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法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4-04-22顾锋峰

家长·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顾锋峰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指向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这一实践以综合育人为目标,致力于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性、独特性和发展性,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发挥课程协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以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此外,该实践还强调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理念,旨在不断提升每一个小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综合实践力,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并推广这种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模式,能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本研究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课堂综合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道德与法治领域得到全面、深刻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关注“指向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研究”,我们着眼于教师素养的提升,将其视为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力量。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师德、理念、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在道德与法治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科大课堂转型的必要条件,更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注入新动力的关键。关注教师素养的实践不仅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学校课程实践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操案例。

(二)适应教育变革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关注“指向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研究”,我们意识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技术的不断变革为传统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电子白板、平板等工具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进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育者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巧妙地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在适应教育技术变革的过程中,网络的利用、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新技术的支撑,成为学科大课堂转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巧妙地整合这些技术手段,教育者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创设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中。

(三)创新评价方式

在“指向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评价方式的革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纠正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强化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助于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在学科大课堂综合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从传统关注学生“学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是否学会学习”,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综合实践力的发展情况,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精准评估。这一革新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科大课堂综合教学实践应当不断调整并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策略

(一)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法治观念,其中一项关键的教学策略是打破学科界限,通过主题设计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笔者以《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综合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涉及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首先,为了更好地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主题时结合语文、科学、体育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理解主题。教师制定综合的教学计划,能够将语文阅读与科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来了解烟酒与毒品对身体的危害,同时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并理解这些物质对生命的影响。

其次,在综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拒绝烟酒与毒品的场景,培养学生正确的拒绝态度和应对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诱惑时的抵抗力。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家长代表等进行专题讲座或座谈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和经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在社会层面上加深学生对拒绝烟酒与毒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综合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中,以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为例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语文、科学、体育等多学科的知识,在实践和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素养。

(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经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經验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能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生活性,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弘扬优秀家风》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并分享家庭中的优秀家风。这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实现。学生可以分享家人之间的互助、关爱、尊重等优秀家风,使课堂内容与亲身经历相联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采访社区内的优秀家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优秀家风的具体体现。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优秀家庭的品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到更多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家长代表、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举办讲座,分享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弘扬优秀家风的经验和心得。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案例分享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优秀的家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堂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得更为紧密。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模拟家庭中的冲突场景,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通过协商和沟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以上方式,教学内容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生活化内容。这种紧密联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更为健康、积极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经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三)发挥课程协同作用,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中,发挥课程协同作用是为了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好地辅助其他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之间的整合度,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以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具体探讨如何通过发挥课程协同作用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将《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课程内容与语文、政治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阅读相关法律文本,并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了解法治知识。同时,讲解法律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社会学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渊源和背景。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等形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模拟法庭审理,体验法治实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实际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这不仅使课程教学更具实际意义,也让学生能夠听到专业人士的亲身经历和见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在发挥课程协同育人价值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学习、综合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例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法治项目研究,结合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综合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学科的整合度,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全面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法治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法治素质。

(四)将知识运用与学科思维相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中,将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学科思维相结合是一项关键措施。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将这一概念与社会、地理等多个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讨论中引入地理元素,分析不同地区的公共秩序状况,使学生了解公共秩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其次,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模拟城市中的交通管理,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公共秩序的理解。这样的实际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更具实践性和生活性。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公共秩序状况。这种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公共秩序对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是综合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改善公共秩序的建议并进行理性辩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可能解决方案。

以上方式将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学科思维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理解公共秩序的同时提升学科思维的能力。这种综合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科整合度,还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综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在这一背景下,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为例,我们应当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道德教育的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首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教师模拟社会环境,让学生体验言论自由、公平公正等权利,认识到言论自由包含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素养。教师可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融入相关学科中,如语文、社会等,通过多学科整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又能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举例而言,教师可以选取法律文本,让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语文能力。

再次,教师还可以引入体育元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组织模拟法庭运动比赛,让学生在竞技中感受到公正和规则的重要性,进而体验团队协作的价值。

最后,美育素养也是综合教学的重要一环。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引入美育元素,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有助于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上述教学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合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教育技术的变革以及评价方式的创新都是关键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创新,探究更多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学生,培育更全面、更有担当的新一代公民,为建设和谐、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立项)课题“指向综合育人的学科大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准编号:2023JY15-L18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