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夯号声
2024-04-22侯凌肖
侯凌肖
自古以来,黄河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东汉末文学家应玚的千古名句:“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黄河,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在鄄城县境内流经105华里。
黄河作为母亲河,滋养着千年古鄄,孕育了多样化自然与人文风情,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是在治河筑坝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号子。硪号由夯号演变孕育而来,夯号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清末民初,主要用来夯实房屋地基的石夯被借用到修筑黄河大堤的工地上,改造成石硪,打硪即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黄河流经鲁西南的鄄城地域,农村盖房打地基需要请号头(或硪头)、打夯的人用石柱夯实基础的,是村镇建设广泛使用的必备的夯基工具。
早先在农村没有打夯机,农村建房打地基都是用圆柱体石料夯实的。壮年汉子把石夯立起来,石夯两侧绑着两根一长一短的木棍,长的木棍是夯号(硪头)扶持的夯把,用绳索把木棍、夯杆与石夯捆绑结实,夯的底部四周拴系上麻绳辫,石夯也就做成了。
打夯,是一项群体活动,一般是7人或9人,扶持夯把的号头负责拽顶绳,两个人分别在前后拽拉,目的是使夯柱前后方引领,中间6个人拽着6条绳子,是打夯的主力。号头都是心明眼亮的人,夯要举得高,落得稳,砸得实,全靠号头掌握,不能有半点疏忽,不然的话,夯柱一旦走偏会伤到人的。由于打夯人多,步调一致尤为重要。所以,号头是总指挥,手里要一提一放,不能抓得太死,使得都是巧勁儿。扶持夯把的人,村上人叫“夯头”或“号头”。打夯时,一人领唱,名为“号头”;众人应和,名为“应号”。号头喊着打夯的号子,也叫硪号:“拉起来!”七八个彪形汉子一齐向上拉举夯柱,一边齐声应和着:“夯着!”随着“嗨呀,喂呀”的号子声,夯柱在半空中一起一落,一排排密实地打着地基。
号头领唱夯歌,是号头的“拿手戏”,本人要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嗓音洪亮,是整个打夯队伍的灵魂,他的作用在于协调动作、活跃气氛,一人喊众人应,喊有喊腔,应有应词。夯歌灵活多变,妙趣横生,也有现编现唱的夯歌。号头领喊:“同志们呐,加把劲呀!”众人回应:“加把劲呀!哟嗬嗨!”号头领喊:“角角棱棱要打到呀!”众人回应:“要打到呀!哟嗬嗨嗨!”号头领喊:“小心碰你的脚呀!”众人:“知道了呀,哟嗬嗨嗨!”号头领:“高高地抬呀,稳稳地放啊!”众人:“稳稳地放啊,哟嗬嗨嗨!”夯歌一般诙谐幽默,风趣动人,整齐而雄浑有力。伴随着夯歌,人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夯起夯落,把枯燥无味的重体力劳动,变成了身心愉悦的快乐活动。看夯石起落,听夯歌阵阵,那“拉起来,夯着!”“嗨呀,喂呀!”的夯歌飘荡在鲁西南的乡镇村落,让人感受到力与歌的交织是多么的美妙,在视觉和心灵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愫,也成就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故乡,表哥是俺村响当当的“号头”,也是一个憨厚而热心的人,他为人实在、乐于助人。憨厚纯朴的表哥十分看重乡亲乡情,村里谁家盖房打地基,每次都是随叫随到,从不摆架子,从不误事,在村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表哥虽没文化,但记忆力超强,多种夯歌号子熟烂于心,喊起号子来精神抖擞,声音高亢洪亮,喊出的夯歌号子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那夯歌号子听起挺有意思:“八月里呀嘛,荞麦花呀,铃铛相衬一溜莲花。有敬德,防白袍,跨海征东呀,咳咳依嘛吆啊!九月里呀嘛,菊花开呀,严霜打死一溜莲花,有吕布戏貂蝉,天配姻缘呀,咳咳依嘛吆啊……”除了手中的夯外,他们没有伴奏,但把那简单的有节奏、通俗的唱词,喊成了意蕴悠长的号子,为了使打夯人缓解疲劳、动作一致,产生了一种喊号子的娱乐形式,随着夯柱起落和加快,号子声也逐渐加快了节奏,真是:气势磅礴,雄壮有力,号声震天,时而深沉稳健,时而铿锵雷动,石夯与夯歌组成了奇妙的力与歌之美,让人体味到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在那物资匮乏、娱乐项目极少的年代,高亢的夯号声像磁铁般吸引着无聊的孩童们,纷纷蹦跳着跑到打夯的地槽边围观,往往会遭到大人们的呵斥和驱赶。
兴生产队的年代,社员们挣工分看得重,是不肯打缺工的,因为缺工年终会扣口粮。所以,有时为不耽误生产劳动,往往利用夜间打夯。地基旁立一根木杆,木杆上端拴系上一盏防风的“马灯”或嘎石灯,起到照明的作用。主家喊来八九个青壮劳力,挑灯“夜战”,也是赶建房进度常有的事。仲秋时节,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里传出阵阵嘹亮的夯号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传得很远很远,振奋人心的夯歌,为艰苦岁月下的村民们注入了战胜苦难日子的信心和力量,夯歌里充满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那时的夯歌夯号,响遍黄河岸边的村村镇镇,是村镇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鄄城,位居黄河决口“摆尾”的频发区,深受黄河之害。随着年复一年黄河筑堤坝工程的开展,石夯石硪派上了用场。鲁西南黄河夯硪号子,在治理黄河、筑堤修坝中,便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事。黄河夯硪号子日趋成熟,成为修堤坝工地不可缺少的劳动文化现象。人们在抵御黄水侵害而修筑堤坝的劳动中,为了消除寂寞、缓解疲劳、提高士气、统一步调,即兴喊唱的一种娱乐形式称之为“硪号”,也称“夯号”,鄄城有着丰富的黄河夯硪号文化积累。黄河夯硪号子,经过劳动人民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即兴创作,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发展起来。
1975年秋后,旧城黄河段修堤坝,城关公社选派了14个打夯队,都是从各大队选拔的精兵强将,表哥的打夯队代表魏庄大队“出征”。堤坝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夯队“大比武”,硪工们个个虎背熊腰,他们上身赤膊,下身着短裤,露出一身黝黑的腱子肉,四肢非常发达,打起夯来生龙活虎,干劲冲天。14个打夯队开展起夺红旗竞赛,堤坝上红旗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声震云天!80多公斤重的石夯,一个比一个抛得高;号头高声引喊,硪工强音应和,一个比一个喊得响亮。夯声阵阵,夯歌嘹亮,夯声、夯歌交织在一起,传遍黄河两岸!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最终,表哥带领的打夯队勇夺第一名,当时,还受到城关公社的表彰了呢!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机械普及,汽夯、电夯逐渐成为打地基的主力。石夯已不在治黄和建房中发挥作用。会唱夯硪号子的人逐渐老去。据了解,目前会唱夯硪号子的人基本上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且人数越来越少,夯歌硪号面临失传,是乡愁中的一件憾事!
石夯,作为乡愁的一部分被冷落到某个角落。优美动听的夯歌也消失在了乡愁里。在故乡,那个你帮我我帮你的乡亲帮工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黄河岸边的夯、硪号子,似故乡的亲切呼唤,如同熟悉的乡音。夯硪号子,作为一件广为流传、广为应用、助推民族建筑史并给无数百姓带来享受的民间艺术精品,应该让后人去追忆和留恋,并期待其成为一门艺术、一抹风景、一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