并在各区划分若干个通讯组,每组设立组长,负责搜集区域内群众生产和思想建设的信息。为了充分反映民情民意,還积极动员群众投稿,以编辑部为纽带,掀起“全村办报”的热潮,广泛地将群众调动起来。因此,板报成为延安时期基层党委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办报实践,乃至革命斗争的重要媒介武器,扩展了以纸媒、广播为主的革命宣传形式,丰富了党动员基层的形式。
4.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个人素养。板报刊登后,常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宣教效果。一般情况下,板报是在固定地点展览。在文盲极多的村镇,板报会“诵阅”传播,即村党委组织专人以念读的方式辅助不识字的群众阅读板报。而在革命斗争的特殊时期,板报会采用“走读”的形式,由群众携板报沿村游走,辅以敲锣打鼓,吸引群众阅读。这不仅扩大了板报的传播范围,形成“板报扛到哪里,群众便跟到哪里”的景象,还为群众识字、增知提供机会,成为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板报不仅引导边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切实提升了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小众与群众:延安时期板报宣教的历史经验
板报的活跃,是党充分利用小众化媒介发挥信息传播、教育示范和群体整合等功能的重要传播实践,书写了红色新闻出版史的光辉一页,对于新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形象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具有指导意义。
1.重视小众化媒介的应用。在特定时空内,小众化媒介凭借某些特殊属性,也能取得大众化媒介无法实现的传播效果。延安时期,板报凭借内容贴近性、题材多样化等特性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为党在基层的宣教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报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共同构成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范围,小众化媒介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疫情期间的大喇叭广播在各地的防疫宣传、群众动员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应继续肯定并重视小众化媒介的应用与发展。
2.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延安时期,板报积极响应党的组织动员,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奉行“群众办、群众看”的办报理念,探索实践出群众化、本地化和基层化的办报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特别是红色报刊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移动互联时代,虽然板报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但其奉行的理念仍值得当今媒体恪守与借鉴,不仅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新闻理念,采编符合群众心声的内容,还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切实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的重要思想付诸行动。
3.注重群众参与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延安时期,板报作为党开展基层宣传的重要工具,探索出适应历史发展需求的信息传播方式与途径,完善了边区组织的通信体系。从其传播实践经验不难看出,作为传播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群众对信息的感受与反馈是决定信息能否顺利传播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形成信息生产者与接收者、传播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达到提升传播效率和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目标。同时,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与管理者,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并及时反映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等工作中的经验和感受,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之下,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西北地方媒介传播西医防疫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CXW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书资料组.黑板报,墙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张文芳.办黑板报[J].教育阵地,1945(06).
[3]张一英.板报与旗报[J].新华文摘,1946(06).
[4]箫波.怎样办好黑板报[J].江淮文化,1946(创刊号).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